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市场,并不受集采影响?
要论医院市场哪种剂型最为重要?
如图,医院全年总市场一万三千亿,其中注射剂占据一半以上。
图源:摩熵医药
占比如此之高,自然国家集采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前十批国采中已有141个注射剂被纳入,且每个参与集采的注射剂价格降幅几乎都超90%,在行业人口中称:
“注射剂受集采影响太大了,市场萎缩,没了参与竞争的必要。”
01 市场此消彼长
非常出乎意料,注射剂的整体市场并没什么大的变动,一直稳定在七千亿市场规模。
集采对注射剂整体市场的影响并没有想像的大。
图源:摩熵医药
集采肯定是有影响的,以抗生素为例,在被纳入不同批次的集采后,头孢类药物销售额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等。
注射用头孢他啶被纳入第五批集采后,在2022年销售额腰斩,降幅达56.19%,从61亿的市场份额降到了26亿。
与注射用头孢他啶同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被纳入第八批集采。第八批集采执行时间开始于2023年7月,通过对比2023年两季度和2024年两季度成绩单可以发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医院的销售额也出现了同比38.14%的下滑幅度。
被集采的品种销售额是在下跌,那为什么注射剂整体市场变动不大?
据医药政策研究者张自然在公开报道中表示,这是由于大量注射剂新药获批上市和通过国谈纳入医保,对国采负面影响有所对冲。
具体可以看一个品种——贝伐珠单抗。
该品种2019年开始国内有生物类似药上市,暂未被纳入集采,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国产替代和市场扩容。
贝伐珠单抗,原本是罗氏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的核心品种,2019年曾经创下近35亿元的年销售峰值,后续随着齐鲁和信达生物等国内企业的生物类似药上市,市场逐渐被蚕食,到了2023年,齐鲁已取代罗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3倍以上的市场差距。
数据来源:摩熵医药
齐鲁和众多国内生物类似药企业还把贝伐珠单抗的市场进行了扩容,该品种的市场从罗氏主导时的不到50亿扩增到了接近百亿市场。2023年,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是全国医院销售额中排名第三的注射剂,仅次于人血白蛋白和氯化钠注射液。
此消彼长,市场“守恒”。
02 未来市场如何?
在注射剂领域,“腾笼换鸟”已在进行当中,从整体市场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技术简单的化药注射剂在集采中市场份额在被压缩,换来技术含量和价值更高的注射剂市场。
但是“笼中鸟”的地位也不是永恒的,集采无禁区。
最近生物药即将集采的消息引起了业内热议,上文提到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上市企业已达到了13家,一旦生物药进行集采,首当其冲就是该品种,集采这把大刀最终还是悬在了头顶,随时准备落下。
其次脂质体注射液,脂质体作为复杂制剂,早前也一直被认为是无法集采,此次第十批集采就打破了这一论调,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被纳入了国产。
石家庄欧意甚至报出了98元/20ml的低价,降幅超98%。
其他复杂注射剂进度也很快,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过评已有3家,布比卡因脂质体也已有科伦和江苏恒瑞两家企业过评,未来这些脂质体也必然会如同多柔比星一般被集采。
没有哪个药能永远稳居榜首,新药竞争者增加就会被集采,但永远都会有新药产生。
企业无法保证“笼中鸟”不变,但可以让笼中一直有属于你的“鸟”,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将中国列为"新药首发地",国内企业要有能力与跨国巨头掰手腕,才能确保自己的位置。
医保局挥舞的"价格屠刀",正在改变注射剂市场,市场是恒定不变的,医保局最终的目的也一定不止于省钱,它正在倒逼国产医药产业跳出低端重复的泥潭。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ovnGLwf5U6s2XChtvc4-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