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沁人绿茶 于 2015-3-23 10:19 编辑
技术转移过程的一个问题——参数变更
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要求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充分的研究,包括前期文献资料整理、小试、中试、放大验证,通过这些环节积累药品相关知识即“知识管理”,最终确认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并确定其它辅助属性与参数,通过验证确定了可重复实现的生产工艺,保证生产工艺和质量性能的实现。
然而,我认为“药品质量”并不是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安全和有效,二者不可或缺。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国内的仿制药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原研药的“质量标准”,但是效果却相差很远。原研药含量95%以上,仿制药含量达到98%以上,只能证明仿制药的含量标准比原研药高,但是并不能证明仿制药的药效可以达到原研药的水平。所以仿制药要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如果此项研究不真实,那么仿制药的药效不高也是必然的。 谈到设计,就要谈谈设计空间,空间不是点、不是线,而是他们的复杂又相关的结合。设计阶段没有空间的概念,那么工艺放大一定实现不了,技术转移也成了虚谈。比如,研发阶段将含量定为95%,那么意味着不可以是94%或者96%;如果工艺参数冻干时间设置为30h,那么29h和31h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研发设计阶段要明确质量属性和工艺参数,还要为每个属性和参数设定一个范围,最终让它们通过形成一个空间来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产品处方,总不能说主药投药量在30—50%的范围内,只能严格控制,因为它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容易通过称量配药过程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冻干时间设置为30h,这实在太理想化了。因为即便是同一品牌冻干机,体积不一样性能就有差别;同一台冻干机,正常的设备损耗,也会导致性能的变化。所以,为了实现技术转移和工艺放大,研发阶段应该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范围研究。 如果设计空间获得了注册批准,那变成了注册标准。注册标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标准内的变化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变更实现,超出标准的变化需要补充申请。比如注册标准中冻干时间为20—30h,并不代表日常工艺参数都要设计成20—30h,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更合理更有指导意义的标准,比如日常要求为20—25h。当通过趋势分析或者偏差分析发现可能由于设备性能下降需要调整参数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变更来调整、延长时间,比如更改要求为25—30h,当然这也是要通过验证来提供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如果由于原设备性能下降或者更换设备,导致冻干时间20—30h不再适用,那么就需要进行重新开发、验证,并且通过补充申请来实现。补充申请,在保证产品质量、实现持续改进或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欧美药监部门不断放宽批准后变更申请即补充申请,目的即是如此。在这方面,国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企业应予重视,药监部门也应该细化补充申请分类并提高审批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