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老兵”到狂揽47亿大单,迈威生物出海逆袭
2025年6月,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迈威生物(688062.SH)连续官宣两项BD(商务拓展)合作,总金额达47亿元,引发业内热议。这家曾因连年亏损被质疑的公司,竟靠两笔交易上演了一场“逆风翻盘”。
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化突破,也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势崛起。
一、什么是BD?License-out到底有多重要?
在生物医药领域,BD(Business Development)是企业的“战略推进器”,常见形式包括:
License-in:引入外部产品,完善自身管线;
License-out:将自主研发药物授权给其他公司,共享收益与推广资源。
对创新药企来说,License-out交易通常代表对产品价值的国际认同,有利于加速产品上市、共享研发成本。迈威生物本轮交易即属于License-out授权,标志着其出海战略进入实质阶段。
二、一日官宣两项合作,总额高达47亿元
合作一:迈威携手谷歌系Calico,9MW3811出海全球
6月26日晚,迈威生物宣布与Calico公司达成合作。Calico由Alphabet(谷歌母公司)与生物学家亚瑟・莱文森博士联合创办,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
合作内容如下:
授权产品:靶向人白介素-11(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9MW3811
授权区域:除大中华区外全球范围
首付款:2500万美元(约1.79亿元人民币)
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5.71亿美元(约40.93亿元人民币)
销售分成:按净销售额比例分成
9MW3811主要用于纤维化和肿瘤治疗,目前已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并完成中澳I期研究。
名词解释:IL-11与单抗药物
IL-11(白介素-11):一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与纤维化过程,在多种疾病中被认为是治疗靶点。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造抗体药物,能精准识别并干预病理机制,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这一合作不仅是迈威生物首次将核心创新药出口至全球市场,也是Calico在中国创新管线上的深度押注。
合作二:齐鲁制药“接棒”迈威,国产注射用阿格司亭α商业化落地
同日晚间,迈威生物再次发布公告,与齐鲁制药达成阿格司亭α的授权协议:
授权产品:注射用阿格司亭α(商品名:迈粒生,产品代号:8MW0511)
授权区域:大中华区内独家生产与销售
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
销售里程碑付款: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
特许权使用费:销售净额按比例分成
该药用于治疗接受化疗后易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患者,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名词解释:FN与G-CSF类药物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抗癌治疗期间患者因免疫力下降出现发热,可能诱发严重感染。
G-CSF(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生成,常用于FN预防与治疗。
此次合作完成后,迈威从此前与扬子江药业中止合作的“低谷”迅速反弹。
三、迈威生物的成长轨迹:从持续亏损到资本宠儿
迈威生物成立于2017年,总部设在广州,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作为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其专注于肿瘤与年龄相关疾病领域,管线涵盖免疫、眼科、骨科等。
财务数据概览
截至目前,迈威生物尚未实现盈利,但其拥有3款上市产品、16个临床前与在研品种,包括12款创新药与4款生物类似药。
名词解释: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
创新药:新分子结构的药物,具有原创性、未上市先例。
生物类似药:参考已上市的生物药进行仿制与优化,相对成本较低,但仍需临床验证安全性与疗效。
尽管公司持续亏损,但其产品管线与海外谈判能力不断被外界看好,出海战略也逐步取得成果。
四、BD“破圈”,中国创新药企迎来新拐点?
迈威生物的47亿大单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频频传出License-out合作:
百济神州与诺华合作BTK抑制剂,协议总额27亿美元
信达生物将PD-1抗体授权赛诺菲,交易金额逾20亿美元
亚盛医药授权新药至德国、韩国企业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6月创新药交易量占全市场近4.8%,创下历史高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由“Biotech热”推动的阶段性回暖。
五、BD交易能否成为业绩拐点?
从短期看,迈威生物获得超5.5亿元的首付款,有助于改善财务状况、缓解资金压力。长期来看,则需观察以下几点:
1. 研发数据能否支撑后续里程碑付款?
迈威生物需在临床进展、注册审批与商业化销售上取得实质突破,才能收获里程碑资金。
2. 产品差异化能否保持?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持续输出具备技术壁垒、适应症优势的创新药。
3. 商业化能力待强化
迈威董秘曾表示,“肿瘤是公司重点发展领域,但商业化体系仍需加强”。公司未来是否能将销售团队与管线有效匹配,将成为决定 BD 成效的关键。
六、资本层面:科创板+港股双线冲刺
继A股上市后,迈威生物已于2025年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筹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此举或为其海外BD与国际融资战略铺路。
但与此同时,公司高管短线交易遭立案调查,亦引发部分投资者担忧。
监管提醒:医药创新与资本操作需双向合规,企业在商业化同时也需强化治理能力。
七、结语:创新药的“长坡厚雪”,迈威能走多远?
迈威生物的逆袭,是战略定力与外部机遇的交汇。从连亏数年到一日狂揽47亿,这家“亏损老兵”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潜力。
正如CIC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所言:“关键在于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聚焦痛点,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
BD并非终点,而是一条宽阔起跑线。迈威的故事,也许只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序章。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LIru56gbKGcHUUADQeb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