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沁人绿茶 于 2014-8-11 22:11 编辑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常需要辅助器具对手术切口的软组织或骨骼进行牵开,以暴露手术部位视野。长久以来,这种大量使用的手术辅助器具,一般为金属牵开器(即:拉钩)。 但是,金属拉钩具有拉力不均、视野有限的缺点,甚至牵拉过度而损失组织。而现在,一种新型的辅助耗材:切口保护套,开始进入外科医生的视野。 如下图所示,切口保护套一般为双圆环、筒状设计,由硅胶或塑料制造,环氧乙烷消毒。医生切开人体部位后,将内环放入切口,最后将切口撑开。现阶段,切口保护套主要用于小切口及腹腔镜手术,部分可用于剖宫产。 
切口保护套归属Ⅱ类器械管理。相较传统金属拉钩,其具有如下优势: 
切口保护套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一般认为其设计思路来源于内窥镜的通路装置,用以配合trocar的植入,如奥林巴斯及AppliedMedical就曾广泛使用。一些医院也经常使用自制的橡胶套或廉价的无菌覆膜产品,以保护切口。这些产品经改良演变,加入了扩张切口功能及增加尺寸后,形成现时的切口保护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器械市场陆续有正式成型的切口保护套出现。根据米内网—医疗器械批文数据库显示,拥有产品批文的主要有如下企业: 
从批准日期可以看出,我国自从批准了日本进口的切口保护套以来,国内厂家就开始陆续跟进。特别是2012年,国产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国内厂家纷纷上马切口保护套,一方面原因,是新产品的固有优势。而另一深层原因,则是该产品的高昂价格。以下是米内网器械中标库反映的部分价格: 
一份用于保护切口的无菌覆膜材料,价格仅为数十元。而一个切口保护套,在医院终端的价格已经过千,并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另外,由于是一次性使用产品,亦大大刺激了厂家和经销商的热情(金属拉钩经消毒可重复使用)。 不过,由于是新兴产品,切口保护套仍处于市场孕育期。据米内网器械组的调研,目前一个三甲医院,切口保护套的月均使用量仅是数十个。 随着大部分厂家在去年取得批文,并在今年陆续投入各市招标,切口保护套将进入发展期。同时,该产品亦有望进入更多外科医生的视野,满足病人对手术的高质量要求。 部分调研结果如下: 1.学术推广力度弱:此前进口产品仅日本一家,推广力度弱,发展不顺;这导致在外科医生中普及率低,后来的国产仿制品没有东风可借。 2.价格高昂:产品价格过千,且没有医保报销;该类产品在使用前,一般需征得病人或家属书面同意。 3.适应症小:现阶段产品无法调整直径及高度,一般应用于小切口或腹腔镜手术。 4.未来竞争:由于是基础手术器械,切口保护套的技术壁垒低,预计未来竞争将加剧。 5.新产品:根据此前的临床经验,新研发的产品对现有缺陷进行了改进。如:多通道保护套,可容纳数个器械进出而互不干扰;吸收手术烟雾的保护套,可在更复杂的手术条件下提供清晰的视野;可调整直径及高度的保护套。相关改良产品已经在研发申报当中。
以上内容来自米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