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创新药回暖不代表寒冬已过,依旧暗流涌动

2025-07-25 16:30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深蓝观

2025年7月1日,投资人、免疫学家、同写意新药俱乐部理事长朱迅,等待的那颗子弹终于落下。


那一天,创新药企业禾元生物通过上市聆讯——在流传已近半年的科创板未盈利企业IPO重启的种种传言中,朱迅认为的“标志性事件”终于到来。


在他四十余年的、贯穿整个创新药发展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哪一次等待像这次一样漫长,习惯并自信于做预测的他,第一次感到低落和不确定。


一年多前,他早期参与的三家biotech,正卡在科创板IPO上市的路途上,一家虽已拿到代码但因缺乏基石投资人而“流产”,一家熬不住转向港股18A;另一只,即禾元生物,继续毫无头绪的坚持。


没有哪个行业,像创新药一样如此依赖于“确定性”和“信心”。而当二级市场的大门向创新药关闭,且放开遥遥无期时,对未盈利的biotech意味着“走投无路”。


而“来路”也因此堵住:一级市场的资金看不到出路,自然不会豪赌一场“十亿美金”的游戏。过去一年多,港股18A,创新药股价“骨折”,跌破B轮乃至A轮;上市即破发,还有数十家上不了市的biotech创始人困在“对赌、回购协议”中。


这不是朱迅希望看到的景象。


即便在5年前,在创新药一级、二级市场热火朝天时,他是第一个“砸场子”的人;即便当年疾呼“马路上需要红绿灯和规则”的他,也没有想到当寒冬来临时,路被封了起来,马路上竟然如此境况。(创新药狂热的背后:资本、创业者、CRO、临床医生——所有参与者都是推手!


在子弹还在飞的半年中,被业界称为创新药思想家的朱迅,减少了公开活动。开始了过去忙碌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几场“考察式旅行”。


3月份,他在穿越地中海的游轮上,途径克罗地亚,那是《权利的游戏》中君临城的取景地,在那个虚构的城市里,每个人带着野心和梦想登场,每场胜利都可能是下一场灾难的伏笔。人性中的智慧和愚昧,荣耀和下坠交替上演。


而就在此时,中国创新药开始了漫长冬季后的复苏。


在过去半年,中国创新药超50个出海BD,总交易金额在450亿—650亿美元之间,已超越或持平去年全年的总额。被BD驱动的港股18A,估值修复,股价反弹——部分明星公司股价已是低谷时期的3-5倍,甚至8-10倍……


7月初,科创板第五套的放开,又一次射中了中国创新药回暖的靶心。


而这一次的回暖,是真正的复苏还是价值回调?上一轮周期结构性的缺失,是否已在震荡中出清?下一个十年,中国创新药会踏上长期主义的征途,还是又将震荡于大起大落的泡沫中?


人性,在经历了创伤结出伤疤后,是否会记得痛?


对于最早经历中国创新药从零到一,又见证整个潮起潮落周期的朱迅,经历过激情满满、怒其不争、低落失望之后,他又如何看待这场寒冬后的回暖?


-01-

这场回暖是真正的春天吗?


深蓝观:谈回暖之前,我们先回顾寒冬。从2019年开始,在创新药热火朝天时,你预测泡沫会出清,这一轮绵延三年的低谷,出清了该有的泡沫了吗?


朱迅:上一轮biotech的狂潮里,创业者疯狂,投资人疯狂,地方政府也疯狂,连证券市场都跟着疯狂。大家盯着的,其实就是一个路径:只要有漂亮的产品线,漂亮的团队就能进资本市场;进了资本市场,就有可能拿到高额回报。因为当时大家多相信,只要研发产品获批上市了,就能打开庞大的市场,带来巨额的销售数字和利润。但现实很打脸——一些产品虽然上市了,市场反馈却差强人意,公司由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远远低于预期。到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之前的那些逻辑,很多都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我反复提醒过的:Biotech的成功不是一个漂亮的PPT,也不是资本市场的一串代码,而是药品不但要获批上市、并且要卖出去,还得卖出利润,至少也要卖出市场份额。


这就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估值体系被重新锚定——投资人发现,他们原来买的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甚至在当前环境下无法兑现的未来。于是二级市场暴跌,一级市场随之冰封。


但这次暴跌伴随着矫枉过正。一些头部Biotech其实已经有不错的产品进入市场、进入临床中后期,却因为整体信心塌方,被市场五折、三折、一折、甚至打到0.5折估值,不少上市公司甚至跌破一级市场的B轮、C轮估值,出现严重的一、二级市场倒挂。


深蓝观:这次是泡沫出清后,对价值本身的回归吗?


朱迅:这一波复苏,其实主要体现在二级市场上,是对之前深度回调的一种价值回归。


外部宏观层面的资本周期就不细说了——资本是耐不住寂寞的,它总要找出口。但真正触发反弹的,是前期极度下跌后产生的价值缺口及近期与海外药企的BD交易。


过去三年多来,创新药板块经历了系统性巨幅回调,以港股18A板块为例,一大批Biotech跌到市值10亿港币左右,而这些公司当年上市时,大多是80亿、甚至超过100亿港币的体量。


这种估值塌陷不是因为公司一下子变差了,而是市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被彻底摊开了。


如果股价回到原来的3倍、5倍,我觉得还是合理的。但要是涨得再离谱,就可能引发新一轮泡沫。而那一轮泡沫破灭,很可能会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 out-license 出去的品种,在海外临床中被验证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而来——我认为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


深蓝观:前年,你判断行业处于u型的底部,现在是进入一个右侧的结构性修复,还是一个阶段性的估值波动?


朱迅:我个人觉得,如果它们真的(涨)回来并且稳定、持续下去,应该是我国药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增幅至少应达到GDP增长的1.5倍左右。


过去几年整个板块跌得最惨的就是生物医药。它其实比美国晚了一年才开始下跌,而且国内又叠加了医保政策、企业自身的挑战。


看国家的数据,从2020年开始,刨去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医药行业的总产值和利润都是负增长的。即使如此,一批创新药公司还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的,但多数头部的Biotech的上一轮的下跌式回调已经深度偏离了价值。


从资本的角度看,这一轮进来的资金,我觉得大多还是短期资金,想抄个底,捡便宜。现在涨得最多的是18A公司,很多从去年底就开始反弹了。


所以你说这轮算不算价值回归?我觉得还没完全到位。


-02-

BD驱动的上涨依然蕴含风险


深蓝观:有产业界人士认为,这波BD热潮,源自MNC职业经理人的集体焦虑。


朱迅:确实如此。我多次预测过。这一波大约40年创新药的发展红利已近尾声,加之伴随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药物面临专利过期,新药研发模式变化调整带来的管线断层,未来药品重磅炸弹逻辑的不清晰,MNC面临的不确定性比我们还大。海外这一波BD,很多投资其实就是为了不想“丢了赛道”。大的MNC手里有钱,如果不跟,回头在股东或者董事会那边不好交代。相比之下,中国的项目相对便宜,就顺手“扫一波货”。


通过(upfront)分一小笔钱,把项目先锁定下来。至于后面要不要往前推进、推进到什么程度,那得看市场环境再决定。


深蓝观:这一轮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BD驱动的。BD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坚实的支撑吗?


朱迅:这一波BD潮,我个人觉得在当前融资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对中国Biotech来说,是为了推动公司活下去的一个现实选择,甚至可能是最主要的出路之一。这没什么可指责的。


关键是——你拿到了多少钱?拿到这些钱之后又用来干什么?现在就有一些公司,拿到钱后因为之前对投资人有承诺,被要求分红。钱一分出去,公司后续怎么办?即使资金用于现有管线推进,或者开辟新的赛道,钱花出去了,还是难以成为利润中心,这才是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BD和全收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全收购是一次性交易,钱拿回来,你可以从头再干一轮,想怎么用都行。但BD不一样,虽然看着总金额很大,比如今年上半年号称有500亿美金,但真正落到手里的现金有多少?


我个人判断,最终能获批上市的项目,可能在10%左右。而真正上市之后还能变成重磅炸弹的,可能又只占这10%中的20%。换句话说,现在out-license出去的这些项目里,最后真正能在美国市场产生实质性收益和利润的,可能也就2%左右。


深蓝观:大家都对biotech的BD盛况津津乐道,为什么你对这一轮火起来的BD有不同的看法?


朱迅:这轮license-out,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ADC、双抗、GLP-1相关减重产品,以及细胞治疗。但实际上我们在新靶点上的创新非常少,基本还是双靶点、三靶点的老路径。细胞治疗方面,虽然有几个完成了整体收购,但那是Biotech和资本联手的完美退出,对产业的持续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


在ADC和双抗这两个领域,更为集中。但现实情况是,ADC和双抗现在失败的案例非常多。


目前国内新上的双抗基本都是PD-1或PD-L1跟另一个靶点的组合。除了康方有一个获批外,市场表现其实远低于当初预期。当时说海外临床数据优于K药,最终还是要看III期数据。


现在的双抗和ADC,基本上都还在用成熟靶点,伴随前面同靶点产品专利过期,价格下降,如果做不到真正优效,多数药大概率难以进入一线治疗。


像一些双抗和PD-1/PD-L1联用的项目,其实大家是在赌一个特定的窗口。很多公司其实是错过了PD-1的黄金期,现在只能赌它的专利快到期了。等专利过期之后,谁能填补这个空白?


从机制上看,虽然双抗不一定比原来的更强,但它的好处在于:PD-1专利过期了,我这个产品能替代它,而且我还有新专利保护。说到底就是抢一部分原来PD-1的市场。


整体来看,这些BD交易并没有真正带动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质变,反而是不断传来不利消息。尤其是ADC和双抗,最近被退货、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


其实我七八年前就说过,我一直认为这两个方向很难真正扛起抗体药的大旗。这一轮能重新“火”起来,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几个高额的BD交易。但说到底,那些“天价”只是数字,关键还是看你能不能拿到钱、产品能不能按计划推进、最终能不能获批、进市场,并且真正创造商业价值。


从目前来看,中国Biotech的研发层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市场基本面并没有改善。药品中国消费有价格天花板,药品中国制造(即出海)短期难以成规模,BD只是一条新路径,但大多数产品还在路上,未来可能会陆续被退回。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引发下一轮暴跌,甚至寒冬。


-03-

重新定义创新药投资


深蓝观:作为投资人的身份,如何看待上一轮周期中创新药的投资?


朱迅:我常说,好科学未必是好产品、好产品未必是好项目、好项目未必是好投资,好投资未必是好公司。好投资相对容易实现,但好公司则面临千难万难的。很多人不理解我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创业者有时候才是最大的韭菜。因为在这个游戏里,好投资的逻辑是——我不关心项目本身,我只要有人接盘,能退出,那就是好投资。创新药长周期特点又决定一个创新药一时半会死不了,又很难看的明白,本质上类似庞氏游戏。


但一个产品好不好,项目能不能做好是挺远的事。药品周期很长,你是想做一个好产品,还是只是想把它out-license掉?有些产品最后获批上市,能卖钱,那才叫好产品。


但这又和“做了笔好交易”是两码事。那边没人会因为你做成了一笔交易,就说你这就是好产品。


最理想的当然是三者统一:既是好投资、又有好产品、还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但至少在中国,这样的案例还太少。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要有清晰的心态和目标。


我也经常讲另一句话:做Biotech创业,不是养儿子,是养猪。养儿子是慢慢培养、陪伴成长;养猪就得看市场行情,涨价了就出栏,最好的结局就是把公司卖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传奇和亘喜都算是做得不错的。


深蓝观:你最看不上的投资行为是?


朱迅:我现在都不想跟一些投资人交流。那些A轮就开始有承诺的对赌,那是投资吗?


深蓝观:上一轮的创新药投资中对赌回购不都是一个常规操作吗?


朱迅:对赌本身没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VAM(价值调整机制)。比如说,公司创始人觉得估值该是1亿美元,投资人只认6000万美元,那就设一个对赌目标——我按1亿美元投,但你如果达不到目标,就用股份回调,退到6000万美元。这样公司还在,创业者还在跑,大家一起往前走。


但现在中国的对赌,不是这样。现在是你达不到目标,不管当初说的估值是多少,我就按1亿美元、再加上8~10%的银行利息算,你得把钱还给我。说白了,这不是投资,是高利贷。你成功了我赚退出了,你失败了还得赔钱,而且我还旱涝保收。可创业投资本来就应该是承担风险的。


深蓝观:所以您早期在做投资时,没有这些“回购式”的对赌条款?


朱迅:我们那时候很少,特别是2018年之后,这种条款才多起来。原因很简单——估值太随意。


当时创业者觉得项目估个8000万美元差不多,结果后面机构抢得厉害,一下子抬到1.2亿。谁来承担这个抬上去的价格?最后创业者就被架在火上烤了。


所以我常说,创业者可能成为最大的韭菜。他们是真正的叫天天不应。


深蓝观:您觉得中国投资人在这一轮“洗礼”之后会更成熟吗?


朱迅:我认为会稍微成熟一些,但还远没到理想状态。尤其是Biotech领域,对赌条款必须严加规范。


此外,政府基金中,政府不少LP(有限合伙人)要求“保值增值”,但这其实等同于让你把钱存在银行拿利息。结果就是原本支持创新的资本,被迫追求稳妥回报。


很多政府背景基金,宁可推动企业上市,也不愿看到企业进行down round(估值下调)。因为如果你当初投了1000万元,降估之后变500万,那账面亏损谁来承担?政府资金是不允许这样亏的。


国家层面喊着“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但毕竟西方资本是经过一两百年磨练下来的经验,中国现在才刚起步。


-04-

回暖的远虑和近忧


深蓝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看到了中国biotech的一些亮眼实例。那从你的角度看,美国投资者眼中,中国目前有哪些真正的“好机会”?


朱迅:短期来看,确实有一些好机会。但从中长期看,问题就来了——大量产品过早出海,反而可能让中国的biotech真正走向世界延迟10到20年。


像biotech这些公司,他们现在这么做,还有情可原。但有些已经pharma了,如果也这么搞,那基本上就是主动切断了自己未来进入国际舞台的路径。


你再看看日本。虽然大家提得少,但日本制药现在能进到美国top 30的,几乎都是老老实实做创新药的公司,随便数一数:武田、卫材、第一三共,这几年在美国陆续有不少重磅产品落地,比如仑伐替尼、Enhertu、Rylaze这些。


所以我常说,中国现在出海做BD交易的靶点多数不是第一家,BTK不是第一个,PD-1也不是第一个。我们整个行业看起来数量不少,但别被数量迷惑——创新药是“分子”和“分母”的游戏,只有成为“分子”才有意义。你只是参与数量众多的“分母”,只是赚吆喝。


深蓝观:所以可以说,这一轮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热潮,其实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产生“Big Pharma”的可能?


朱迅:不能说是彻底阻碍,但确实可能延缓了。这就像是提早把种子卖掉了,还没来得及长成参天大树。


深蓝观:周期不可避免,中国biotech怎样才能在穿越周期的过程中,真正的崛起?


朱迅:资本市场其实就像大自然,有冬天就有春天,有春天就会有夏天,接着是秋天,然后又回到冬天。它就是一个轮回。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提升认知,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那么不管是biotech的创业、投资,还是整个医药市场,都会朝着更理性、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历史总是在重演,这是人性使然。


我个人认为,真正标志中国biotech崛起的,有两个核心指标:


第一,产品上市后,能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第二,中国的创新药要能通过中国企业之手,不只是“在中国消费”,而是“由中国制造”,卖到全球,拿到全球市场的收益。


如果这两点都实现不了,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就很难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3Pb3MOKPwGpEZ1xsxw1fTw)

 赞(2)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23 04:08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