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肖寒 于 2014-12-24 15:04 编辑
3年前,带过一个中药显微图谱集建立项目,主要做各种常用药材石蜡包埋的切片及鉴定、药材粉末鉴定。项目完成后,颇有所得。本以为各企业在药材鉴定中都能善用“显微”,可是 近期在与一些从事中药鉴定的同行交流中发现,很多单位因硬件局限、认知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忽视甚至忽略显微鉴定。说到此处,省略心照不宣的文字种种。
中药性状描述有的语言过于主观化、不清晰。个人的理解不同,结论会大异。正品与伪品或同基原样品的区分,多用比较性的语言。如胀果甘草外皮粗糙,光果甘草外皮不粗糙。粗糙与不粗糙是两种比较后的结果,单一样品很难判断粗糙的程度。但显微描述的语言相对更客观,是性状鉴定的良好补充。
以下,基于我尚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从9个方面,浅谈一下显微鉴定作为一种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在中药鉴定及外源性杂质区分中的用途,希望各位朋友们有所思,有所得。
1. 关注主要细节的差异 药典上的粉末或切面特征是一种广普的描述,洋洋洒洒近百字,在真伪鉴定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中提炼关键的信息,以实践来印证。如麦冬与湖北麦冬。只需要在性状区分的同时,以中柱韧皮部束的数目这一量化指标来佐证。其余特征作为参考。
2. 关注长短大小等数据 绵萆薢与粉萆薢在市场上很混论。外观描述“略有弹性”、“略成海绵状”等字眼,如果没有见过标本或样品,很难以此为标准区分。但显微差异颇大。除了淀粉粒形态差异大以外薯蓣科植物针晶长度相差悬殊,以此,可以准确区分二种萆薢。
3. 对于果实、种子类药材不容易切片的可以水泡后层层观察 例如五味子药材不容易横切,可水泡后有针对性地刮取外果皮、中果皮等组织,逐一观察
4. 间苯三酚-盐酸染色 此种染色剂不但常用于显微染色,有利于观察木质化的组织,也用于一些性状鉴定中对药材木质化程度的区分。仍以麦冬为例,中柱染色后观察韧皮部很清晰可数。湖北麦冬外皮(无需显微切片,整个药材即可适用)用此种染色剂染色外皮因非木质化而不变红,麦冬因木质化而变红。另外,有些双子叶根类药材的切片,不容易观察时,可以染色。有助于判定中部是木质部(根)还是髓(根茎或茎)。
5. 关注“多见”、“少见”、“偶见”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词语 山银花与不同种金银花中草酸钙簇晶数量差异较大,可参考此法区分。
6. 外源性杂质的检查 如延胡索中混入薯蓣科植物薯蓣珠芽零余子,我们不可能逐一尝味道判断混入的数量,但是用显微镜观察混合粉末,很容易从是否检出针晶判断是否掺伪。松花粉、蒲黄也可通过粉末简便区分是否掺假。
7. 观察药材炮制问题 含有淀粉并需要蒸熟、煮熟的药材,除以性状判断是否熟透外,观察淀粉粒的糊化程度也有利于判断炮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 局部和全部相结合 既要观察混匀后粉碎的全体粉末,又可以有针对性地用锉锉取某一部位进行观察,从而互补判定。
9. 在单子叶和蕨类植物鉴定中,尤为重要。 蕨类植物近缘外形差异不大,但孢子形态差异较大,可用显微镜有效区分。单子叶植物切面显微鉴定不容忽视,维管束特征是鉴定的要点。
考虑到很多单位硬件设备的不足,石蜡切片就不多讲了。有问题的朋友,欢迎回复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