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收起左侧

[质量保证QA] 假如你是QA经理,遇见此类事情你会怎么办呢?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08: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涉及灭菌环节用指示剂对比,所有可能环节留样复检,所有环境挑最差位置取样,相关超标菌种来源查明,是人员还是水质或是环境加以排查,必然能找到原因,实在找不到原因,那就加大力度临时提高相关各岗位标准提高环境标准,看看能不能加以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08: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公司的话,会让你编记录,弄虚作假,尽快生产,急速放行,你要是抗拒,那好,你别来了,回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4 09: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建议是,先不要排除任何可能性;可以召集相关生产,工程,物料,质控人员,按人机料法环和头脑风暴进行根本原因的调查分析;再一一排除;问题浮现了,原因就一定存在。
如果还是不能确定根本原因,那就对可能原因一一采取对策。
祝你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QC,微生物限度不合格,印象中没碰到过。
从个人经验出发,首先比较本次微限不合格的原因,和历史批次作比较:菌种鉴别,是原有的微生物变多了,还是说引入了另外的微生物。
有了这个结果,才能去推测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4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3批微生物不合格,一般都有明确的原因,重点关注直接污染:包括设备内表面和管道、人员操作、物料、工艺介质等等。

至于市场缺货怎么办,我想这不应该由QA经理来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3: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耐 发表于 2020-9-9 16:13
大概率会被同化吧

我也觉得会同化,在利益面前,很难有人坚守本心。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0-9-14 13: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地 发表于 2020-9-9 16:31
呵呵  领导不按你的意思调查清楚还生产了3批,第二批的时候就该扎住 那个时候就该将问题解决掉 还跑出第 ...

无菌14天,一般不会第一批生产后等待无菌结果后再生产第二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3: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不能继续生产。首先,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找到,无法确定是环境或物料。或者是设备出现问题,若不调查彻底,可能会出现重复问题,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了调查的难度;第二,若强行放行产品,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第三,若在此种情况下对产品放行,那么此种企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14: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xiyuan123 发表于 2020-9-14 13:54
一定不能继续生产。首先,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找到,无法确定是环境或物料。或者是设备出现问题,若不调查 ...

一般小型民企这种情况下不放行,老板是要找你谈心的,不放行产品,老板就要放行人,你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4: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占鳌 发表于 2020-9-14 13:42
无菌14天,一般不会第一批生产后等待无菌结果后再生产第二批的。

那就彻查  查不透彻就不生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5: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多年前的做了3批,没有调查清楚,现在再生产,对于之前的偏差如果没有调查清楚,建议是继续生产
首先时隔这么多年,你再去调查原因,基本没有可能再调查清楚,10年过去了,人员、设备的状态应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吧,死扣着十来年前的产品偏差不放,毫无意义
再就是你按照现有条件生产,如果依然发生了这个情况,再去做系统的调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0-9-14 15: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oadman 大家都在看如何处理,而你却在关注谁背锅,你们单位是做锅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20-9-14 15: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这样的事,首先要汇报,至于怎么决定那是高层的事,就不要操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0-9-14 16: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QA经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出现了不合格产品,不管是一批还是三批,,不管他生产是否继续,先都不考虑生产和市场问题,不管原因在哪里,首先质量部责任没得推卸的,质量把控没到位是真的,质量会议是肯定要召开的,先开讨论会,后开分析会,分好任务,分头调查是一定要做到每一步的。
1、先查日常监控,平时制水微生物情况、环境监控(车间环境、化验室环境)是否监控到位,是否有异常反馈?如果有,为什么之前没有喊停,没反馈上报,补充流程。
2、查生产记录,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那步可能引入了污染,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有没有产生异常故障而没发现的可能,一个个分析。
  2.1 原料配料的过程,配料的管路,输送液体管路,配料环境,配料物料传递?物料领用是否错误,称量过程。
  2.2 混悬液我不清楚是否过滤,一般口服液都有过滤的系统,过滤系统是否正常?滤膜、滤芯是否按期按次更换? 滤芯是否按照规定做过滤芯验证?验证数据怎么样?都要再查一轮。
2.3 包装,取样过程有没有被污染的可能? 产品中间生产过程中,工器具灭菌是否到位?是否有灭菌后的工器具被污染后还在使用?
2.4 生产人员的衣服,清洗灭菌是否符合要求?更衣过程是否把控到位?
总之,生产需要从仓库到生产成品全部给你查到底,所有环节步骤一个个查清楚,记录到本本上,最后开会讨论。
3、仓库在存放原辅料过程有没有问题,仓库温湿度,墙面有无异常长菌?物料台账数量是否符合,别觉得没关系,都得查一圈,如果最后还是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怎么办?把小本本拿出来,所有部门统统给我面壁反审去。
4、工程机修,把制水系统(包括纯水、注水),整个管路,从头查到尾,连续几天取样抽查安排上,有问题的话,重点查。
    另外空调系统,初效高效是否定期换?再要求挨个检查,要求QA跟着,拍照反馈,环境监控数据,连续几天安排上,墙、天花板,台面,用接触碟直接进行取样,看下微生物情况?有问题,环境整改方案来一套。没问题,查环境消毒方案,消毒行不行?清场够不够,清场验证来一轮,残留取样来一套。除非你是A级,且天天清场加消毒,否则没有可能检测不出来的。
5、重点是检验室,物料传递到检验的每个步骤来分析一轮,开会讨论,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 检验过程中工器具情况,环境日常情况,操作过程中环境监控情况,每一项都答题上来。
6、最后人员,是否人员操作过程中有问题,还是工艺流程有问题?一步步来
以上全部做完,大概1、2个月过去了,发现问题就进行归总,查到一个算一个,其他继续查。查完之后进行改进,再看问题是否还在,质量风险要把控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继续生产,要不做完一批,报废一批,没有那个老板那么心大,加上现在处罚真的厉害,老板更担心,更心痛的。
偏差反正慢慢走,一套调查走个半年再说关闭的事,生产如果觉得风险可以把控,也可以继续,边生产边调查改进也更符合要求。
就说这么多,QA不是每天跟着现场边上转悠就行了,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你说不定要比工艺员更熟悉,文件系统要比车间主任理解,化验室操作你说不定还要帮他带徒弟,做个QA经理不容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17: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说明你还没确定污染的来源、污染的途径,只是说可能,一定要找污染来源,污染途径?到底是生产过程引起的污染还是实验室检测出现的人为污染?还是仓储物料出现的污染抑或是清场问题,据我所知口服液体制剂很多卫生清场做的不是很好。微生物污染不会均匀分布,是个概率几率问题。
第二从产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安全性出发,该批产品是否属于最终灭菌,可否再次灭菌处理;这个要从药学方面信息查询。
第三加大取样量、留样量。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合格立即召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4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生物污染无非几个方面:物料引入、设备引入、人员引入、环境引入、检验过程引入、转移过程引入、培养过程引入等,从这几个方面调查,连续3批不合格,一般说明有明显的污染源。
另外,如果在做环境监测过程中肯花成本同步做微生物地图,应该很容易确定是否是环境这一块的。
物料及设备这块可以重新取样检测。生产、检验过程可以看一下监控有无异常。转移过程可以看转移工具和取样工具是否有问题。
一般这种情况对每批产品都会反复取样检测的,考虑一下共性,反复检验不合格并不能说明产品一定有问题,考虑一下检验工具,培养基,微孔滤膜,集菌仪,甚至超净台有没有问题。一定要先排除QC的问题。
不是无菌产品,控制菌没有检出,仅仅微生物限度的问题,你们公司能报废成品说明质量这块抓的很紧啊。可能有些公司送出去辐照一下继续卖。
如果我是QA经理,做好调查,向领导强调风险,然后听QP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5 11: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下做检验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15 1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GMP20130222 发表于 2020-9-9 15:28
首先我不是QA经理,但我个人是这么个思路,具体如下:
1、所在公司如果是一个集团公司、外企再或者你的老 ...

最喜欢看到负责任的评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5 1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1、确认原料问题,如果原料没有问题,略过此项;
2、水系统问题,按验证方式取样,确认水系统是否有问题;
3、生产设备及管道,按清洁验证进行,逐条确认;
4、空调系统确认,确保生产环境合格。
如果你们公司排查没问题,生产出来产品有问题,那么只能说明人有问题了。原因没明确谁都不敢生产,包括老板,QP,谁敢放行,这个是要坐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9-16 08: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GMP20130222 发表于 2020-9-9 15:28
首先我不是QA经理,但我个人是这么个思路,具体如下:
1、所在公司如果是一个集团公司、外企再或者你的老 ...

很中肯很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23 0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