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愚公想改行 于 2015-10-8 08:46 编辑
看过《大国工匠》的国人一定会被其中八个“手艺人”凭着平和、钻研、专注和坚守铸就的最平凡却又是最精致的人生,缔造的最普通而又最了不起的“神话”而深深震撼,让大家感悟到“精益求精”的神圣。 而今,屠呦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更是令大众为之欢呼雀跃,似乎一下子让眼中只有领导、大腕、富豪、明星的国人意识到,在中国还有“科学”二字的存在,意识到那些“坚守理想,钟情事业,甘耐寂寞,远离浮躁”的科技工作者也能“出成果”,为国争光。 我们常常会因缺乏而更想拥有,因为突然拥有了变得“亢奋”。实在是大可不必。 其实,诺贝尔奖只是一个象征。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仅仅象征着一项成果得到了诺贝尔奖评委们的认可。而这种认可还取决于评委的价值趋向及认知水平。 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总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却“解体”了一个国家,流亡海外的中国十四世达赖喇嘛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其正面价值导向几何?我想国人心中自有定论。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此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但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奖也并非是被评价为“人类思想史上最高的成就之一”的相对论。 这次中国科学家的获奖,只是对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在几十年前 “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尽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样一个事实“迟来”的承认。 而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用其一生精力所从事的可以为人类多养活几亿人的科学研究,它的成果无论是从科学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衡量,谁又能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而对其价值予以否认? 若硬要强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明什么的话,那只能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不傻不笨,不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恒心,只要政策导向正确,只要社会能创造一个适合的条件与环境,同样能“拿”出世界级的成果。 其实,青蒿素究竟属于中药还是化药并不重要。 应该承认,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极大的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我们真得没必要牵强附会地硬往传统中医药脸上“贴金”。 屠呦呦的研究确实无法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但我们绝不能为了维护中医的正统性,而情不自禁地坠入让国外同行耻笑的陷阱。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脂溶性较高的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传统中药加热煎服的方法会对其造成破坏而失去治疗作用。因此,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青蒿素的开发是将中药以西药的研究方式进行的再研究,它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通过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等现代制药流程,从而获得的极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型成果,它为新药开发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通过把中药所蕴含的药理转换成全世界都能理解的形式,故而得到了西方医学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中医特殊性,则是不尊重事实与科学。 这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在面对记者“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的提问时特别强调的那样,“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让那些不懂中药理论的评委把诺贝尔颁发给中医药成果,若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得让外国人来判定“好与坏”,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其实,真得不应该在“青蒿素研究是一个集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这个问题上争论和纠结。 青蒿素研究确实是个集体项目。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科技工作者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与屠呦呦一起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罗泽渊、魏振兴、李国桥、周维善、李英等人。 即使从研究方法上讲,运用现代药物学方法在中医药典籍中寻找治疗疟疾的良药的做法,在屠呦呦之前也早有其人,这就是中国药理学的奠基者之——张昌绍。1949年以后,北京、上海、广西的寄生虫研究所都在不断地进行相关的尝试,这些前人的尝试,都为屠呦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但诺贝尔奖评选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正如在拉斯克奖评选中评委们给出的理由,屠呦呦的研究有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在探究青蒿素发现和研制过程中谁的功劳大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看出一些人过份偏执的“名利心”,这也是制约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痼疾”。 毛主席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历史只会记载毛泽东等少数人,这是客观局限所致。 不说大家也都能想得到,肯定有相当多的人为了这个项目的成功挑灯夜战,呕心沥血,但是,仅因为“论功行赏”的争执不下,还让评委会把该奖收回去不成? 对利益的看重可以诱发人的潜能,却也能够毁掉人踏实做事的本心。就此争论彰显相当多的人是缺乏一种精神的。 留一点尊严给国家、给民族、给自己,别让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应验得那么快,那么灵。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青蒿素研究的成功,对于中国人来讲,其实是一件“往事”。诺贝尔奖作为回顾性、总结性的奖项,表彰“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青蒿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来讲,目前国内,还有哪位科学家或者文学家或者经济学家的哪些科学或文化成果已经达到足以获取诺贝尔奖的标准?与今年那些获奖者的成果足以并驾齐驱?我们如何以屠呦呦获奖为契机,从而保持获得诺贝尔奖的“可持续性”?这才是我们更应该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通过 “青蒿素获奖”一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与“母鸡下蛋”截然不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科研人员自身要能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专心治研。国人和相关部门也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在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方面多下功夫。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了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后才发现的。但四十年前那种举全国之力地狠抓某项科研任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如何立足于现有体制,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促进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才是根本。另外,我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期望我们知识界同仁至屠呦呦获奖之际起,让“教授剽窃丑闻”与“院士抄袭门”这类糗事从此销声匿迹。大家都重新找回独立的学术人格,共同维护学术的道德底线,让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让会产生大量高致癌毒素二恶英的垃圾焚烧方式成为实用技术这类笑话不再重现。 就我个人认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最大的价值在于证明了一点: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单纯地为超越自我而学习,单纯地为寻求突破而钻研,能够坚守本性,持之以恒,驱除浮躁,扛起挫折,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对成功希望的追求与努力,我们也就肯定不会再对诺贝尔奖趋之若鹜了。 如果我们真得做得好的话,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必定只是标志着本土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开始,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前赴后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