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无菌控制,顾名思义,控制的是微生物。微生物污染是一种外源性的污染,所谓外源性的污染,就是指一旦消除后,不会再生的一类污染。对于外源性污染,如果消除后,再次发现,一定是从其他外部污染带入。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这点,才会让我们的验证的设计和无菌控制方法更合理。例如:物品灭菌后,存放有效期的验证。很多公司的做法是在模拟灌装前,放置到有效期,然后在模拟灌装时使用,来证明有效期。这是一种间接的方法,而并非一种直接的方法。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证明有效期内,物品灭菌后的包装是密封的,如果是用呼吸袋包装的,应该证明呼吸袋的密封性。原因很简单,微生物污染是外源性的污染,一旦被消除后,只要保护的呼吸袋是密封的,它就不会被外来的污染源污染,它的无菌性就是有保证的,如果有效期内的密封性没有保证,而你又无法确保存放期内不接触到其他污染源,做多少次培养基灌装,其实都无法证明有效期的合理性。如果不是用呼吸袋包裹的灭菌后物品的存储,重点也并非是灭菌后存储在A级层流下,而是需要确保如何在存储期内,没有其他可能污染源(如:人员)对已灭菌物品的潜在污染活动,比如说,有方法限制人员进入到该区域进行活动。
和外源性污染不同,内源性污染消除后,随着时间或者使用次数,会再次产生,所以从控制的角度来说,内源性污染的控制会比外源性污染更难,例如:可见异物,一部分就是属于内源性污染。对于注射剂而言,如果大家留意不合格报告的话,可见异物引起的抽检不合格,几乎占了不合格的一半左右,无菌不合格的比例,反而不多。
对于无菌产品来说,又分为最终灭菌产品和非最终灭菌产品。根据EMEA的灭菌决策树,对于产品的无菌工艺选择,优先选择最终灭菌产品,如果产品不耐高温,才会考虑非最终灭菌。因为从无菌的控制角度,最终灭菌工艺的控制难度,比非最终灭菌要容易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简单来说,无菌工艺就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把外源性污染给干掉(消除微生物、通过灭菌工艺来实现),一个是干掉后,保持已灭菌产品的无菌性(想方设法,隔绝外源性的污染)。对于最终灭菌产品,只需要做好第一件事情,所以是不是比非最终灭菌要简单很多?
上面说了这么多,再总结一下,其实无菌就是和外源性污染(微生物)做斗争。那么微生物的污染,对于无菌产品来说,有哪些呢?
首先,是人。人是洁净区最大的污染源,有资料表明,洁净区内80%以上的微生物污染,都是来源于人。所以,控制洁净区内的人员活动,是保证产品无菌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所以,现在的无菌保障理念,绝对不会接受硬件不足软件补,合理的硬件设计,才是保证无菌最重要的一环,而非人员管理。
其次,是物。物料如果本身不是无菌的,物料一旦进入A/B级区,就会对A/B级区域产生污染。所以,对于A/B级区域的物料我们要进行处理后,才能进入到A/B级区域。
最后是环境。环境只有一种情况下,会产生微生物污染,就是高效过滤器漏了。如果高效过滤器不漏,环境本身是不产生微生物污染的。如果环境的微生物结果超标了,那么在高效过滤器不漏的前提下,它一定是被其他来源的微生物给污染了。当然,环境虽然本身不产生微生物污染,但是因为环境是隔离微生物污染的重要屏障,环境处理的不好,会导致不能屏障微生物污染源或者导致微生物污染的扩散。
大家可能会问了,设备不会产品微生物污染么?不会,设备本身是不会产生微生物污染的。但是设备设计的不好,例如:不容易清洁,隔离外界污染设计的不合理,它会导致污染累计而不易被消除,从而导致微生物污染的扩散;或者起不到隔离微生物污染的作用。
那么法呢?法会产生微生物污染么?法更不会了,但是灭菌方法选择不合理,清洁消毒程序设计不合理,有可能达不到消除外源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的作用,甚至本身清洁程序就成为扩散污染的罪魁祸首。
那么该如何去控制这些微生物污染呢?嘻嘻,如果本篇文章点击率高,我就写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