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药价格被盯上!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
短缺药波澜四起。
01 政策不断加持 推动短缺药“保供稳价”工作常态化开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指出,对于列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易)短缺清单的药品,各省医药集采机构接受企业自主涨价、一路绿灯。
随着政策的实施,国家(易)短缺清单内药品供应形势明显改善,但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制造短缺、以缺逼涨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药品的地方性“短缺”尤为突出。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针对以短缺或其他类似名义异常涨价的药品,约谈了药品生产企业十多家。
对此,针对短缺药挂网价格方面,国家医保局于今年11月印发《短缺药品价格的风险管理操作指引》。
《操作指引》重点指出,(易)短缺药品价格仍由企业自主定价,实行市场调节。当企业按新价格申请在各省医药集采平台挂网时,要做好价格信息披露和价格风险自查自纠等准备工作;各省应评估新价格的风险,分类提供挂网服务。
其中,医保部门提供差异化的挂网服务时,符合特定条件的国家短缺药清单内的品种,可接受企业自主确定的新价格:①涨幅小、风险低的国家清单内品种采取直通型挂网;②涨幅大、风险高,且国内有同用途药品的采取递补型挂网,同时向采购单位亮黄灯或红灯警示价格风险;③涨幅大、风险高,且国内没有同用途药品的采取附条件挂网,要求企业对公平定价、诚信经营,以及失信责任等作出书面承诺。
02 10款短缺药频“上榜” 急(抢)救、妇儿专科、注射剂......
自2022年起,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已先后公示了多批短缺药的全国平均价,以供各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在保供稳价的基础上,采购质量可靠、价格适宜的药品。
来源: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共有10款短缺药的全国平均价拟公示,其中“上榜”次数较多的品种分别为:
呋塞米注射液(4次)、盐酸精氨酸注射液(4次)和维生素K1注射液(3次);按治疗大类统计,心脑血管系统药物(4个)、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3个)占据主导,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各占1个席位。
2024年1-10月部分短缺药全国平均价情况
维生素K1注射液是一种新生儿常用的维生素K补充剂,可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目前已纳入国家基药及全国医保甲类药目录。
该药共有13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暂无企业过评/视同过评,倍特药业、石四药、齐鲁制药等7家企业均以新分类报产在审。
从药品招投标情况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1ml:10mg)2020-2022年全国平均中标单价均在28元/支以上;随后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临床(易)短缺药挂网价格的监控,强化各地挂网产品价格联动机制,自2023年起,该药的全国平均中标单价基本维持在9-18元/支左右,这对广大患者而言显然是一大福音。
近年来维生素K1注射液(1ml:10mg)全国中标情况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是一种临床急(抢)救用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的心力衰竭,包括心脏直视手术后所致的低排血量综合征等。作为国家基药、全国医保甲类药品种,该药2023年在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销售额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5.83%。
翻看近期上海公开的短缺药价格数据,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的全国平均单价均在10元/支左右,与急(抢)救、注射剂、价格低等短缺药的特征基本符合。
近年来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销售趋势(单位:万元)
除此之外,多次“上榜”的尼可刹米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多巴胺、呋塞米注射液等短缺药也大多满足“价格低、急(抢)救、妇儿专科、注射剂”四大基本特征。
03 短缺药集采加速推进 进院、监测程序不断优化
为打破短缺药品的价格和供应困局,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曾多次发文明确,重点指导及探索开展短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国家指导文件的引领下,多地陆续针对短缺药“保供稳价”展开集采探索。
今年6月,重庆市医保局发布的《2024渝鄂桂等10省市联盟药品接续采购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显示,20个短缺药被纳入本次联盟集采,不乏促皮质素注射剂、硫代硫酸钠注射剂、新斯的明注射剂等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增速均达两位数的潜力品种,涉及重庆药友制药、上药新亚药业、苑东生物等知名药
2023年12月,广东牵头的28省易短缺和急(抢)救药联盟集采结果公布。据悉,本批集采共有79家企业参与18个品种的竞价,17个品种采购成功,包括间羟胺注射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等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15亿元的大品种;64家企业的97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中选比例达72.93%,平均每个品种有5家企业中选, 平均降幅57.69%。
今年12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强调,加强集采品种挂网价格管理,强调中选产品应及时按中选价挂网,动态监测中选品种、医疗机构的采购进度、采购量占比等情况。明确医疗机构未完成约定采购量或非中选产品采购比例超过规定要求的,视为考核不合格;同时,针对临床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短缺药、急抢救药和季节性用药等特殊品种优化考核,不搞“一刀切”。
可见,短缺药集采一方面避免了临床急需的药品短期内价格快速上涨,同时也能明确药品采购量,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另外,国家及地方也在集采中选产品的进院考核上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力求进一步完善短缺药“保供稳价”管理的工作。
来源:米内网数据库、国家卫健委官网等;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7v0-km8vJxM_FZWlGM9p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