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斌12 于 2021-7-13 09:59 编辑
接下来说说VHP灭菌的PQ确认,这个内容在前文中其实已经有了很详细的描述了,在这里只说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
如我们用的BI,其在实验室保存的条件与在灭菌前的状态,是可能影响BI灭菌效果的因素。我想这一点,估计考虑的人不多。前文我们提到过一个VHP灭菌微冷凝的效果是最佳效果,那么如果我们的BI的温度比隔离器的温度要低的话,在BI上就更容易形成微冷凝效果,也就是更容易达到杀灭效果。所以说,我们的BI的温度最好与环境保持一致,如果BI是从较冷处拿过来的,需要在洁净区环境下先呆一会,使温度接近室温。
还是说BI,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最好戴手套,避免裸手接触,裸手接触有可能手上的油污会黏附到BI上,影响VHP对BI的穿透能力,进而导致阳性的出现。可能性也许不高,但是毕竟是存在的影响因素。
然后是BI的放置,我们在灭菌开发的时候就确定了最差点,所以放置的点依然是这些最差点,同时,还得考虑工艺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主要分布于生产平面,在前文中我们也有描述。这里,我主要是说说BI如何摆。我们试过有一个BI,直接贴合到设备表面了,结果灭菌失败了。所以说,我们摆放BI的时候,要使BI的两面都暴露在环境中。
然后是灭菌,3次循环,全部阳性,简简单单,一气呵成。好吧,前文已经提到过,事情没那么简单,3次循环中,我们在不同位点随机性的出现了阳性,总体上也就两个点,相对于总共的90几个点的3次循环,出现的很少了。然后我们怀疑是“Rogue BI”造成的影响,当然,这个不是主观臆断的,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一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了这样的判断。然后,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其实吧,这种问题只能说大家都遇到过,前人早就总结过经验教训,只是我们不一定都知道而已。也许有些人会一直纠结于这个阳性结果,不可接受。然后回过头来说灭菌开发是怎么搞的,怎么还是不行。我们是查看了PDA TR51,这里面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怀疑是BI自身造成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在阳性位点放置3个(或以上)的BI进行挑战的方式。如果测试都通过,就证明位点本身没有问题,如果仍然出现有阳性结果,那这个位点很可能存在缺陷。同时,我们还要汇总历史的阳性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同一个位点,不止一次出现阳性的时候,很可能该位点就存在问题。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位点,我们就需要进行更多控制活动,比如说在VHP灭菌前,先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以降低微生物负荷,乃至使用杀孢子剂。
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做一个事,隔离器清洁后,在清洁最长的保持时间,考察隔离器内的微生物限度。毕竟微生物从10的六次方降低到0不容易,但是从100降低到0就是小case了。何况我们做过测试,清洁后第四天进行开门表面取样,结果全是<1。所以说,隔离器的无菌维持能力是真的好,灭菌失败的风险其实很低。
接下来说说VHP灭菌后,残留的VHP(<1ppm)的影响性。前文我也大致的说了一下,这个影响有两方面,一个是对环境监测的影响,一个是对产品的影响。而且我也提到过,当腔体温度上升,残留的VHP浓度也会上升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来说,可以认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起码是我们正常生产等不及的时间内,估计这个真实的残留的浓度实际上都不会是0,当然,保持<1ppm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说,这个小于1ppm的影响性就需要确认了。对TSA取样碟的确认倒是不难,灭菌前准备好TSA,然后设置一组对照组(10皿/组),没有经过VHP的,一组经过VHP,但是没有暴露的,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这里面得排除隔离器高风速的影响,所以这个时间长不了,我们测试的时候摆2小时,结果适用性没通过,在这里也就一句话的事,实际上我们启动了偏差调查,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测试,也查看了一些文献,才确认了这个影响),暴露一组,然后拿去做培养基适用性。经过VHP灭菌,但是不暴露测试的这一组,是为了确认VHP灭菌是否会穿透TSA的外包装对适用性造成影响。总体而言,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VHP残留<1ppm的情况下,对我们所使用的TSA的影响可以接受,不影响环测取样。
然后是残留VHP对产品的影响,这个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过测试,但是这不妨碍我能在这方面吹吹水。我们可以考虑选择对VHP非常敏感的一些氨基酸类物质,做模拟生产的挑战试验,然后观察是否造成变性。这个方法也是我们查找一些文献的时候看到过的别人做过的可行的方法。具体用什么氨基酸,我表示我不记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