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54508|回复: 86
收起左侧

[谢沐风] 【谢沐风老师专论溶出度】答疑最强汇总帖续二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5-6-18 17: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谢沐风老师专论溶出度】答疑最强汇总帖续一
https://www.ouryao.com/forum.php? ... &fromuid=196029


以祈祷为生
谢老师好,有个问题想请教:
公司想仿制维生素E烟酸酯胶囊,但维生素E烟酸酯在乙醇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原标准中没有溶出度检查项,我们尝试了多种溶出介质,加入表面活性剂效果都不好。
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使用含有乙醇的溶出介质?如果不能,那该使用怎样的溶出介质?怎么和上市品种比较溶出曲线?
网友 以祈祷为生: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提问。前几日出差在外,回答有所延宕,还请谅解!
针对仿制药,如何确定溶出介质的原则是:取原研制剂,采用我文章中撰写的原则,依次剖析,如确实需采用乙醇等有机溶剂,亦非不可。总之,有原研品做参照便有依可循了,否则申报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将很难说服审评老师。
经查,该制剂在日本橙皮书中质量标准拟定为:桨板法/100转,采用沉降蓝,以0.2%SDS磷酸氢二钠-枸橼酸盐(pH6.8)900ml为溶出介质,HPLC法测定、15分钟,限度70%。
【附该原料药在0.2%SDS各种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分别为:pH1.2=1.89mg/ml;pH4.0=1.61mg/ml;pH6.8=0.61mg/ml;水=0.18mg/ml】
由此可见,该制剂还未“坚硬到石头般程度”,因为如果溶出度试验条件在桨板法/100转,添加一定浓度表面活性剂仍满足不了最终溶出量达90%以上的条件,而非要采用乙醇等有机溶剂的话,这样的速释制剂服用到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亦可想而知了!即便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也没必要开发成制剂了!这一点对于研制创新药极具意义!
不过、对于缓释制剂存在例外,有个别品种采用一定量有机溶剂的,当然前提是该制剂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
祝周末愉快!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5/2009 8:40 A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引用
l4ljw
尊敬的谢老师,有问题向您请教:
作为一个新的难溶性化合物的制剂,现在溶出条件确定中,溶出曲线是否要和体内拟和?
在指导原则上看到,在0.1mol/L盐酸中,15分钟内活性药物成分的溶出量不低于85%的药物制剂,其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度的影响,胃排空时间是限速步骤。如果满足这个条件,溶出条件是否可以直接根据体外试验数据来确定?
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筛选不同介质的溶出曲线,选择溶出曲线有趋势,且最终溶出量达到95%以上作为溶出条件,这样可性么?
网友 l4ljw:
您好!您曾在本版创建之初提出过问题。
现今对溶出度的理解已超出了“体外溶出需与体内拟合”这种理想境界,所以没有必要追求与体内拟合。
溶出度质量标准各试验参数的制订就是根据所测得的溶出曲线数据进行确定、即可。
如果该制剂可在各种溶出介质中15min溶出量皆达85%以上,质量标准即可不拟定溶出度检查,而采用崩解时限控制。如果三种溶出介质中可达,只有一种介质未达,质量标准就拟定未达的那个溶出介质。
以上拙见望斟酌!祝周末愉快!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12/2009 9:16 AM




l4ljw
谢老师:
非常感谢您在休息日的回答。
对于您说“如果三种溶出介质中可达,只有一种介质未达,质量标准就拟定未达的那个溶出介质。”但我们的化合物制剂除了在酸中溶解度(0.5毫克/毫升左右)好一点,其余三个介质(水、ph=4.5,ph=6.8)1~2个小时内最多能溶出一半左右,如果选择这三个介质(水、ph=4.5,ph=6.8)中任何一种,那连药典最低标准也未能达到.
虽然溶出条件不能只看溶解度,但我们的化合物溶解度不要说漏槽条件,就连最基本的溶解都不行(三个介质中最大溶解度ph=4.5中也只有0.5微克/毫升左右,水和ph6.8中液相根本无法测到含量,而我们制剂是5~20mg/粒胶囊)
但是如果选酸得话,篮法50rpm,溶出一开始就是条直线,基本上10分钟都在90%以上,为此我还试过PH2.1的盐酸溶液以及ph=3.8的缓冲液,不是溶出过快10分钟都在90分钟以上,就是过慢,1~2小时都溶不出来,请问该如何选择。
网友 l4ljw:
您好!由于您研制的是创新药,无法从参比制剂获得信息,只能从药物特性与自身制剂入手。从初步试验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pH值依赖型制剂”。
如选择pH1.0溶出介质,由于溶出过快,导致没有区分力,无法甄别出制剂工艺的优良和进行处方筛选工作,故不建议。在其他的3个介质中,建议逐步放宽试验参数(增加转速或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直至在某介质中首先出现60分钟或90分钟时,溶出度达85%的情况,就以该介质、该试验条件作为质量标准中溶出度试验参数,并以溶出量减去15%作为溶出限度。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14/2009 8:19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l4ljw
非常谢谢谢老师的建议,是否可以,从PH2.5-3.5缓冲液选择,一个一个ph试,我是担心擅自加少量表面活性剂,而没有体内相关数据以及相关文献参考,药审中心会有异议。
最后还要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现在基本秉持着 比较不同介质的溶出曲线,选择溶出曲线有趋势,且最终溶出量达到95%以上作为溶出条件,请问这样原则可以作为选择依据么?
网友 l4ljw:
您以上的考虑可以,完全正确。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15/2009 8:04 PM





折叠引用
jianxiaona
尊敬的谢老师:
您好!
我是jianxiaona。
我们在仿制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时候进行溶出度研究,比较了100r/min篮法和50转/min浆法,溶出曲线并无无明显差别。因此最后选择50r/min浆法进行样品检测,多批样品及留样2年的样品30min溶出度均保持在100%左右,鉴于本品易溶于水且崩解时间小于10min,因此没有将溶出度测定定入质量标准草案。
现收到国家的补充通知,建议我们将溶出度测定订入质量标准。
因目前2010药典公示的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溶出度测定。征求意见稿中收载的方法和我们进行样品测定的方法主要有两个差别,意见稿中是篮法50r/min,900ml0.1N HCL溶出介质;我们的测定方法是桨法50r/min,1000ml 0.1N HCL,其余均相同。今天我们采用征求意见稿的方法进行了检测,30min依然可达到100%溶出。
因此,想请教谢老师一下几个问题:
1、50r/min篮法和50r/min浆法是否存在优劣?
2、如何判断这两个方法哪一个更严苛?是溶出曲线上最晚达到最大溶出的方法越严苛么?
3、我们申报的标准是否需要和药典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尽量保持一致?
请谢老师指教,谢谢!
祝工作愉快。
网友 jianxiaona:
抱歉这么久才回复您的提问。
问题一:本人最新查阅相关国外文献和向日本导师请教,篮法50r/min强度与浆法50r/min差不多、彼此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本人也正在做试验予以验证。
问题二:以上两方法的严苛尺度一致。
问题三:建议尽量与2010年版药典征求意见稿一致,或高于该标准。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23/2009 9:13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lifisy
谢老师,有问题向您请教:
我们做的一个新药(1.1)溶出方法时候,发现此化合物在ph>4.0以上非常容易在玻璃上吸附,在进样瓶和容量瓶上都有此现象。即使溶解度很好,但是样品溶液和对照品精密度哪怕是六分钟一针峰面积也是一针比一针小,且每次都没有规律,有的甚至是连续两针下降大于2%,但杂质并没有增加,肉眼也看不到有东西析出。现在如果换成ph〈4.0以上溶出没有趋势,所以想要选择有趋势的溶出介质,只能在里面加酸或有机相才能保证样品溶液的稳定性。同样对照品也只能用有机相溶解,用溶出介质稀释,但有机相比例不可能低于2%,最少在〉20%,才能保证配置过程中稳定不吸附。请问谢老师,这样做可行否?谢谢
网友 lifisy: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您提及的现象本人亦深感疑惑,工作十多年来还从未遇到过“连容量瓶玻璃皆会被吸附的药品”!
是否主成分在不断降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峰在现今波长下无吸收。建议采用短波长试试,说不定就能测得降解产物峰了?!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答复于平安夜 12/24/2009 8:40 PM




fumoteluo
谢老师,您好!首先预祝您新年快乐!
向您请教个问题。我现在在做一个结肠定位释放的制剂的释放度研究。在进行均一性研究时,要求第一个点RSD小于20%,后面的点小于10%。我的做法是:计算每次6片的RSD,这样合格的平均数作为一条曲线。再做6条曲线,计算曲线各点的RSD。
但是,有人说不用计算每次6片的RSD,直接计算平均数,就可以了。
不知道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网友 fumoteluo:
感谢您的问候与祝福。关于您提出的问题请允许我逐一来解答。
(1) “第一个时间点的RSD小于20%,后面的点小于10%”的要求是针对用于计算f2因子的“时间点要求(如第一个时间点采用5min、第二个时间点采用15min)”,而非所有测定时间点的要求。
(2) 计算f2因子时采用均值;但同时要评价所采用时间点的RSD,如原研品没有满足以上要求,一者说明是变异性高的药物制剂;二者增加测定量至12个单位、甚至18个单位,从而使均值更具代表性。如是仿制制剂未能满足,说明制剂工艺尚未稳定,仍需进行工艺研究。
不知以上答复是否阐述清楚,还请您斟酌……
祝新年快乐!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29/2009 5:02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引用
fumoteluo
谢谢您的答复。
我之前可能叙述的不太清楚,我再补充一下。
我做的释放度不用计算f2因子。我研究的制剂是5类药,是剂型改变,我做的是结肠定位片。我在做释放度的方法学研究中,依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中的“3.3 释放度
释放度系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透皮贴剂均应进行释放度研究。通常应测定至少三批样品,考察其释放曲线和释放均一性,并对释药模式(零级、一级、Higuchi方程等)进行分析。”的内容。
要考察释放曲线和释放均一性。我想请教一下,这个试验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呢?
我原来的设计是:
1、质量研究所用的这批结肠片,设计好取样时间,做6条曲线(36片),每条曲线的六片的释放度rsd符合第一个点<20%,后面的点<10%。六条曲线的每条的释放度均值的rsd也符合以上要求。
2、另外3批中试产品,测释放曲线。各测1条(6片)。三条曲线与质量研究的那批的释放度均值比较,rsd符合以上要求,就认为均一性符合要求。
但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很难使每次释放度的6片rsd符合以上要求,差异性都挺大的。我想劳烦您看一下,是不是我的试验设计是否科学,能比较合理的反应制剂的均一性。或者怎样设计才是比较合理呢?
网友 fumoteluo:
您好!关于您的问题、请让我再做进一步阐述……
对于溶出曲线数据精密度评价,由于您所研制的制剂无参比制剂,故此时该精密度某种程度上已代表了制剂工艺/所用辅料的稳定性和成熟度、即样品的均一性。片重(装量)差异和含量均匀度对于样品均一性评价是较为“肤浅”、表面的,而溶出曲线数据精密度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现和表达!
具体评判标准,本人建议可借用使用f2因子时的评判,即溶出量在25%以下的时间点,溶出度数据精密度不超过20%(n=6~12),溶出量在25%以上的时间点,溶出度数据精密度不超过10%(n=6~12)。
如自身研制制剂超出此范围,应酌情考虑或赋予充分理由,以得到新药审评中心老师的认同!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5/2010 8:02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654321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zhang654321,对于溶出度的介质选择作很感兴趣,请问:
在做难容药物溶出介质选择时我们最终选择了sds,而且sds的浓度在1%是能充分体现处方片的溶出行为。但是有些资料里提出sds的浓度要低于0.5%。我的介质选择是否合适?
网友 zhang654321:
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关于SDS的加入浓度,只要您有充足理由并经科学验证,加入量为1.0%是完全可以的。各国指导原则规定有所不同,一般最高可达3%。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5/2010 8:09 PM



hwsyh
我们用一批做对比,三批做溶出均一性考察,这样可以吗?但做溶出曲线时的取样间隔取样次数有具体规定吗?
网友 hwsyh:
你好!
关于自身仿制样品多条溶出曲线需要测定几批样品的问题,建议在大生产初期的5~10批皆予进行,因为这可灵敏地指示出制剂工艺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以及样品内在品质的均一性和持续性。如仅进行质量标准中那个介质的溶出曲线测定,则不可避免地缺失更多评价信息。至于工作量的增加,可参照本专栏内“如何准确、快捷、高效地测定大批量溶出度样品”一文予以解决。
对于自身仿制制剂、溶出曲线取样测定时间点是根据参比制剂的溶出量所对映的时间点来确定的;具体方法请详见“【溶出度子版】相关资源”贴中本人撰写的系列文章内容。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14/2010 8:37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dxyyxm2008
尊敬的谢老师:你好
空白溶剂在溶出仪中转30分钟后,紫外吸收约在0.012左右,但不经过溶出仪浆杆转测定,紫外测定吸收度几乎无影响,浆杆的影响该去除吗?怎么去除
网友 dxyyxm2008: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我想您说的“溶剂”是指“溶出介质”吧!紫外吸收度有0.012、是指使用水作空白溶剂时的测定结果吧!
溶出度测定时,由于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的介质皆为溶出介质,测定时的空白溶剂亦应采用溶出介质、而非水,所以该干扰完全可排除、不会影响测定的。
还望仔细斟酌!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16/2010 10:09 PM




zms9999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zms9999,对于缓释片的释放度检测很感兴趣,
请问:在用紫外-溶出系统进行缓释片释放度检测时,有时会发生个别片释放度超过100%(达到105%-110%)的情况,请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药片的含量均匀度没有问题。)
谢谢!
网友 zms9999:
您好!这是辅料干扰紫外检测所致,尤缓/控释辅料更甚!
采用HPLC法检测即可完全消除。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10-0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zhigezhe
谢老师,我是zhigezhe。我一直在从事软胶囊研发。最近在进行一个ANDA项目。仿制的是一个软胶囊。在我的溶出实验中,FDA和USP规定溶出介质是水,USP的方法是浆法,50转/分钟,在进行溶出研究是,我先采用了国产的溶出仪,3Q验证合格。RLD在5分钟时基本没有溶出,在10分钟时溶出15%左右,在15分钟时溶出65%左右,在20后达到90以上,在10分钟时溶出差异大,但是差值不大。后来买了一台进口的溶出仪,自动取样,3Q通过。在用进口溶出仪测定RLD时,同一时间点溶出差异极大,而且溶出速度比国产的快(我再用了国内的校正方法后仍然如此),总有个别溶出杯中的胶囊溶出很慢,多次校正溶出仪,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采用USP泊尼松片试验,溶出仪没有问题。请问谢老师,能否就次问题给些建议?
网友 zhigezhe:
你好!很高兴再一次看到你的提问。
建议仍采用进口溶出仪,但不进行自动取样,改为手动取样,如恢复正常,说明自动取样出现问题,如管路吸附、滤膜吸附等。如仍与国产溶出仪差异较大,建议改为篮法/50转。
国外药典可以参照、但并非一定要照搬照抄,还是应取原研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后予以确定,即完全可制订一个与USP不同的溶出度试验条件,只要经过科学、严谨、合理的验证!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18/2010 4:48 PM




若仪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若仪。
以HPLC测定溶出样品,进样前应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
我看了您的文章说是只要静置即可,但我过的0.22的膜,做了几天的溶出样品液相都堵了好几次了,怀疑是不是样品中的可溶性辅料在流动相中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考虑呢?
网友 若仪:
你好!
即便溶出介质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在进样量为20μl时,一般亦不会因流动相中高比例的有机相而析出。猜测可能为您试验后洗脱柱子的方法不当所致。
建议一者将进样量降低至5μl;二者在试验后采用纯水、流速1.0ml/min,冲洗半小时,再采用20%甲醇-水、流速1.0ml/min,冲洗半小时即可。关键是试验用哪一个泵,冲洗时必须将该泵头置于冲洗液中,从而使整个管路与色谱柱皆被清洗。
至于“样品取出后不过滤、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进样测定”,主要是针对小规格/主成分难溶制剂而言。因为HPLC法测定样品量需要很少,每一时间点的取样量1-2ml即可。在取样点位置处,吸取这么小体积携带出辅料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有少量存在,静置后使其沉淀,就不会影响到测定,更不会堵塞色谱柱。这样,还可省略去溶出量累积计算的繁琐以及过滤时滤膜吸附的担忧,起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之效!
以上拙见望斟酌定夺!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0/2010 8:29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dxyyxm2008
空白溶剂在溶出仪中转30分钟后,紫外吸收约在0.012左右,但不经过溶出仪浆杆转测定,紫外测定吸收度几乎无影响,浆杆的影响该去除吗?怎么去除
这位同学做得真的好细致,我也长期在实验室,很能理解。不过我觉得0.012的吸光度很有可能是实验过程产生的误差,如溶出杯,浆杆本身有没有污染,紫外测定过程有没有漂移。如果6个杯子中的溶出介质搅拌30分钟以后,的确都存在吸光度上升的情况。不妨选带8个杯子的溶出仪,6个放药片,1个放溶出介质,测定的时候以经过搅拌的溶出介质作为空白对照,扣除影响。






lifisy
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lifisy。
我们做1类新药时候有一点问题我一直想向您请教,决定选择不同溶出介质不同转速时,尽量选择溶出有趋势的,请问现在溶出试验指导原则上有没有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比如说10分钟和30分钟溶出率要相差10%以上等等,不然很难掌握到底什么才算有趋势,谢谢!!
网友 lifisy: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您所指的“10分钟和30分钟溶出率要相差10%以上”,是对溶出曲线上升趋势和溶出量显著变化的一种具体描述吧。实际操作中没有这种规定,《溶出度试验指导原则》中亦无此阐述。
对于创新药、应以尽可能多地在各pH值溶出介质中均具有较高溶出量或尽可能多地在各pH值溶出介质中均具有缓/控释释放特性为出发点,进行处方研究与筛选。
同时试制数个处方,以上述评价方法筛选出生产工艺和处方辅料中关键性因素,并继续采用上述溶出度试验方法将这些关键性因素不断优化,以至于寻找到能够区分出这些因素优劣的溶出度试验条件来,并相应地试制出“好、中、差”三种处方样品。然后逐步通过动物(主要以Beagle犬为主)、个别人体试验来确证这三种处方在人体内的差异性,并不断完善这三种制剂在体外溶出度试验的差异性和在动物(个别人体)体内差异性的关联,从而建立起“体内外相关性”;最后规模化生产出最为优良的制剂用于新药临床试验,并最终科学、合理、系统化地拟定出该新产品质量标准溶出度试验参数。
上述循序渐进的科研过程,是溶出度试验体内外相关性在新药研发中一种重要体现!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1/2010 7:59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cpuljxy
谢老师,您好,我是cpuljxy
想向您请教个问题,如果释放用紫外测定,A=A1-A2
A1为药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值,A2为背景(可能是辅料,尤其是包衣),
该药物的最大释放时吸收值为0.2,
但测量时A2出现负值,例如:-0.012,虽然数值不大,但由于最大吸收较小,
按照规定是否仍然减掉负值,还是应该将负值忽略,或者是需要重新测量呢?
注:不论是标曲还是平行测定数据,均是减掉A2的吸光值的线性和平行性更好!
例如:
A1 A2
0.140 0.002
0.180 0.040
0.135 -0.005
上面的数据为3个溶出杯相同批次的数据,按照规定,应该如何计算呢?
十分感谢您的帮助!
网友 cpuljxy: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请允许我逐一阐述:
(1)  双波长相减法的目的是去除辅料干扰,此时干扰一般为“平行线”、且每一样品的干扰可能不一(实例中0.002与0.04就相差20倍),故A2值相差较大属正常。至于负值,只要在-0.002以内亦属正常。
(2)  如超出-0.002,可能因基线空白扫描时不规范所致。应取空白溶剂(一般为溶出介质)、装入两小池内,在200~400nm波长进行基线消除操作后再分别测定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1/22/2010 9:18 PM




wgguzn
谢老师,您好!我是wgguzn,很高兴看到你写的溶出度的有关知识,使我受益非浅,谢谢!
有个问题请教,看到你写的‘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中关于计算时间点的确定,说调释制剂溶出率80%以上的时间点应不多于一个,调释制剂选择溶出率相近的4-6个时间点计算。也就是说调释制剂的相关系数f2只有这4-6个时间点就可以,没有必要取10个或8个时间点,我这样理解对吗?
网友 wgguzn: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计算f2因子时,由于n值贡献大,会出现如n值偏大,计算结果错误地偏高情况,故日本溶出度试验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n值不得大于6。建议尝试一下,观测结果如何……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10-0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zyqinchina
谢老师,您好!我是zyqinchina,想向您请教:
我们在做一个六类药,剂型为分散片,标准中规定15分钟溶出85%以上即为合格,我们确定溶出曲线在3、6、9、12、15、20min分别取样,溶出介质为0.0648mol盐酸溶液(原研厂质量标准),试验中发现,市售片3分钟即溶出93%以上,自制片3分钟溶出60%左右,6分钟可完全溶出,现请教老师:
1、对于本片剂是否还需要改进处方,使溶出曲线相匹配,3分钟溶出90%以上?
2、如需进行溶出曲线相似性比较,该怎样设置取样点?
3、是否还需进行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比较?
网友 zyqinchina:
当原研制剂在桨板法/转篮法、50转条件下,某溶出介质中15分钟达85%以上溶出量时,仿制制剂15分钟也达85%以上溶出量即可,此时则无需再进行溶出曲线比较、其中的各时间点溶出量亦可忽略。因为此种情况说明药物的溶出已不受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口服固体制剂皆需进行多种溶出介质的比较研究。
还望斟酌!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10-02-01




捕风的汉子
谢老师,您好!我是捕风的汉子,谢谢您长期以后对大家无私的指导,有个问题想再请教下。
我现在有一个缓控释的微乳制剂,想做其体外释放,制定其质量标准。请问还是按照药典的方法来做吗?是用桨法还是转篮法?是不应该先把微乳装在透析袋中再进行释放?非常感谢!
捕风的汉子:
感谢褒奖!您所研制的剂型为“静脉注射用”,故本人拙见:不必进行溶出度研究,因不是从胃肠道吸收,还望斟酌。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10-0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薇雨薇
谢老师:
您好!请问不溶于水的固体制剂有没有必要做水中与上市样品的溶出曲线比较?如果需要做,那水中溶出度回收率怎么做?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网友 雨薇雨薇:
你好! 关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制剂是否有必要做水中与上市样品溶出曲线比较”问题,请参阅皮蛋兄已张贴出的、本人撰写的溶出度系列文章,阅后你自可知晓!古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类药物一般采用HPLC法测定,该法回收率没有不好的,所以回收率试验无非是走个形式、差不多即可!呵呵~ 望斟酌!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6/2010 3:11 PM




starcraft
尊敬的谢老师,我是starcraft,关于溶出度曲线在四种介质中的比较,在建立方法时是不是需要每个溶剂均做线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试验?如果需要做这些研究的话对于某些难溶性药物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线性试验 在所选定的溶液中对照品溶解度非常差,即使以有机溶剂溶解后再以选定的溶液稀释仍会析出,这时候线性试验该如何做?
2、精密度、稳定性试验 问题与1相似,如果以一个单位(粒、片、胶囊)的粉末加相应的溶剂超声后仍未全部溶解,那么过滤后检测肯定要比实际的响应值要小,这时候该如何做呢?
3、回收率试验 问题与2相似,在主药不溶的情况下如何做回收率试验呢,对照品溶液无法配制,样品在相应的溶剂中根本无法全部溶解出来。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了
网友 starcraft:
你好!感谢对本人的信任、一股脑儿问了这么多问题,呵呵……
关于方法学验证的各项指标,请允许我逐一剖析:
线性:没有不呈线性的!尤其做HPLC法,除非浓度极低点。至于原理不在此赘述。
精密度:已讲述过、采用10%溶出量的浓度溶液验证即可。
稳定性:关键项目!采用刚配制完毕的对照品溶液验证即可知晓。
回收率:关键项目!对于HPLC法、没有不好的,故走个形式即可。对于紫外法、应着重关注,尤其是辅料来源不同时尤其要慎重、特别是国产辅料(这也是溶出量经常出现110~150%的根源所在;且此现象有愈演愈烈之态势!)。
对于“以有机溶剂溶解后再以选定溶出介质稀释后仍会析出”的情况,建议加大有机相比例直至主成分不析出为止。
精密度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皆采用对照品溶液验证。
至于回收率试验作法:对照品用有机相溶解、辅料用溶出介质溶解(肯定会有部分不溶、不要紧),两者按比例勾兑一下,权可当作回收率试验了。关键是空白辅料试验,只要无干扰,即可放心!
以上对方法学各项指标的深入阐述,其根本出发点是“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切勿墨守成规”!
望斟酌体会!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6/2010 3:38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前辈
自2009.12.01(好像是这个时间)起,美国药典中,溶出度测试仪的验证由原来的水杨酸校正片改为强的松校正片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缓释片来校准.不知哪位前辈作了这样的事情?
小弟最近在看这个资料,有几点不太明白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1. 马来酸氯苯那敏缓释片证书上写明"USP RELEASE CALIBRATION FOR APPARATUS 3(SINGLE-UNTI TYPE)".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就是说要用第三个装置来做这个实验,而下面的正文写明要参照“《724》DRUG RELEASE”,可是,这个724释放度那一章只有装置 5,6,7,根本就没有装置3。难道装置7就是所谓的装置3?再看缓释片那个证书上,对转蓝的孔径,尺寸有一些要求,和装置7也不一致啊。究竟这个试验该用那个装置来进行?
2. 可接受值那一块,“%Dissolved 5 Dips per Minute”以及后面的“%Dissolved 30 Dips per Minute”是什么意思了?“Dips”在这里该怎么解释了?难道是5转/分?
我附上USP 31版的724释放度那一篇(32版的这一章复制出来后上面的那些装置的图要一个一个的复制,有点麻烦。其实内容应该查不多的)和一篇马来酸氯苯那敏缓释片的证书,请各位前辈帮忙给看看




网友 其:
你好!
“网友yangyi01”的“按照USP的要求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缓释片进行溶出度测试仪的校验”贴已阅,并进行了认真学习。关于“溶出度校正片”,本人在此作一点评:
(1)  目前仅美国药典推出,日本与欧盟皆无。
(2)  溶出仪的机械参数校正任何一家溶出仪厂商皆可达到,无需采用校正片。所以,本人认为:美国推出校正片的目的是针对“溶出杯”而言。因为当校正不通过时,仪器的机械参数已无法调整(转速、桨杆距中心振幅等参数采用专用测定仪皆可解决),此时就仅存“溶出杯摆放位置的晃动幅度”与“溶出杯内部形状”对溶出结果的影响了。
(3)  “溶出杯内部形状”是最关键因素。理论规定:溶出度底部内面应为一“完整半球形”。但由于溶出杯皆为玻璃制,必须由人工烧制而得,故无法获得“底部内面完整的半球形”,从而形成“乱流”,导致“各杯间差异较大”、最终影响到溶出度数据因杯子内部形状不同、变异性加大。
(4)  现今有的溶出仪公司已推出塑料杯。由于塑料制品可采用压制工艺制得“内部完整半球形”,便解决了该问题,但塑料制品又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吸附、洗涤时内部易产生划痕等)。为此、日本一家专门生产玻璃制品的厂商几年前推出“内部完整半球形玻璃溶出杯”,受到溶出仪生产厂商的欢迎。
(5)  以上原因知晓后,关于校正片的使用大家便可“活学活用、灵活看待”了!
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25/2010 9:06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xiemufeng
网友 其:
你好!
“网友yangyi01”的“按照USP的要求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缓释片进行溶出度测试仪的校验”贴已阅,并进行了认真学习。关于“溶出度校正片”,本人在此作一点评:
(1)  目前仅美国药典推出,日本与欧盟皆无。
(2)  溶出仪的机械参数校正任何一家溶出仪厂商皆可达到,无需采用校正片。所以,本人认为:美国推出校正片的目的是针对“溶出杯”而言。因为当校正不通过时,仪器的机械参数已无法调整(转速、桨杆距中心振幅等参数采用专用测定仪皆可解决),此时就仅存“溶出杯摆放位置的晃动幅度”与“溶出杯内部形状”对溶出结果的影响了。
(3)  “溶出杯内部形状”是最关键因素。理论规定:溶出度底部内面应为一“完整半球形”。但由于溶出杯皆为玻璃制,必须由人工烧制而得,故无法获得“底部内面完整的半球形”,从而形成“乱流”,导致“各杯间差异较大”、最终影响到溶出度数据因杯子内部形状不同、变异性加大。
(4)  现今有的溶出仪公司已推出塑料杯。由于塑料制品可采用压制工艺制得“内部完整半球形”,便解决了该问题,但塑料制品又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吸附、洗涤时内部易产生划痕等)。为此、日本一家专门生产玻璃制品的厂商几年前推出“内部完整半球形玻璃溶出杯”,受到溶出仪生产厂商的欢迎。
(5)  以上原因知晓后,关于校正片的使用大家便可“活学活用、灵活看待”了!
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25/2010 9:06 PM
谢老师,
赞同您对于“转速、桨杆距中心振幅等参数”对于控制溶出仪性能的决定性意义的描述。
也感觉“溶出杯的内部形状”问题,好像目前暂时有点“失于控制”。
不过,如果真的是需要用“溶出度校正片”来评价“溶出杯内部的形状”的话,
那么,假如我们用一些物理的手段来测定杯底的圆整、光滑状况,从而通过相关参数来认可其“符合”、或者“不符合”使用要求,行不?
(好像是不是建立“圆整、光滑”程度,同造成“乱流”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点难呢?
所以,相对来说,用校正片,显得好像更为简单了哈TongueBig Smile)
祝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师,
赞同您对于“转速、桨杆距中心振幅等参数”对于控制溶出仪性能的决定性意义的描述。
也感觉“溶出杯的内部形状”问题,好像目前暂时有点“失于控制”。
不过,如果真的是需要用“溶出度校正片”来评价“溶出杯内部的形状”的话,
那么,假如我们用一些物理的手段来测定杯底的圆整、光滑状况,从而通过相关参数来认可其“符合”、或者“不符合”使用要求,行不?
(好像是不是建立“圆整、光滑”程度,同造成“乱流”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点难呢?
所以,相对来说,用校正片,显得好像更为简单了哈TongueBig Smile)
祝开心!
网友 其: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精彩互动……
综上所述、即便是溶出杯内部形状不够圆滑平整,不是一个完整半圆球形、形成乱流,导致溶出度数据偏差,但据本人经验、该偏差的影响就目前溶出度试验的应用而言还是极其有限的。
对于分析人员,如能把握好误差,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26/2010




fumoteluo
谢老师您好:又来向您请教了。
是关于曲线f2因子比较的样品批次的选择问题。
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研究样品要求“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比较研究(如溶出度、释放度比较实验)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和变更后1~3批样品进行。”
在进行溶出曲线比较,我有两种理解,变更前3批,变更后1~3批:第1种情况:变更后与变更前3批分别计算f2因子,共对比9次,但是就会有9个f2因子的结果;第二种情况:变更前和变更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溶出曲线的测定(6片),在其中变更前和变更后各选取一批,计算f2因子,就一个结果。
在申报过程中,哪种情况更合理呢?
网友 fumoteluo:
很高兴看到您的疑问。如上所述、需要测定如此之多的溶出曲线,岂不将人“累死”,呵呵~
本人拙见如下:取变更前1批,因工艺早已稳定、批间差异小,故一批已具代表性;变更后在工艺已完全稳定、并具一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取3批样品,在一个溶出介质(一般是质量标准中的溶出介质、或最具区分力的溶出介质、或最能反映生产工艺变化的溶出介质;这亦是QbD理念的体现)中分别测定溶出曲线,彼此间的差异性在一定范围内时便可认为样品具有了以上特性(采用f2因子或威布尔分布评价),随后取其中的第3批样品作为“变更后样品”,与变更前的1批样品进行至少4条溶出曲线的比对(f2因子大于65)。如符合该规定,则可认为变更后样品内在品质与变更前一致,否则可能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验证了。
还望斟酌定夺!祝周末愉快!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26/2010 8:42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富祥
谢老师您好!
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在您所提及的几个文件中缓冲液如ph4的配制方法有若干中,如磷酸盐-枸橼酸盐(指导原则中)、醋酸盐(再评价中)等,而醋酸盐缓冲液与日本药局方中的浓度也有差异,在此就想问一下,在日本只是关注其PH值呢,还是有统一的规定用哪种盐做相应的试验?另外还想问您一下,在您的经验中,盐的离子强度(或浓度)会不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如果影响的话,如何选择盐的浓度呢?期待您的回复,祝工作顺利!
网友 武富祥: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交流,感谢如此认真甄别。
的确,关于pH4.0缓冲液配制法日本有数个规定,盖因其指导原则不断修订所致。现今采用0.05mol/L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0):将0.05mol/L醋酸液-0.05mol/L醋酸钠溶液按(16.4:3.6)比例混合,即得。
离子强度对体外溶出度有影响,一般认为离子浓度越低、溶出越困难,区分力也就越强。因此,在日本的《处方变更指导原则》中对于肠溶制剂,在采用了具有针对性的pH6.0溶出介质后,还要求追加将该介质稀释5倍后的溶出度研究,就是想通过这种更具区分力的方式来探求溶出曲线的不变性!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3/4/2010 7:27 PM




sdyangjin
谢老师您好:
请教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有一个胶囊制剂要求比较同一溶出介质(水)不同体积(500ml与900ml)的溶出度差异,计划是分别在两不同体积的溶出介质下进行溶出曲线试验,两者取样时间及取样体积一致,不知在得到结果后以怎样的尺度判断两者是一致的还是有差异的?是不是以某一取样时间点的溶出度值及其RSD值进行比较?如果是比较溶出度值的话在十五分钟时500ml的溶出度为88%,900ml的溶出度为95%,前者的RSD比后者的略大,但是都小于10%,这种情况下能判断500ml的没有900ml的溶出好么?
网友 sdyangjin:
在进行仿制药研发时,一定要收集相关质量标准与资料,进行分析与廓清后再行试验。即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3/10/2010 8:12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7: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引用
116847845
谢老师,您好!
我是116847845,又来向您请教一些问题了,在此先谢谢您一直不懈的坚持对广大战友的答疑解惑,对我们帮助非常大,谢谢!
1.关于参比制剂的选择:在做溶出曲线比较时能否选用其不同规格的市售品作为参比制剂(没能买到同规格的市售品)?
2.关于四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试验:如已知样品在PH1.0、PH4.5的溶出介质中不稳定,会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体内活性代谢物),是不是可以不用做这两种PH条件的溶出曲线,而只做PH6.8和水的了?
期待您的回复,祝天天开心哈!
1、首先问你,你手里有什么资料能够说明,原研制剂的这两个不同规格的产品的溶出曲线是一致的?
  否则,你就是在瞎掰。
2、尽量采取些许措施,如果措施不力情况下,再说。
  措施可以有:
  a、添加些许适合的稳定剂;
  b、将主成份和代谢物一同检测,并将代谢物结果转化为主成份,合并计算主成份溶出数据。(注意,此时的溶出结果,需要将制剂的含量,作为一个系数算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8: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叠引用
116847845
谢老师,您好!
我是116847845,又来向您请教一些问题了,在此先谢谢您一直不懈的坚持对广大战友的答疑解惑,对我们帮助非常大,谢谢!
1.关于参比制剂的选择:在做溶出曲线比较时能否选用其不同规格的市售品作为参比制剂(没能买到同规格的市售品)?
2.关于四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试验:如已知样品在PH1.0、PH4.5的溶出介质中不稳定,会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体内活性代谢物),是不是可以不用做这两种PH条件的溶出曲线,而只做PH6.8和水的了?




期待您的回复,祝天天开心哈!
网友 116847845:
感谢你的黾勉。这么晚了还不休息,还在思考工作,可见敬业精神!
首先感谢网友“其”的回答,我再来做一些补充……
问题1:如所研制规格确实有市售,建议还是竭尽全力将其购买来,一者可做研发之用,二者用于今后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因为对于不同规格的原研制剂,既有体外多条曲线基本一致的品种,亦有相差较大的品种(如难溶性药物)【在《日本橙皮书》中,就有多个品种如此】。
我国仿制药研发时,往往会以东方人与西方人体质上差异为由、减小规格(1/2~1/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研发的技术门槛。由于进行BE试验时,往往会采用2~3个单位仿制品与1个单位仿制品进行比较(或均采用1个单位样品进行数学转换),故建议研发阶段进行体外溶出曲线比较时,既进行单个样品间的比较、亦进行多片仿制品与单片原研品比较(在研发时是完全可以这样做的!)
问题2:不建议取消这两个溶出介质的研究!
如主成分在某溶出介质中不稳定,迅速、固定地转变成“某一物质”,建议溶液取出后,一者通过某手段,使主成分全部转变成该“物质”后测定含量,再推导出主成分溶出量(预求知两者的转换系数);二者,通过HPLC法将两者分离分别测定后,也将“转变物”换算成主成分,最后仍以主成分计算出溶出量。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3/17/2010 9:42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8: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xin266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zhaoxin266,对于“溶出度介质的选用”很感兴趣,请问:我现在做的是一个复方制剂,其中一个是酸性药物(酸度4.5-6.0),另一个是药物酸碱度6.5-8.5,是分别制粒后压制成片剂,请问它们应该做哪些溶出介质呢?谢谢您
网友 zhaoxin266: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提问。建议如下:
(1)  首先分别进行两物质在不同溶出介质的溶解度测定,观测“(溶出介质)pH值-溶解度曲线图”在纵坐标4.5~8.0间的情况(是否较为“陡峭”)。
(2)  如平坦、采用通常的四种介质进行研究皆可;如陡峭,建议增加“在4.5~8.0间,每隔0.5间隔”的多溶出介质研究,然后根据实际测定情况,拟定质量标准中的溶出介质。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3/17/2010 10:13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hafuyu,谢老师回复如下,请查看。如有疑问,请继续~~~~
16576694.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3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