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14|回复: 4
收起左侧

[其他] 【原创收藏】疫苗行业的2022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23-1-25 17: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疫苗行业的2022年
作者:吴克 博士
博沃生物创始人、CEO

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国人,甚至于全人类都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三年,疫苗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概念,疫苗被关注的程度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其中,新冠疫苗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

早在2021年4月份,国内就开始大力推广接种新冠疫苗。主流媒体的预测从“68%以上的人打过针后,就能形成群体免疫”,慢慢变成72.9%,再到83%,最后变成了95%。大家应该还记得连央视主持人都唱起了儿歌:“大家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其他配套手段也同步跟上了。有的地方打苗是免费车接车送,送米、送油,甚至是现金补贴。有的地方则不然:老人不打,就停发养老金;小孩不打,就不让上学……多管齐下,“威逼加利诱”的效果立竿见影,绝大部分人都去打了。

1.jpg

2022年2月起,国家主推的是“序贯加强”,也就是采用与基础免疫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接种。以新冠疫苗来说,如果先前已完成两剂灭活疫苗接种,后续打加强针时改用其他非灭活路线的疫苗。2022年12月初,国家密集批准了四款国产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包括万泰生物与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的流感病毒载体鼻喷疫苗、三叶草生物的重组蛋白疫苗SCB-2019、威斯克生物与四川大学的重组蛋白(Sf9细胞)疫苗、神州细胞的重组蛋白疫苗SCTV01C。加上原有已批准的灭活疫苗(科兴生物、中生集团北京所、中生集团武汉所、医科院生物所、康泰生物共5家),智飞龙科马、丽珠医药的重组蛋白疫苗以及康希诺生物的肌注和吸入式两款腺病毒载体疫苗,至此,国内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被纳入紧急使用。后续不排除还会继续有企业(如mRNA路线的疫苗)跻身其中,让新冠疫苗“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继续“独秀于世界”。

如此众多的品种获批使用,老百姓自然会产生困惑:究竟哪个产品好?该如何使用?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文章,“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现有疫苗并未完全出现免疫逃逸;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对其预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未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上升,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现有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效果。”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理解政府的出发点也是想尽量让老百姓可以用上更加安全、有效的“好疫苗”,让大家可以多一些选择。换个角度思考,是否也折射出最早获批使用的疫苗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呢?

客观地说,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和免疫逃逸能力可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自2021年底,疫情进入了奥密克戎时代,几乎所有已批准的新冠疫苗的保护力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我们知道,辉瑞CEO Albert Bourla打了4针自家的mRNA疫苗依旧被感染了两次,作为制造了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疫苗的公司,CEO竟然屡次“中招”,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

不断涌现的新冠病毒,也促使各国抗击新冠病毒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即:以应对不断进化的新冠病毒毒株为核心的阶段。2022年11月14日,美国拜登政府提出了名为“Project Covid Shield”(抗击新冠之盾)项目,申请82.5亿美元来促进新型疫苗及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应对不断进化的新冠病毒。这个项目被认为是川普发起的“Operation Warp Speed”(神速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个抗击COVID-19政府行动计划。

Science杂志在预测2022年冬季COVID-19疫情时,预测全球新冠疫情将出现“新冠变种汤”的处境。即多种突变株同时出现,它们有趋同的突变位点,但又在个别位点上有所不同,甚至重新组合(如XBB突变株)。由于BA.2及BA.5的突变已带来很强传播优势,所以新毒株也大都从BA.2或BA.5衍变而来。新变异株要获得传播优势,需要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而由于疫苗接种、既往感染毒株的不同,全球各国家地区的免疫背景已然不尽相同,因此未来可能出现不同地区存在不同优势毒株的局面。2022年11月14日,病毒学家Daniele Focosi发布了一个更为详细的新冠病毒突变株进化图,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锅汤的混乱。

2.jpg

截至目前,除了减毒活疫苗因为研发时长无法预估而暂缓跟进,人类已经穷尽了所有疫苗技术路线,几乎同时研发出四种类型的疫苗,分别是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几乎全部都是注射疫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上面四种疫苗的全球接种剂次数达到126亿剂。以全球78亿人粗算,2剂疫苗接种率达到81%(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2022年下半年的全球确诊感染人数相比2021年同期(低接种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还有一波小高峰,死亡人数倒是减少了2/3以上。这些事实表明,既有的疫苗在阻断感染方面乏善可陈,对于预防死亡可能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与流行毒株的毒性不无关联——众所周知,2021年主流毒株是德尔塔,2022年则是奥密克戎。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预示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11月29日、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推进老年人群新冠疫苗接种,聚焦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从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因现有新冠疫苗无法阻止病毒感染和传播,大多数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所以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更容易从“无症状感染者”转变为“确诊病例”,最终在多种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下,增加患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群的传染性疾病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也更需要我们去提前准备。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6967.0万剂次。

考虑到现有疫苗虽然或许可以控制住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但无法阻止病毒的感染,因而产生了很多无症状、轻症感染者乃至住院病例,给社会带来诸多隐患,社会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人们不得不采用“静默管理”和反复、多轮、大面积核酸检测被动应对。2022年12月7日,国家卫健委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俗称“新十条”)发布,彻底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外防传入、内防传播的管控政策,出门不再需要行程码、核酸码、健康码……我们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管控放开后疫情海啸带来的冲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这一波疫情已经使得全国约80%的人感染了新冠。即使接种现有的新冠疫苗可以将死亡率大幅减低,但在国内庞大的人群和感染基数面前,因感染新冠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人们要问:新冠疫苗有用吗?还需要开发和使用疫苗吗?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快的变异速度,类似于抗生素的滥用一样,不足以杀死病毒的疫苗会加快病毒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有鉴于接种疫苗后仍然感染新冠、无法阻止病毒传播、有症状感染者比例仍然很高的事实,也让有些人对于现有疫苗接种产生了抵触心理,认为现有疫苗无效而不愿意接种。因此在无更有效疫苗的前提下,推广加强针接种很难调动人民群众的情绪来踊跃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了大家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3_副本.png

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必须找到破局之道,而下一代新型疫苗就是最有希望的利器。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洞察既有上市新冠疫苗预防感染不力的弱点,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背景下,其疫苗成分技术小组在2022年3月发表的临时声明指出:广谱疫苗以及能够引起黏膜免疫疫苗的开发,可能是理想的选择。权威期刊NEJM在9月14日发表了一项瑞典团队证明黏膜免疫能够预防感染的重磅文章,其标题就是:抗S蛋白粘膜IgA抗体能预防奥密克戎感染。


4.png


2022年7月26日,美国白宫召集专家,对新冠疫苗的未来进行了讨论。首席医疗官福奇博士(Dr. Fauci)总结了白宫“新冠疫苗的未来”会议提出的解决方案:

1)在短期内开发由原始野生型疫苗和BA.5特异性疫苗组成的混合疫苗,从而最大程度覆盖新冠病毒更新的突变株;

2)开发针对横跨冠状病毒保守抗体表位和T细胞表位的泛冠状病毒疫苗,以预防新的突变株出现;

3)开发诱导呼吸道黏膜免疫的黏膜免疫疫苗。

无独有偶,7月24日博沃生物吴克博士在接受《药事纵横》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的策略,该公司更是早在2020年4月和2021年12月即启动吸入式新冠疫苗(黏膜疫苗)和pan-Sarbecovirus疫苗(广谱新冠)的研发工作,2022年10月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

根据“上医治未病”的道理,加快研发更有效的新冠疫苗(黏膜疫苗和广谱新冠疫苗),并针对重点高危人群加强接种免疫宣传力度,才能将病毒阻挡在身体之外,同时也应该是国内疫苗企业研发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投入防疫的资金以万亿元计,而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病毒的持续变异,在遇到疫情即采取“静默管理”的方式,也大大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幸福指数,且无法根除新冠病毒的传播。相比之下,仅仅使用投入防疫资金的0.01%即可扶持国内多家疫苗企业定向研发一个创新疫苗,后期的接种费用会远低于现有的防疫成本,且效率更高,增加人民战胜病毒的信心。由于疫苗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也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以便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危机。

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据《第一财经》2021年5月报道,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说,虽然国家免疫规划的投入逐年增加,2020年超过了40亿元,但是人均水平和其他国家比起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扩展、追赶的空间。由此可见,新冠疫苗以一己之力,将国家投入到疫苗的费用提高了30倍之多!

新冠疫苗吸引了人们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提到疫苗这个话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新冠疫苗展开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还有很多传染性疾病也一直在困扰着人们,包括流感、细菌性肺炎、艾滋病、疟疾、结核、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等等。人类与各种传染病之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新冠以外的传染病的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既不能“除了新冠,都不是病”,也不能“除了新冠,都是病”。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疫苗行业就开始实施免疫规划。1978年起,我国引入针对6种疾病的4种疫苗 ,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2002年和2007年,我国又两次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增加至针对15种疾病的14类疫苗。到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依靠自主力量解决全部免疫规划需求的国家之一。

2000年,我国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0.96%,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近9000万儿童避免了感染乙肝病毒;2012年,我国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此外,2012年底,全国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以上,连续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5_副本.png

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事实上,小儿麻痹症、麻疹、天花、乙肝等疾病,都因为我国实行强制疫苗政策而被逐渐消除,一旦抵制疫苗,这些疾病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为此,需要全社会支持、鼓励疫苗创新,针对新发疾病和重大传染病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积极利用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新型佐剂和新型靶向递送体系的学术成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工作,让大众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勇敢地与伪科学、反智主义抗争。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具备更高安全性、更好效力的新型疫苗面世、推广、普及应用,包括新冠在内的传染性疾病将会逐渐被控制,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淡化。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兔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鸣谢】
博沃生物覃勉、徐龙、马涛几位同事对本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特此鸣谢。

【作者简介】
吴克博士
博沃生物创始人、CEO,湖北省政府特聘产业教授,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理事、糖疫苗专委会副主委、国际合作促进委员会委员。具有欧美留学经历,是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CEIBS)和长江商学院(CKGSB)的校友,在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客座教授。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内的多个项目开发,先后取得国药准字生产批件7个、GMP证书2个、临床批件7个,申报专利30余项,带领团队当选首届和第二届“湖北省自主创业战略团队”(在入围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排名第一)。2020年获评德勤''中国明日之星''称号,是唯一获奖疫苗企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恰当之处,敬请指正。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蒲公英Ourya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3-1-25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像真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23-1-27 11: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3-2-16 16: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行各业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3-2-21 14: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18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