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愚公想改行 于 2014-11-3 09:25 编辑
同行朋友大多清楚,验证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频频出现的,由输液引发的败血症事件。 经历了几年的调查,美国FDA发现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有由厂房与设施、设备、工艺用水、产品工艺、生产管理及人员等存在缺陷引起,FDA将这类问题归结为“过程失控”。即企业在投入生产时,没有明确的控制以上各个方面的标准,缺乏标准也就发现不了危及产品质量的因素及变化,也更谈不到采取必要的预防纠正措施了。 因此,美国FDA认为有必要“通过验证确立控制生产过程的运行标准,通过对验证状态的监控,控制整个工艺过程,确保质量”为指导思想,强化生产全过程控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实践。验证也成为了证明“质量能够被保证”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措施。 这也就容易看出药监部门要求企业开展证验证工作的缘由及目的了。这一点也体现在我国新版GMP第一百三十八条:“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在随后的药品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大家逐渐意识到:开发设计是产品质量产生的阶段。产品设计上若存在质量问题,无论制造过程怎样严格,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存在“先天不足”,质量管理的理念由过程管理转变为“预防为主”,也就产生了“质量源于设计”(QbD)最新理念。 质量源于设计的提出意味着药品从研发开始就要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在配方设计、工艺路线确定、工艺参数选择、物料控制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研究,积累翔实的数据,并依此确定最佳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也意味着在厂房与设施、设备等的设计上都要预先考虑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设计的可行性和设计标准的可靠性也必须通过验证加以证明。只有经过验证结果合格为基础的“标准”,才能够正式被确立,才能使我们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随着验证范围扩展至药品研发阶段,个人认为验证的目的也相应增加了“为了从试验的角度来确定设计开发的正确性”这一内涵。 我们通常把药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药品质量是通过检验来控制”、“药品质量是通过生产过程控制来实现”、“药品质量是通过良好的设计而生产出来的”﹝即“质量源于设计”﹞。 在药品质量管理第一个阶段验证这一证明“质量能够被保证”的措施和手段还没有出现。在药品质量管理第二个阶段是验证的产生和发展阶段。药品质量管理第三个阶段是对验证应用的完善的扩展。 “验证是实施GMP的基石”这一观点是被早已公认了的,由于出现了“质量源于设计”的新理念,在我国新版GMP第九条中提出“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GMP)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验证是证明“质量能够被保证”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验证是一个涉及药品生命过程,涉及GMP各要素的系统工程。未验证的GMP实施带有盲目性,缺乏执行依据,也没有可靠性。如果上至药品监管部门,下至我们这些GMP执行者,至今都不理解开展验证工作的目的,不重视验证工作,那我国制药行业的水平也就永远处于美国实施GMP的最初级阶段……
注:上述观点为个人思考,仅供同行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