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617|回复: 4
收起左侧

[养生] 端午专辑——————吃粽子的学问 搭配小米粥可解油腻饱胀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2-6-7 08: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风无嗔 于 2012-6-7 08:30 编辑

端午专辑——————吃粽子的学问 搭配小米粥可解油腻饱胀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又是一年端午到,粽子重新登场为餐桌主角。“在中医看来,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也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所以在初夏时分吃粽子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张诗军教授告诉记者,粽子本是佳物,但奈何每年都会有不少吃粽子吃出问题来的患者到医院报到。“其中既有吃到劣质粽子的患者,也有贪嘴导致消化不良的病人。”他说。





      此外,市民选购时也要睁大眼睛,现在不少粽叶为追求绿油油的漂亮效果,用硫磺熏过,这类“返青”粽如果吃多了,容易导致铜中毒。
    选粽要警惕“返青”粽叶会有毒
    “我们自己吃的粽子都是亲朋好友动手包的,因为原材料自己准备比较安全,也必担心添加剂的问题。如果市民在市场选购的成品则要格外谨慎,因为粽子属应季商品,而且品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购买有存在一定风险。”张诗军表示,其中尤其要对粽叶进行仔细甄别,因为如果买到“返青”粽叶,吃后可能导致铜中毒。
    青绿鲜嫩的棕叶通常是市民的“心头好”,许多消费者都认为,粽叶颜色是否够绿够亮,这意味着粽子是不是足够新鲜。对此专家提醒,市面曾发现“返青粽”存在,虽然其粽叶碧绿,但吃后可能引发中毒。据了解,所谓“返青粽”是指粽叶本身颜色不鲜亮,不法商贩通过化学染色,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硫酸铜,让粽叶返青,而人在吃了这种粽子后,或导致铜中毒。
   质监部门对此介绍了几条辨别技巧:“返青”粽叶往往呈均匀光亮绿色,绿油油程度显得很“假”;原色粽叶水煮后,会呈淡黄色,“返青”粽叶煮出来的水则是淡绿色;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散发出粽叶清香,“返青粽”煮熟后仔细闻会嗅到浅浅的硫磺味。“如果粽子品质良好,在食用时应具有粽叶、糯米及其他谷类食物应有的原材料香味,但凡嗅到酸味、发霉、发馊等异味,应马上丢掉。”专家说。
    专家建议,市民在选购粽子时,最好不要选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因为这类颜色的粽叶更可能曾遭硫酸铜处理。张诗军还特别提醒,如果市民是自己采买粽叶包粽子,发现粽叶在蒸熟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暗,属于正常现象,不意味粽叶有问题。
   健康吃粽有讲究
    热粽暖胃,凉粽伤胃
    张诗军告诉记者,糯米性温,如果趁热吃可滋养温暖脾胃,但如放凉后再吃,此时的粽子又冷又硬,对于本身脾胃较虚者而言,很容易导致难消化而伤胃。
    “最好每次取出适量粽子食用,不要反复加热。在保留上,真空包装的粽子速冻后保存期较长,而散装的则要尽快食用。”专家提醒,吃新包出来的热粽子最新鲜健康,如果是真空包装的冷藏粽子,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炉化冻,最好吃多少拿多少,不要让它冷置后又反复加热。
    搭配小米粥可解油腻饱胀
    “粽子吃多了难免觉得油腻饱胀,所以吃的时候可配清淡小米粥,不要再辅以油盐重的口味菜,更不要与大鱼大肉同吃。”张诗军表示,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或老人、小孩而言,吃粽子时要注意的事项则更多:
   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非常油腻。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最好少吃此类粽子,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
    老人和儿童:粽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最好严格控制摄入量,可选择含有粗粮、薯类的“迷你型”小粽子。
    胃肠病患者:对于有胃炎、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因为,这类过于油腻及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胀气,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糖尿病患者:端午节期间糖尿病患者由于“贪嘴”而导致血糖失控的现象非常常见。应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红枣、豆沙粽,吃时也不要加糖。
    粽子最好不要当夜宵
   “粽子不要当夜宵吃,而且最好是早上或中午吃,尽量避免做晚餐。如果非要晚上吃也一定要时间早一点、节制摄入量。”张诗军教授表示,普通食物的消化途径从胃部到肠部,至少需要停留6个小时,而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本来就属于较难消化类食物,临睡前吃粽子,此时消化系统已进入半休眠状态,其停留在胃里的时间会拖延更久,从而反复刺激胃酸分泌,易使慢性胃病、胃溃疡患者旧疾复发。
    此外,粽子属主食而非辅食,所以吃了粽子就一定要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一天吃一餐粽子就足以让消化系统‘大动干戈’了,所以尽量别铆起来吃两餐,不然很容易让肠胃‘罢工’。”他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8: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传说——恶日说

民俗专家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端午节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据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介绍,一般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

张勃说,端午最早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从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这给节日注入了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屈原高洁节操、伟大人格的认同,屈原与端午节之间产生了某种互动关系:端午节因屈原有了更为丰富的节日内涵,屈原则由于端午节而被人们不断地记起,不断地怀念。


端午诗文集锦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 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8: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民间谜语中的粽子趣话

初夏五月,正值榴红栀芳,微微夏风又送来端午粽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一首民间童谣也唱出了我国人民端午佳节吃粽子的传统食俗。

  据史料记载,粽子最早出现在屈原去世后几百年的东汉,至晋代时粽子被称为角黍,又名角粽。这是因为古人以芦叶、竹叶包裹黍米,做成尖角之状,故曰之角黍。尖角突出是粽子最有个性的外表特征,因此有一条谜语就直观地描述粽子“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写得比较通俗。

  追溯吃粽子食俗,比较普遍的吃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初时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采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包粽子是祭吊屈原,而屈原故里的湖北秭归百姓也编传了粽子谜歌,借物喻人,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寄托了对爱国诗人的同情与敬仰,谜歌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这是民间谜语中托物言志的一例成功之作。

  民间谜语的创作手法常富于变化,或拟人或比喻或谐音,有的白描,却又自成故事,如:

  “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门。”

  这里便综合采用了拟人,比喻,谐音三手法。把粽叶拟成竹叶郎,而将粽米拟成珍珠玉女,把下锅入水戏喻成投河自杀,把绳线捆扎竟曲解为吊颈,也只有爽直聪明、思维不受限制的民间谜人想象得出。“衙门”又谐音成“牙门”,机关暗藏,而整个谜面自成一体,像个小故事,编排了一出千金女爱富弃贫最终被谴责嘲弄的讽刺喜剧。这种巧妙的文字游戏真是隽永极之,谁说民间谜人没有一点艺术细胞呢?

  民间谜语也常模仿第一人称口气编写,这种拟人之法具有特有的隐趣,耐人寻味。如:“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谜中“我的悲惨遭遇”更让人发笑。

  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吃粽习俗,许多少数民族受此影响,也形成这一食俗。这在各地民间谜语中也有所反映。苗族人民就传唱着这样一条粽子谜:“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这条谜语和汉族“我在深山坳里坳……”这一粽子谜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祖国中华民族的大家族里,民族间相互文化传递交流也便体现在谜语方寸之中。

  “芦窝里有只小白狗,戳一枪,吃一口,”当你在品尝粽子的时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谜语,或许会带给你一份快乐。


端午节温情幽默短信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乐快节午端你祝就那?吗易容我心开你让为!啊难真可一第个弄头年这,吧到收次一第是你计估式形这,套老样一人别和愿不就我

  端午节到了,我要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紧紧伴着你度过每分每秒,祝端午节快乐!

  神看见你口渴,便创造了水;神看见你肚饿,便创造了米;神看见你寂寞,所以他创造了你的朋友我,端午节到了,我祝愿你节日快乐,多吃粽子!

  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声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端午节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一条短信息,祝福一串串:端午节到了,祝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轻轻松松;团团圆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红红火火!

  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夏日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曾落下的问候,这一刻一起补偿,所有的关心,凝聚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有时我忙,有时我忘;有时我累,有时我懒!但怎样我也会记得想你,想你这个好朋友!记住:你微笑时我的世界也微笑,祝端午节快乐!

  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装进无数祝福送给你,愿端午节好运

  一笑忧愁跑,二笑烦恼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变老,五笑兴致高,六笑幸福绕,七笑快乐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乐逍遥,端午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09: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要记住,传统的东西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7 10: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要慢慢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5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