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文转自网络......... 作为两年来投融资市场里为数不多的亮点,医药并购市场是否会成为新的蓝海,迎来各路资本的新一轮争夺?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情况没那么简单。
必须强调的大背景是,因为国内整体IPO渠道受阻,即便2014年1月开始放闸,但是目前过会等待上市的公司已经排起了长龙,二级资本市场需要时间消化,可见的近期,IPO退出都不会是理想的资本退出渠道。因此,通过并购方式退出,才成为了退出渠道的选择之一。
在某杂志进行2013年度投融资年报的采访过程中,许多投资者均反映市场的萧条与退出不畅,这与募资不利有关,另一个原因是经过前几年多家风投的地毯式攻掠,目前市场可供投资的好企业已经不多了。
好的标的不多了吗?并购市场显然不这么认为。
据收集到的数据,2013年医药产业共有并购案例112起,已经披露的金额达到299.75亿元。还有部分涉及金额巨大的并购案例,已经获悉,但是由于未披露金额或处于等待审批的阶段等原因未纳入其中。
在此之前,国内医药风险投资与实体并购之间存在着鸿沟。首先是主体不同,前者是以各路风险资本为主,后者以产业资本为主;其次是目的不同,风险投资是以财务投资为目的,寻求退出,后者则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或夯实主业,或跨界外延,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再次标的企业不同,风险投资覆盖了各种发展阶段的公司,尤其是早期创业公司,而产业资本寻求的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标的企业;最后,估值体系与是否控股等等,两者之间也有截然不同的逻辑。
而现在,两种投融资形式出现合流迹象。表象一,产业资本成立专门的医药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各个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这已经不鲜见,例如美国礼来、上海复星、天士力,近年来在国内均有不少投资项目;表象二,风险资本成立专业的医药产业并购基金,这一形式在国外黑石、高盛等投行均取得了成功,据悉,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多个机构正在筹备;表象三,风险投资将旗下的参股企业出售给产业资本,以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尽管其回报率不如IPO,但是考虑到投资周期缩短的因素,也越来越常见。
纵观2013年医药并购市场,借壳重组迭出,产业链横向、纵向整合方兴未艾,跨界并购和跨境并购是突出的特色。
入局
梳理2012年与2013年医药并购案例,某媒体发现:虽然2013年医药并购的数量相较2012年有下降,但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已经发生变化。
2012年并购金额前三甲的案例分别是美敦力并购康辉控股(50.59亿元)、冀中能源并购华药(29.86亿元)、中国医药保健品并购天方药业(26.84亿元)。2013年已经完成且涉及并购金额最高的三个案例分别济川药业借壳洪城股份(56亿元)、景峰制药借壳湖南天一科技(35.02亿元)和鑫富药业并购亿帆生物(14.8亿元)。
可以看到,前一年主角是跨国药企业、国有大型医药集团的并购,而这一年主角则换成了借壳上市唱主角,同时规模体量并不太大但是手握现金的中型医药企业也开始出手产业并购。
从所涉及的子行业来看,2013年医药行业并购的案例中,化学制药金额、数量仍排在第一位,一共发生了34起,金额为68.06亿元,占总并购金额的22.7%;而中药的案例却异军突起,共发生22起,金额为131.26亿元,占总并购金额的43.8%,金额大幅提升主要是因为2013年医药产业两起借壳上市企业都为中药企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并购案尾随其后,分别发生了22起、18起,金额分别为34.24亿元、16.34亿元。医药市场经过多年风险投资的洗礼,以往通过短期投资上市、概念暴炒的造富传奇已经可遇不可求,而现在未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质企业已经是凤毛麟角。一般而言,能接受并购协议的药企标的都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这些困境或者来自资金链需求量大,或者来自合资伙伴的纠纷,或者就是买方提出的估值价值高得让人怦然心动,而其中大都有VC/PE身影参股其中。
医药企业,尤其是近几年上市的医药公司现金多,市盈率比较高,通过医药行业并购"买利润、买增长",可以解决业绩和经营规模增长乏力的问题。借助上市公司并购,PE可以实现医疗项目投资的快速退出,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同时将医药研发、营销渠道建设等风险转移给并购方。这种情况下,对于并购市场的买手就是考验眼力、整合能力等硬工夫的时刻。 整合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故有媒体戏称,会整合资源的买手才能在新时代买到最优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