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前,国家药监局曝光了8起药品领域的违法案例,这些被公之于众的案例揭示了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药监局的这一行动,是严格药品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其中有一则案例为个人未经许可销售药品,笔者将对此案进行浅析,并谈谈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如何预防该类事件发生。 
一、案例介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案情。在这一案例中,当事人通过网络等途径购买并销售复方地芬诺酯片,产品货值金额6.2万元,已销售产品违法所得750元。上述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即“从事药品零售活动,应当经所在地县级以上药监部门批准,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最终伊犁州市监局依法没收涉案药品及违法所得,并对当事人处以255万元的罚款。回顾完这一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因素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1、信息不对称和认知缺失:当事人可能对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其行为的非法性。药品并非一般商品,从研发、生产到经营,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严格监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便不可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2、监管缺口:该案例中,药品是通过网络渠道购入的,销售途径则是微信。这说明针对网售药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3、利益驱动:作为个体经营者,当事人可能只在乎自己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
二、预防措施对于个人甚至企业而言,255万元的罚款都不算一个小的数额。因此,基于上述分析,以下是个人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与内部培训:药品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并设置内部考核及评估机制,确保员工熟练掌握法律知识。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法规专家,或者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团队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确保员工对各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理解到位。从业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自觉、主动地保持学习,了解最新的法规及行业标准。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每个药品经营企业都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应严格执行药品批次追踪制度,确保药品来源可靠,质量可控。同时,要对经营活动进行全程记录,便于监管部门审核和企业自查。 3、主动接受和配合监管:药品经营企业应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针对监管部门提出的合法要求应予以配合,如主动提供所需资料等,而对于指出的问题更是应当及时整改。企业还应该定期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 4、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机制: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确保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并可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改进产品质量。 5、加强与行业组织的合作:从业人员还可以积极加入相关的药品行业协会或组织,通过这些平台与同行业内的企业负责人或其他人员交流合作,分享合规经验。同时,行业组织往往能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法规变动信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总之,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法规、有效监管和公众意识的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企业及相关人员需要以该案为鉴,强化法规意识,健全内部管理,积极配合监管,承担起保障药品安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