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15-7-19 08:02 编辑
本文为安派科生物科技公司原创,文中提到的数据和试验都是安派科研究人员自己完成,已经得到授权发布,特此说明
前言
曾经,日本著名医学家柳泽文在科学研究中抽检了100名癌症病人的血样。结果他惊奇地发现,这100名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
曾经,美国一位病理学家经过数十年研究后得出结论“万病皆因体液的酸中毒开始,只有使体液呈弱碱性,才能保持健康”。
(摘自健康生活, 2008(6): 28-28 酸性体质易患癌—从100个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说起)
近来接连有知名艺人罹患癌症过世的消息,“酸碱体质”理论得以再度广为流传。该理论声称“酸性体质”是导致疾病甚至癌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百病之源”,同时宣称“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癌症患者的血液是酸性的”。
“酸性体质”理论提到: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该定义来源于网络)。
这些说法靠谱吗?
其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碳酸、乳酸等)和碱性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碱平衡:
● 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 ● 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 ● 体液也会中和酸碱平衡
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碱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不会是酸性的。
若从中医层面,只能说人体在摄入过多酸性物质之后,可能会出现“阴虚”症状,诸如虚热、盗汗、睡眠不沉等症状。不过,出现这些症状并非都是酸性在作祟。
安派科用数据来证明
事实胜于雄辩,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安派科”)研究人员为此做了一个试验: 随机抽取28个正常样本和28个癌症样本;样本为全血样本(随机抽取的静脉血(K2·EDTA抗凝);4℃冰箱放置相同时间后(3天),同时测试其pH值。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正常组和癌症组的pH接近,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在医学统计中,如果P值大于0.05,表明二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
相较于健康人,癌症患者的血液并不存在偏“酸性”或“碱性”,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且两组都显示碱性)。
组别 | 样本数 | pH均值 | pH中值 | pH标准差 | P值 | 正常组 | 28 | 7.21 | 7.26 | 0.13 | 0.178 | 癌症组 | 28 | 7.18 | 7.16 | 0.13 |
当天采集的癌症样本和健康样本pH均值分别为7.45和7.37,均在正常范围内;随着保存时间延长(3天后),癌症样本和健康样本的pH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上表所示)。但无论是样本当天采集和检测,或者是样本采集三天之后检测的数据都表明,癌症样本组和正常样本样组的pH都呈现碱性,并且两组的pH值接近。
食物能改变酸碱性?
学过人体生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体不同部位酸碱度是不一样的,胃液为酸性,小肠液则偏碱性,血液是一种缓冲溶液,其pH值稳定在7.35~7.45(动脉血;静脉血范围:7.33~7.41)这一精确的范围内。若pH< 7.35为酸中毒,pH> 7.45则为碱中毒,
但是酸碱中毒多由疾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导致,而不是因为体液过酸/过碱导致疾病,其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进食“碱性食物”来改变体液的酸碱性吗?“酸性体质”又与疾病/癌症的发生存在必然关系吗?
人体的pH水平可能通过进食某种食物发生些微变化,比如进食一些水果和蔬菜,以及乳制品可能引发人体尿液pH值的升高,而肉类产品则可能会降低尿液pH值。然而,即使大量进食这些食物,人体的血液pH值几乎不会改变,正如上文提到的,血液是一种缓冲溶液,因此它仍将稳定在7.35~7.45 之间。
至于“酸性体质”是否会诱发癌症,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并没有足够的数据验证人体酸碱性和癌症发生有必然关联。但有科学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也就是说
未必是“酸性体质”导致癌症发生,而是癌症实体瘤的生长可能导致其周围微环境变酸,“酸碱体质”理论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
健康习惯是关键
所以建议大家把重点放在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才是科学合理的养生之道,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定期体检,它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健康问题从而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
最后,预祝大家都有一个棒棒的身体和美美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