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合适的并能够真实重现人类疾病病理和特征的动物模型的缺乏,也严重制约了对疾病机理的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对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在动物模型上展开的研究发现IL-3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IL-33是一个双功能蛋白,既是促炎细胞因子,又是具有调控转录功能的细胞核因子,在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和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发生作用。
作为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负责全身各处信息的接收、整合、加工及传出。CN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神经细胞凋亡坏死、氧化损伤、炎症反应、缺血、脱髓鞘、星形胶质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轴突和基因的改变等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对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药物筛选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迪西药效部拥有专业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效评价模型,结合PET-CT成像技术,可以很好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并对其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进行测试。
IL-33在脊髓和脑组织内含量较高,主要由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分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33通过ST2信号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系统、变态反应性以及心血管等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上都具有一定的作用。肿瘤抑制因子2(ST2)最早于1989年由生长刺激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是IL-33的配体。
有研究发现IL-33轴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调节和保护作用,IL-33可以作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靶点。如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是一个渐进式和使人弱化的脑部疾病,其在脑部以β淀粉样蛋白斑块(Aβ)和神经纤维缠结形式出现。在疾病过程中,‘斑块’和‘缠结’的累积,导致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丧失,最终神经细胞死亡,脑组织丧失。
小神经胶质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净化中枢神经系统(CNS)并清理斑块、受损细胞以及其他需要被清理的物质。但是小神经胶质细胞也能够分泌某些诱导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它们会毒害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这种损伤会导致很多神经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
有研究发现,IL-33似乎是通过动员小神经胶质细胞环绕淀粉样蛋白斑块,吸收和消化它们,减少斑块的数量和大小来起作用。IL-33是通过诱导一种已知降解可溶性淀粉样蛋白的酶neprilysin来做到这一点的。此外,IL-33治疗可通过抑制脑组织中的炎症来起作用,早些时候的研究证实炎症促进了斑块和缠结形成。因此,IL-33不仅帮助清除了已形成的淀粉样蛋白斑块,还首先阻止了斑块和缠结沉积。
研究者表示当前尚不清楚这一研究发现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但存在一些令人鼓舞的线索。例如,以往的一些遗传研究证实了IL-33突变与欧洲和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联。此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比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包含较少的IL-33。
随着人们对IL-33的逐步深入研究,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会更加清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L-33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联系,为探索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提供了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