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6010|回复: 0
收起左侧

黄芩鉴别【来源:药鉴网】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6-7-12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芩鉴别
黄苓为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我国北部主产的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西南地区产的主要为滇黄芩,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尚有粘毛黄芩;此外,黄芩属中尚有几种植物的根在有些地区也作黄芩使用。

历史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苏颂曰:“黄芩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以上所述植物与药材形态与今所用黄芩一致。




黄芩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黄金条根(河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辽宁)、香水水草(内蒙古)。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 Labiatae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稍有毛。根圆锥形,粗壮,断面鲜黄色。茎四棱形,自基部分枝多而细,基部稍木化。叶交互对生,近无柄,披针形,长1.5~5cm,宽0.4~1.2cm,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被下陷的腺点。圆锥花序顶生,具叶状苞片;花萼二唇形,紫绿色,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膜质;花冠二唇形,蓝紫色或紫红色,上唇盔状, 下唇宽,中央常有浅紫色斑,花冠管细,基部骤曲,直立;雄蕊4,稍露出, 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 4深裂,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基生, 先端二浅裂。小坚果 4,球形,黑褐色; 有瘤,包围于增大的宿萼中。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向阳的干燥山坡、常见于路边、及山坡草地。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
采制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晒至全干。
酒黄芩:将黄芩切片后,喷洒黄酒 (100公斤黄芩用酒10斤),拌匀稍润,放在锅内微炒,取出晾晒。 此外,黄芩的炮制尚有冷浸、烫、煮等方法。实验证明,以煮1小时为好。 黄芩遇潮变为绿色,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产销
黄芩 Radix Scutellariae 主产于东北,河北承德、保定、山西汾阳、晋城、河南、陕西、内蒙古也产。以山西产量最多,承德质量最好,稍全国各地。
化学成份
根中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黄芩甙(Baixcalin)4.0~5.2%、汉黄芩甙(Wogonoside)、千层纸素A 葡萄醛酸甙(Oroxylin A-glucuronide)、β-谷甾醇、油菜甾醇(Camphe-sterol)、 豆甾醇、黄苓素(Baicalein)、汉黄苓素( Wogonin) 。 可加黄苓素(Kogan-ebanain)、黄芩黄酮(Skullcapfiavone)Ⅰ及Ⅱ, 以及千层纸素A(Oroxylin-A),3种结构未知的氨基酸。此外,尚含7-甲氧基黄芩素 (7-Methoxy-baicalein)、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7-Methoxy-norwogonin).及苯甲酸。
黄芩的地上部分含两种黄酮:红花素(Carthamidin,Tetrahydroxyflavanone)及异红花素 (Isocarthamidin,Tetrahydroxy-flavanone)茎叶含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8.4~10.3%, 鞣质及树脂。

            黄酮类成分
黄芩甙                   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
汉黄芩甙                 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
千层纸素甙               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醋酸
黄芩素                   4′,5,6,7四OH
汉黄芩素                 5,7二OH,8—OCH3
千层纸素                 5,7二OH,6—OCH3
可加黄芩素               5,7二OH,6,8,2′,3′四OCH3
黄芩黄酮Ⅰ               2′,5二OH,6,8二OCH3
黄芩黄酮Ⅱ               5,2′二OH,6′,6,7,8四OCH3
7—甲氧基黄芩素          4′,5,6二OH,7—OCH3
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  5,8二OH,7—OCH3
红花素                   4′,5,7,8四OH
异红花素                 4′,5,6,7四OH
高山黄芩甙               4′,5,6三OH,7—O—葡萄糖醛酸

功效
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泻痢热淋、湿热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目赤肿疼、吐衄下血。 用量3~10g。
药理
作用
1、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已证明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也有抗菌效果,体外试验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临床用于预防猩红热,治疗急性肠炎痢疾等症。银(花)黄(芩)针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的疗效。
2、降压利尿作用:动物试验表明有降压和轻度扩张血管作用。
3、利胆作用:给兔耳静脉注射黄芩醇提物,有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
4、解热作用: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此外,黄芩甙及甙元有解毒作用,动物试验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变态反应以甙元的抑制作用最强。动物试验能抑制过敏性炎症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乙酰胆碱作用,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多扭曲,长5~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皱纹或不规则网纹,具侧根残痕,顶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称“枯芩”。气微,味苦。
以条长、质坚实、色黄者为佳。




根(直径0.7cm)横切面:木栓层外缘多破裂, 一般为8~20列扁平细胞,其中有石细胞散在。栓内层狭窄,与韧皮部界限不明显。韧皮部宽广,有多数石细胞与韧皮纤维,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石细胞多分布于外缘,韧皮纤维多分布于内则。形成层多成环。木质部在老根中央有栓化细胞环形成,栓化细胞有单环的,有成数个同心环的。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黄芩根横切面简图(×8)

粉末黄色,味苦。韧皮纤维甚多,呈棱形, 长短不一,长50~100~250μm,直径10~40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 木纤维较细长,两端尖,壁不甚厚,微木化。石细胞较多,呈类圆形、长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短径24~60μm,长径约60~160μm,壁厚约至24μm,孔沟有时分叉。网纹导管多见,具缘纹孔及环纹导管较少。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淀粉粒类球形,复粒少见,由2~3分粒组而成。

          黄芩根粉末图(×114)
1.石细胞 2.韧皮纤维 3.导管 4.木纤维 5.淀粉粒





1、取粉末2g,置100ml锥形瓶中,加乙醇20ml, 置水浴上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3滴,即发生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黄酮反应)。
2、薄层层析 (1) 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检查样品制备:取粉末1g,加乙醚40ml于脂肪提取器中回流至无色,浓缩至2~5ml,供点样用。吸附剂:0.5N草酸硅胶G板(青岛硅胶200目8.5g+1.5g石膏+0.5N草酸溶液25ml,铺板,室温干燥,于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氯仿-甲醇(10:1)。展距17cm。于365nm 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

黄芩薄层层析图谱
S: a 黄芩素 b 汉黄芩素
1.黄芩(北京) 2.黄芩(大庆) 3.滇黄芩 4.川黄芩 5.甘肃黄芩
6.丽江黄芩 7.大黄芩 8.粘毛黄芩

(2) 黄芩甙的检查:取上述乙醚回流后残渣,挥尽乙醚,加50%乙醇浸泡过夜,回流2小时,乙醇提取液供点样用。支持剂: 聚酰胺板(聚酰胺1g+甲酸6ml溶解+70%乙醇3ml)。展开剂:氯仿-甲醇-丁酮-乙酰丙酮(16:10:5:1)。展距5cm。于365nm 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

黄芩薄层层析图谱
S:黄芩甙
1.黄芩(北京) 2.黄芩(大庆) 3.滇黄芩 4.川黄芩 5.甘肃黄芩
6.丽江黄芩 7.大黄芩 8.粘毛黄芩

非正品
非正品
非正品
附注
除上述黄芩外,尚有同属其他植物在各地区作黄芩入药。薄层图见上图。

1.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中部、四川西部、贵州等省。根茎横生或斜生,粗1cm以上。 根呈圆锥形的不规则条状,常有分枝,长5~20cm,直径1~1.6cm。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常有粗糙的栓皮,有皱纹。下端有支根痕,断面现纤维,鲜黄色或微带绿色。根(直径0.8cm)横切面:木栓层薄,多剥落。韧皮部石细胞较少,多分布于靠近栓内层部位。粉末淡黄绿色,味苦微涩。石细胞较少,大小悬殊,长约42~270μm。

           滇黄芩根横切面简图(×9.8)

2.粘毛黄芩S.viscidula Bge.。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植物高约20cm。根多细长,圆锥形或圆柱形,长7~15cm,直径0.5~1.5cm。表面与黄芩相似,很少中空或腐朽。根(直径0.9cm)横切面:木栓层较厚。韧皮部内偶有小形石细胞。粉末黄色,味微苦。石细胞极小,长约40~150μm,偶见。有时掺杂有地上茎的多细胞柄、单细胞头的腺毛及多细胞的非腺毛。

3.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分布于山西、甘肃、陕西等省。根茎细瘦,多分枝,自根茎或其分枝顶端生出少数茎。茎弧曲。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中部以上全缘,下部边缘有1~3个稀疏的圆齿。花冠蓝紫色。根(直径0.75cm)横切面:木栓层厚,有石细胞散在。韧皮部有大量石细胞与韧皮纤维,多分布于韧皮部中部。根茎 (直径0.4cm)的横切面:中央有髓。粉末淡棕黄色,味苦涩。特征同黄芩。(见上照片左)



4.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 Diels。别名小黄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一带。根茎横生,直径2~12mm;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染粉紫斑或条纹。
5.川黄芩S.hypericifolia Lévl。产四川西部。根茎细长,叶片卵圆形,全缘。
6.大黄芩S.tenax W.W.Smilh var.patentipilosa(H.-M.)C.Y.Wu。 分布四川金沙江。根粗大,叶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l~3cm,宽1.1~2.4cm,边缘有缺刻状牙齿或浅牙齿,两面有毛和腺点。花冠蓝色。
七种黄芩的检索表:

1.茎叶明显全绿或近全绿。  2.草本,高30~100cm;茎叶披针形至线形,长1.5~4.5cm,宽0.5~1.2cm。总状花序在茎     及分枝上顶生,因而植株上明显聚成圆锥花序…………1.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2.矮小草本,高10~20cm;总状花序顶生,不集成圆锥花序。    3.茎叶长圆形,长2~3.4cm,宽0.7~1.4cml花冠白色、绿白至紫蓝色……………………       …………………………………………………………………2.川黄芩S.hyPericifolia    3.茎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至线形,全绿;花黄色或黄白色,下唇常染粉红斑,全株有腺       毛…………………………………………………………………3.粘毛黄芩S.viscidula1.茎叶非全绿;花冠筒直伸,不呈之字形弯曲。  2.茎叶多少具圆齿或圆齿状锯齿。    3.茎弧曲,叶有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下部边绿具疏圆齿……4.甘肃黄芩S.rehderiana    3.茎直立,叶无柄或近于无柄。      4.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染紫斑或条纹…………5.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      4.花冠紫色或蓝紫色……………………………………………………6.滇黄芩S. amoena  2.茎叶明显有齿,边缘有缺刻状牙齿或浅牙齿;花冠简呈之字形弯曲…………………………     …………………………………………………………7.大黄芩S.tenax var.PatentiPilos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1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