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159|回复: 30
收起左侧

[中西医与临床] 中医恶搞取消西医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1 16: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我眼里中西医差不多,要取缔,就都取缔了吧

实际上西医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糟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癌症吧,西医基本上就是跳大神的
无论是手术切除,还是化疗,还是物理治疗还是心理安慰,总是有复发的
实际上只说明一个问题,那么这种治疗是不完美的,既然不完美
为什么要说中医的不完美要取缔呢?
这就是一种人格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来说吧
即便是病毒性感冒,西医也不能即刻治疗好,甚至说出来了个自限性疾病这个名词
甚至在专家的处理之下,病毒性感冒会转变成气管炎或者支气管炎,慢支肺气肿
那么伟大的西医和神棍的区别在哪里呢
无非是一个相对低调,而一个不那么高调
治疗结果,其实差不多,···我们应该说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说个百日咳和哮喘,这些病,西医简直没有什么好办法
什么高科技都用上,纤维支气管镜都用上,还是银样镴枪头,
软和的猪大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吧,实际上很多病,其实西医都是按照教科书来看病的
很多我这样的西医,还是发现,按照教科书,你只能是告诉患者
唉!怎么说呢?真的不好办啊
甚至阳痿这样的小事情,西医的认识都很模糊
西医的书上写的很多,实际上能付诸实践,药到病除的,···等到后来
你发现生的是别人的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最搞笑的,不孕症用试管婴儿好不容易生了一个
结果不到两个月,自己又怀孕了
万能的西医为什么不能让这种功能一开始就能自己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很多疾病,西医的概念不伦不类
但是最神的是西医的现代人,给这些自圆其说的所谓概念围起了高高的栅栏
这个栅栏 有个四个字的名字 固步自封
你想说明其错误的时候,必须攻破一个堂而皇之的堡垒
西医到了该反省的时刻了
要不就取缔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的是,人类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是骨肉相残,从穆斯林和犹太人开始,就是兄弟同室操戈,几乎一模样的人用最残酷的杀戮来开始交流
中西医也需要如此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中国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科学素养,据说国外能够学习医科的只有顶尖人才,现在我才发现,学医学,不是靠背,不是靠经历,而是靠一颗聪明的头脑,去吸收理解,才能达到合格。而这一过程,利用合理的逻辑思路是最主要的。
多数人,自我吹嘘的,多是自己不足的。没钱的吹自己有钱,有钱的谁吹啊。没权的吹自己手眼通天,有权的谁显摆啊。今天碰到一位自称天才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孤独大侠,除了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泡在论坛上自比诸葛亮“舌战中医”以外,真不知他的一生又有几天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也不知未来多少年的某一天以后可以以“科学”的名义拿个什么诺贝尔奖——哪怕是小县城的也可以,总是拿着他人的成绩来体现自己的科学与英明,缺少原创精神!孤独是必然的,沉思仅是表象而且毫无生命力……相信他未来的最后日子里除了孤单的与中医奋斗终身之外,一无所有!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疾病:
脑血管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盲修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不断进步,人们的医学观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和完善。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经历了多种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完善和转变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方面艰难跋涉的历程,正确理解这个历程,对把握未来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路径,具有积极意义。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发展史上,综合史料分析,人们经历了以下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1、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医学世界观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的规律由上帝主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医学世界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利用朴素的自然哲学原理来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其世界观主要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智慧的结合产物,与主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接近,用自然哲学世界观定义它较为准确,但不是17-19世纪初西方盛行一时的唯心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模式的世界观,以还原论作为认知和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医学模式转变必然使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即重新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神灵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巫医学理论体系。虽然它在社会、环境、心理、卫生方面对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一切都以神学理论为基础,顺应神的意志为目标;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为代表的 “四体液”理论体系,在我国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多种学科组成的理论体系。各种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都是在各自世界观思想指导下,重新建立的、全新的理论体系。
  (二)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我们回顾一下医学史上医学模式更新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思想、文化水平,就不难看出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第一次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约在公元前3~4世纪。在希波克拉底时代,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中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此时,人们的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我国出现了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讨论,淘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在科技领域里产生了如阿基米德一类科学家。人们具备了一定的避免自然灾害、防备毒虫猛兽的能力,疾病就成了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人们要更有效的防病治病,必然要转变观念,医学模式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医学史上完成第一次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次由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约开始在公元15世纪左右,即文艺复兴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正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时期。在哲学思想界,客观唯物论的思想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科技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逐渐形成,哥白尼的日心说也被证实。由于宗教对解剖尸体的解禁,解剖学、生理学随之诞生,奠定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资本工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显微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统计学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同时,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自然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发展健康事业的条件。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但能改变人们的自然世界观,也改变了人们的医学世界观。促进了医学模式转变。科学技术给新医学模式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二、医学模式的完善每一种医学模式的目的,都是在认真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被充分揭示,医学模式的使命就不会完结。所以,任何一种医学模式从它产生开始,就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事实证明,哪一种医学模式的医学世界观适应社会生产力、思想文化发展水平,其理论体系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它就有继续完善自己的条件,就有旺盛的生命力。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过早的将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责任毫无保留的推给了“神”。认为“神”能主宰一切。其思想的消极程度,令大多数人敬而远之。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虽然,其医学世界观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观点仍需现代人借鉴;但是,其医学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继续完善自己显得十分艰难。
  现代西方医学一开始也并非是生物医学模式。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界的机械唯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出版了《运动是机器》一书。不久,一名法国医生拉马特利抛出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认为拆装机器等于解剖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架机器在转动,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机械论医学模式。
  不久,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细胞和细菌。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统计学被引入医学领域后,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更大提高。特别是对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不但成就了现代医学的伟大功绩,也使生物医学模式日益成熟。
  Engel呼唤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有了很大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认识和基本能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更加完善的医学观。称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这种发展历程,是西方现代医学模式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从机械论模式—生物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都没有脱离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只不过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世界观的视野逐渐开阔了。所以,现代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客观唯物主义的医学世界观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其一。其二,现代西方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它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的自然发展和完善。没有从根本上重新建立理论体系。机械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是其主要的理论体系。生物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在蛋白质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学、基因组学、系统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工程学及系统工程学、系统信息工程学形成后,人们又开始呼唤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所以说,现代西方医学从产生、发展到至今、又到呼唤未来的医学模式,都是在客观唯物主义医学世界观角度,在不同深度和广度视野上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仍然建立在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是对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哲学意义上的“扬弃”而不是“抛弃”,并不是从“医学观”的基础上使其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是前一个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探讨的进一步深入。因此,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或过去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医学模式,从医学历史的长河中看,不能说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应该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而这种完善和发展也必然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制约。,三、区分医学模式转变与完善的意义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医学模式的转变;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现代医学模式的完善。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对把握未来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路径有什么启示呢。
  1、清醒认识未来的医学模式是什么。
  既然每一种医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产生的,那么,未来的医学模式一定具备自己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医学世界观改变后的另一种医学世界观的产物。医学世界观的改变,有赖于人们自然世界观的改变。人们未来的自然世界观是什么呢?纵观近百年来思想、文化、科学领域,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最有可能使人们的自然世界观发生改变。目前,人们用还原论的方法证实的相对论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换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和证实相对论可能容易得多。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证实,充实了客观唯物主义的正确依据;牛顿的“经典力学”的问世,建立了客观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产生,使人们感觉到运用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这个世界的不足和局限性,要认识这个世界,肯定还有另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如果对时间、空间、光的本质有所揭示,可能使人们开启一种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未来的医学模式,无疑是在这种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医学模式。这可能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2、健康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由于它具备不断完善自己的条件,无疑是一种目前最有生命力的、最先进的医学模式。继续完善它,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任务。继续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无疑要顺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正确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这是一个现实的客观条件,超越了这个条件,就会劳而无功;跟不上这个条件,就会落后于现实。总之,健康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现实的客观条件具备了,就会呼之欲出。反之,就会使人们无所适从。
  从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时,主要借助了显微技术的出现、抗生素的发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先进的技术使医学界有了新的发现,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医学统计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使人们加快了对医学认识进一步深入的步伐。这一切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具备,使生物医学模式瓜熟蒂落。而这些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发现、引进、应用,却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十月怀胎。
  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对医学认识的着眼点,从生物医学角度,扩大到心理和社会,无疑是医学视野的开阔。但是,社会、心理、生物机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要研究这些问题必然也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它医学模式的长处,还需要解决好多问题。例如㈠目前,一个无可争议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能改变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物质的信号通过什么途径改变物质结构的;非物质信号如何确定、需不需要进行量化、如何量化。按照还原论的一般研究原则,这些信息是需要量化的,如何量化,仍然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可能又会出现一次像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一样令人惊讶和欢欣鼓舞。㈡记忆与时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在前沿学科不能揭示时间本质的条件下,单纯研究记忆恐怕是多走不少弯路的。㈢现代西方医学模式自诞生以来,从客观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利用还原论的方法,由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结构;由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基因和碱基对排序;由氨基酸、肽链、蛋白质—蛋白质组学,进行了客观地认识。对机体结构和组成的认识已经穷极到元素水平。但仍然不能充分揭示人的生命现象和健康规律。不能解释人的记忆、思维等高级活动,甚至发现了基因链上的端粒体、认识了端粒酶、认识了二者与发生恶性肿瘤的密切关系,也很难找到彻底治愈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现代西方医学模式虽然对机体解剖、组织结构、病理生理、病原生物等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但对人的生命的高级活动认识、逐渐积累起来的机体内庞大的海量信息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等等。因此,生物医学模式要健康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需要人们脚踏实地的做许多工作。才能促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水到渠成。
  3、认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
  根据本文对医学模式的划分,我们认识到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模式。二者相同点,都是在“客观的”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并且,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根本分歧在于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其次才是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我们把这个观点,作为认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的出发点。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中西医为什么能长期并存,并且有必要长期并存。因为二者都不能彻底解释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各自应用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有长短,需要互补。也就是说,中医和西医在认识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及疾病方面,都有自己“视野”的死角。而中医和西医在短的时期内又不能尽善尽美的将自己完善起来,新的医学模式又不能产生,二者长期并存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近几年来,出现了废除中医的片面呼声,理由是中医不“科学”,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薛定谔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的小册子,力图将生命活动的现象用物理原理解释、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其结果是不了了之。他们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致的,都想用“科学”的标准规范每一个领域,只不过薛定谔是在努力探索,他们是简单粗暴的抛弃。而我们认为用“科学”的标准规范医学领域和目前就抛弃中医的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勉强进行,会造成一种强牵附会、盲目粗暴的结局。
  同时,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也从而认为:中西医结合有三条道路可行,第一,是寻找一个同时能解读两种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再用这种方法论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从根本上结合。这是理想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论难以寻找,它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第二是以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对中医方法进行西医化处理,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将中医的成功经验去丰富西医内容。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屠呦呦的抗疟有效成分的提取就是典型的一例。第三,是以中医药学的医学模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对西医的无菌术、手术、麻醉术、静脉给药途径,对单成分的西医药物,在理论上给予中医中药化界定,将西医的成功经验去丰富中医内容。这个道路似乎也很宽广,但至今还没有看到路上的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愤青了!医理同源!中西医方法论不同!中庸中庸点!!比如我昨日之泄泻,西医叫肠炎,中医西医同时用才行,1天好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好比是古代的交通工具,西医好比是现代的交通工具,两者有可比性吗?西医只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大家用科学的方法再不断的研究,而中医最近几百年有什么发展成果吗?中医的理论是与科学相违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医、西医、中医、跳大神,其实都没太大区别,人生在世也就几十年,疗效再好也不过延长生命十几年或几十年而已,人生苦短,建议取消西医,中医一统天下~ oh yea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最硬的一级终点死亡来说,在任何疾病中中医确实基本不能有所改变。但如果你每天坐门诊,比如是心脏科医生:看到大量比心绞痛还多的甚至痛不欲生的一些胸闷憋气胸疼病人、看到成天担心所谓血管堵塞要通的病人-----你就知道中医需要继续存在,他有广泛的存在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医的认识,国人还有许多误区!
  第一,肯定文化上的中医,否定医学上的中医!
  看中医就必须认识中医的特征是什么!中医实际上是人类第一次智力大突进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的智力的特征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而上”为特征。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能做到专门而精确。同时也是人作为智慧动物,需要一次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认识和判断。于是,产生了古代的朴素哲学和宗教!中医是当时中国哲人对世界的“哲学化认识”的产物。应该说,这种认识是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也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试图让这种粗略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来“具体化”指导实践却是错误的。
  古代中国人的错误就在与此——实际上整个上古时期的人类智慧都有这个缺陷。当时的人把这种“哲理化的认识”跟“具体实践的指导方法”混为一谈!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因为中国人忽视“体力劳动”等实际操作的价值,于是中国人一直把“哲理性认识”跟“具体实践的指导方法”混为一谈!但是到今天还有人有这种想法,而且还广为流转,实在让人遗憾。
  实际上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我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比如大家都知道数学计算需要细致认真吧?这个就是“对计算的抽象化认识”,而具体的对某个问题的“计算公式”就是“具体实践的指导意见”。某个同学计算某个题目的时候出了差错,有可能是他“不认真细致”,但也可能是“不知道计算公式”。你能说“认真细致”可以代替“计算公式”吗?不能!
  而中医是一类对事物对人体的“哲学化”认识产物,应该说他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不能也做不到“具体指导实践”!
  我们中国古人由于条件限制,把这类“哲学化认识”跟“具体实践的指导意见”混为一谈,我们中国现代人还可以这样做吗?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说什么中医的阴阳五行是多么的正确和美妙,居然可以这么高度的认识世界和人体!同志,请不要让两者混谈!
  二,肯定中医有被科学研究的价值,否定中医是科学。
  中医不是科学是显然的。因为中医更多是“哲理化”认识世界,而不是“具体实践的指导意见”,而后者才是“真正的科学”。前者压根就不是科学,是一种哲学。
  但是这不是中医没有可被科学研究的价值。中国古人为对抗疾病做了很多努力。由于条件限制,他们没能精确的认识人体和世界的客观规律,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对抗疾病的“具体方法”跟“中国朴素哲学”结合起来,由此产生了奇特的中医——不,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太多类似的医学体系。
  那么这些对抗疾病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被现代医学借鉴和研究。毕竟中国人对抗疾病的历史很好的被记录下来,拥有众多的经验之谈。
  但是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对中医的经验之谈的研究,只是让中医做“研究对象和材料”,而这种研究本身以及研究后的产物,并不是中医!这些是现代医学!
  三,肯定中医的保健价值,否定中医的医疗价值!
  中医作为中国人对抗疾病的经验之谈,他有许多实际有效的对抗小病痛——可类比“亚健康状态”说法,的办法!可以说这些办法实际有效而且廉价!这些是我们应该得到保存,总结甚至“研究升华”!但是请大家注意,这些并不代表中医可以用来“医疗”。
  医疗是针对人体“剧烈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干预措施!比如,原发性高血压(请注意在这里我特意使用这个词,而不是高血压病这个词)是主要以动脉硬化(不是病因)为核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变。在这个病理生理变化的早期,普通的保健措施就可以(不一定)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比如,强化锻炼身体,限制盐摄入等等。但是高血压病到一定程度,或者前面的普通保健干预措施无效的时候,就必然要求“医疗”。在这里包括:药物干预,运动治疗等等。这个时候的运动治疗就跟前不同。前者作为保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强化锻炼的模糊概念就可以。但是后者却会给你制定多大运动量的治疗计划。
  保健和医疗的区别就在于此。前者的对象是一种小的或者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后者针对的是“剧烈的变化”。前者是模糊的方法,而后者是精确的指导意见。
  中医的特征决定他可以胜任也适合保健!但是在医疗上,中医显然是不适合的,也不恰当!因为中医只是一种朴素的对抗疾病的经验之谈,并没有也做不到精确的认识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当然也做不到适当的干预。
  说到这里,必须指出我们不能割裂“医疗”和“保健”。我们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前者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我们必然要遵循医学理论和医疗指导意见来“保健”。反观中医是有许多东西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不违背现代医学科学的前提”下,运用中医“保健”。——这不是中西医结合!
  四,废除中医的合法医学地位,让中医回归民间保健措施的地位。
  中医作为保健措施和理论是符合其本身的特征的!但是由于民众对现代医学和中医缺乏清醒的认识——实际上相当一批医学专业人士也如此,从而对中医盲目的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许多延误病情甚至误导了疾病的诊疗。如果政府部门还在宣示中医的合法医学地位,这就等于纵容这个局面的延续,这就是对普通百姓性命的漠视!
  总结上述,废除中医运动是让中医回归他本身该呆的地方——保健,而不是让他越俎代庖——医疗!同时废除中医不是让中医这传统文化遗产断绝,而是让他回归实在的文化遗产地位被保护和研究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肯定文化价值上的中医,否定医学价值的中医!
  二,肯定中医有被科学研究的价值,否定中医是科学!
  三,肯定中医的保健价值,否定中医的医疗价值!
  四,废除中医合法的医疗地位,让它回归民间保健措施的应呆的地位!
  五,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医只不过是“研究对象和材料”而已,这并不是说这种研究是“中医”,也不能说这种研究的产物就是“中医”的功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待中医需要正确的态度。废除中医并不是禁止中医的存在。实际上禁止中医的存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医本质性的价值。
  不可否认中医的确有保健意义,他有效且廉价。但是试图把这个作用扩大化到医疗领域,这是对中医错误定位。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的本质性特征。把中医运用到医疗领域是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是践踏生命权利,漠视生命尊严的做法!
  但是否定中医的保健价值,试图完全取消中医。这是过于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现代医学固然有良好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保健,但是由于科学的局限性,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可以说在保健问题上,还有许多“未定论”。普通人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和了解这些理论。那么让中医帮助人民的日常保健是尊重客观事实,也是符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特征的。
  实际上我最为担心的是对中医的盲目信任导致的健康问题。实际上在保健领域,中医也不是没有大量的错误观点的。比如对性生活的评价。应该说中医即便做保健,也是不能不遵循现代科学的已形定论的科学判断。
  同时,我也怀疑对中医的研究讲是让我们一无所获的结局:除了证明中医在宏观上的某些哲理性判断的继续正确性。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待西医需要正确的态度。废除西医并不是禁止西医的存在。实际上禁止西医的存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西医本质性的价值。
  不可否认西医的确有存在意义,他有效且昂贵。但是试图把这个作用扩大化到医疗领域,这是对西医错误定位。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西医的本质性特征。把西医运用到医疗领域是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是践踏生命权利,漠视生命尊严的做法!
  但是否定西医的存在价值,试图完全取消西医。这是过于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现代医学固然有良好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西医,但是由于科学的局限性,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可以说在医学问题上,还有许多“未定论”。普通人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和了解这些理论。那么让科学帮助人民的日常保健是尊重客观事实,也是符合西医和现代医学的特征的。
  实际上我最为担心的是对西医的盲目信任导致的健康问题。实际上在保健领域,西医也不是没有大量的错误观点的。比如对生命价值的评价。应该说西医即便做保健,也是不能不遵循现代科学的已形定论的科学判断。
  同时,我也怀疑对西医的研究讲是让我们一无所获的结局:除了证明西医在宏观上的某些哲理性判断的继续正确性。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6: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民间保健措施的应呆的地位到底是什么位置现在还很难说。何为保健?现在保健市场中医制造的乱象还不够吗?所谓保健主要目的一是延长寿命,二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从医生的角度看必须改变主要致死疾病的进程,比如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如果主要疾病死亡率未改变如何延长寿命?中药可以吗?不知道。改善生活质量应该可以,但是什么机制?宗教能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免费),安慰剂也能改善生活质量,中药改善生活质量的机制是什么?不知道。肝肾阳虚、脾胃不和等等一些根据最原始症状和最原始体检依托一些最原始的前哲学概念阴阳、五行臆想推演出来的中医病机是和主要致死疾病相关吗?某些证型是寿命减少的危险因素吗?------- 就算保健中医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实说作为一个医生,每天坐门诊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病人,感觉中医还是有存在的病人基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27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