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石头968 于 2016-3-31 15:16 编辑
[size=18.6667px] 今天,有一个帖子一直在讨论再验证和再确认,大家的理解五花八门,不再赘述。 [size=18.6667px]
新的附录《验证与确认》颁布之后,很多人开始纠结以前规定的硬件(厂房/设施/设备/系统/检验仪器)每年做一次“再验证(确认)”的规定是否可以打破,是否可以采用“定期评估”的方式以确认它们持续保持在验证过的状态? Yes,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翻开中国新版 GMP、验证与确认附录、欧盟及FDA的cGMP、FDA工艺验证指南……等现行规范,基本上都已经找不到“厂房、设施、设备、系统……需要定期进行再确认(再验证)”的文字了。 中国《验证与确认》附录取而代之的是: “对设施、设备和工艺,包括清洁方法应当进行定期评估,以确认它们持续保持验证状态。” “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
我们还是来系统的学习一下《验证和确认》附录吧!
一、对安装确认的法规要求 1、新的或改造的厂房、设施、设备需进行安装确认。 2、企业应当根据用户需求和设计确认中的技术要求对厂房、设施、设备进行验收并记录。 3、安装确认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根据最新的工程图纸和技术要求,检查设备、管道、公用设施和仪器的安装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二)收集及整理(归档)由供应商提供的操作指南、维护保养手册; (三)相应的仪器仪表应进行必要的校准。 备注:1、只有新的或改造的……需要安装确认。 2、安装确认的可接受标准不能只是URS,应该是DQ后的设计标准。
二、对运行确认的法规要求 1、企业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标准。 2、运行确认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根据设施、设备的设计标准制定运行测试项目。 (二)试验/测试应在一种或一组运行条件之下进行,包括设备运行的上下限,必要时选择“最差条件”。 2、 运行确认完成后,应当建立必要的操作、清洁、校准和预防性维护保养的操作规程,并对相关人员培训。 备注:1、运行确认的可接受标准应该是DQ后的设计标准,而不是URS。 2、运行确认后应当建立相关工作标准和控制范围。
三、对性能确认的法规要求 1、安装和运行确认完成并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性能确认。 2、在某些情况下,性能确认可与运行确认或工艺验证结合进行。 3、、应当根据已有的生产工艺、设施和设备的相关知识制定性能确认方案,使用生产物料、适当的替代品或者模拟产品来进行试验/测试,应当评估测试过程中所需的取样频率。 备注:1、设备的性能确认可以使用生产物料、替代物料或者模拟产品。 2、设备的性能确认可以提前与运行确认相结合一起做。 3、设备的性能确认可以与工艺验证相结合一起做。 4、多数情况下,设备没有必要强制要求单独做性能确认。
四、对再确认和再验证的法规要求 1、对设施、设备和工艺,包括清洁方法应当进行定期评估,以确认它们持续保持验证状态。 2、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3、应当采用质量风险管理方法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验证、法规符合性、校准、维护和其他系统的潜在影响,必要时,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 4、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当趋势出现渐进性变化时,应当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备注: 1、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 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灭菌工艺的有效性”…… 企业应规定清楚哪些属于“关键生产工艺和关键操作规程”。 厂房、设施、设备、系统……等硬件系统,没有规定进行定期的周期性再验证(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
2、回顾审核与评估: 对设施、设备和工艺,包括清洁方法应当进行定期评估,以确认它们持续保持在验证过的状态,如果发生了不能保持验证过的状态的情况,就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确认或再验证。 企业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简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工艺验证。
3、对于硬件来说,日常设备检查,工艺参数/运行参数回顾,维修与预防性维护记录报告,都可以说明设备性能状态。 保持硬件验证状态的,应该是正确的操作、合理的维护、有效的预防性维护、定期的校准。
[size=12.0000pt]4、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当趋势出现渐进性变化时,应当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后需要再确认或再验证。
5、变更: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当进行确认或验证。“主要因素”“重大变更”企业需要提前定义清楚。 如关键的主要的“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或厂房)、生产工艺、检验方法”。
[size=12.0000pt]6、计算机化系统的“主要变更”,应当经过验证。
不要把需要我们定期做的“关键生产工艺与操作规程”比如“制粒工艺、混粉工艺、压片工艺、洗瓶工艺、灌装工艺、培养基模拟工艺、灭菌工艺、除热源工艺、清洁工艺、消毒工艺……”的“工艺验证”与“制粒设备、混粉设备、压片机、洗瓶机、灌装机、灭菌柜、隧道烘箱……”等设备的性能确认混在一起,尽管性能确认可以和工艺验证放在一起来做,目的还是不一样的!
除法规有明文规定的需要我们做的“设备定期性能确认”外,实际上都是对工艺、方法、程序的再验证! 即使是水系统、空调系统的硬件,也不需要定期的再确认,你应该做的,实际上是“制水工艺、洁净环境”的再验证与再确认! 不要把“时间、精力、成本”浪费在硬件的所谓“安装、运行、性能”的“再确认”上了,本来首次确认你做的也不怎么样,接着抄下去,有什么意思呢?
正确的操作、合理的维护、定期的校准,才是硬件保持验证状态的“王道”。
至于它到底是不是保持在验证状态,你每天都在使用它、看着它,日常检查、定期预防性维护、适当的回顾与评估……,你本来就应该了如指掌!
再验证和再确认,不过是又“检查/测试”了一遍而已。
大家应该牢记: 维持硬件处于验证状态的技术手段:
正确的操作 合理的维护 定期的校准
其它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定期评估、回顾审核,对于硬件的再验证/再确认,已经足够了!
新的法规没有了强制性要求,你还真不知道怎么做了,被管怕了!
有事儿处理事儿,没事儿别找事儿!
后记: 以前的定期再确认与再验证,需要写方案、审核批准、实施(检查测试)、报告……
耽误生产时间、耗费人财物力。
定期回顾审核评估,是对已经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相对来说,更加简单,不影响生产、不浪费物料,历史数据足够多,更能说明验证状态的维持。
简单的、象征性的IQOQPQ确认,反而不如花精力去做关键工艺的再验证,同样可以评价设备性能。
就像安装调试的方案报告,不能替代IQ,试车方案报告不能替代OQ……
反之,也不能以确认和验证代替安装调试试车。
日常运行中,不能以再确认再验证代替日常的必要的“检查、测试、维护……”活动(目的不一样,一个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是为了核实确实没问题,有问题就是偏差)
校准,是保证准确性,是保证量值传递的可追溯性。
维护,是保证每一个部件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纠结于任何的形式,尽可能采用简洁的流程、有效的控制。
举个例子“ISPE维护指南”对于直接影响系统的关键部件的“同等替换”,就不要用户和质量部门参与,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流程。
工艺验证,可以说是对“人机料法测环”的全方位证明,当然包括设备的性能测试。
所以单独做设备的定期再确认,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而且日常没有监测到的性能,定期测试一下,当然是必要的,你把它叫做再确认也可以(QA审核批准),你把他叫做工程测试更好(无需质量部门参与),这样流程更简单更高效,工程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再确认。
所以一般的规范,都主张先按照工程方面(日常检查、定期测试、故障维修、预防性维护、定期校准、部件更换、改造、更新……)的流程去处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