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至此对莫言的非议也甚嚣尘上!为何没有出现一涌而起的欢呼,这些欢呼为何混在着一片质疑声中呢?
莫言其人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崔永元也曾在微博力挺莫言:“莫言配得上这个奖”。
莫言代表作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每本书都是作家内心图像的映射
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不满、侮辱、抗拒、道德沦丧、勾心斗角、分歧战争,把世界割的四分五裂,这所有一切都是我们内心所存在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整体投射出来的。作家将内心的投射诉诸于文字变成了书,每本书都是作家内心图像的映射。如《白鹿原》处处闪烁着陈忠实内心的投射,莫言的内心世界也散落在他的作品中。
回顾莫言的主要作品《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等,这些书名,这些大地的意象,这些强悍的生命之力的征象,它们共同组成了莫言的故乡,一个辽阔的无边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
在莫言的很多小说中都可寻觅到山东高密的影子,那里是莫言生长的地方,寄托了他深深的情结。谈及为何把农村题材、农民生活作为自己作品永恒的主题,莫言说:“高密东北乡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20岁以前的时光我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即便是当兵前十年的时间我也是在农村生活,所以农村题材、农民生活都是我所熟悉的,农村的街道、村庄、树木、河流深深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前几年,每当有大的创作计划我都会回到我的故乡,在那里一方面我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潜心写作;另一方面也便于我直面现实、身临其境。”
莫言创作中的故乡意象,曾有人撰写论文专门探讨。1985年5月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白狗秋千架》中,莫言首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的意象。《白狗秋千架》中,年轻军官“我”的返乡其实也象征了莫言本人的返乡。心灵上的皈依让莫言发现了文学意义上的故乡,这一发现打开了他创作的阀门。
他的文学故乡也是不断丰富的,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广场被他施以空手道的功夫,空降到他的“高密东北乡”那里去了,并且大雪飞舞,万众欢呼。就“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概念,莫言如是说:超越高密,敞开故乡的概念,挪移外乡的经验,发生在中国的、世界的变化都可以在文学故乡里出现,他有野心,让“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用故乡的独特性创造出世界的共性,让外国读者在他的“高密东北乡”里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莫言:争议是面镜子,获奖是种鞭笞
关于莫言的争议从来没有断过。有人觉得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认为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尤其因为莫言喜欢描写牛马骡子之类的家畜,可是读者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用暧昧的笔调来写,仿佛那些东西不是畜生而是女人,让人觉得文字背后藏着一双恋兽色情狂的眼睛。
此前成为诺贝尔奖大热门后,网上对莫言的各种争议更是陡然增多。莫言表示:之前之所以没跳出来是不想成为滑稽剧的小丑。莫言很清楚网友中有的在捧他,有的在骂他,他认为这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帮助。正是有了互联网、有了微博才有了这种广泛、直接沟通的可能性,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也有这么多人厌恶他。他把这种争论当一面镜子,照出世态人情,也照出他自己。
对于能获诺贝尔奖,莫言也表示很开心。在莫言心里,诺贝尔文学奖是个重要奖项,但不是什么最高奖项。他认为获诺贝尔奖只代表了评委们的意见,可能换另一个群体的评委,他可能就不会获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