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属腐蚀是由于环境引起的金属材料的退化,金属腐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工程材料使用寿命的缩短,金属腐蚀会导致材料性能退化;金属腐蚀威胁着环境安全,金属腐蚀产物或有腐蚀引发的化学物质的泄露可能严重污染水资源、大气和土壤环境,甚至会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在制药行业,红锈(图1)作为金属腐蚀最主要的直接产物,会直接导致部件的损坏,如管道的渗漏、膜片上附着的红色异物、滤芯上因吸附红锈而导致的堵塞等。
氧化反应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化学反应之一,不锈钢的生锈其本质就是一种氧化反应。在自然界中,除极少数贵金属之外,几乎所有的金属都会发生氧化反应。只要金属部件有易被氧化的还原性金属单质,且在含有氧气的氧化环境下暴露,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有锈迹的存在。
红锈其实是一种由不同铁氧化物构成的混合物,在高温流体工艺系统中存在的不锈钢设备或系统,其表面的游离铁首先会同水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整个反应过程较为复杂,最终可能生成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氢氧化亚铁以及四氧化三铁的混合物,具体成分比重的不同将决定红锈颜色的不同。图2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红锈发生机理,虽然该机理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但能较为直观地解释红锈发生的化学过程。
2Fe+2H2O+O2=2Fe(OH)2↓(白色,极不稳定)
Fe(OH)2=FeO↓(黑色,极不稳定)+H2O
2Fe(OH)2+O2+H2O=2Fe(OH)3↓(红棕色,不稳定)
2Fe(OH)3=Fe2O3↓(红棕色,较稳定)+3H2O
水的离子积常数Kw是指氢根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随温度增高而递增。在80℃时,氢氧根离子浓度是24℃时的5倍;在90℃时,氢氧根离子浓度则是24℃的6倍。通常情况下,制药行业注射用水高温循环系统一般会维持在75℃-85℃的温度范围内,由此可见,相比于常温循环的纯化水系统,采用热处理进行灭菌/消毒的注射用水系统,其发生红锈反应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设备或系统中发现有红锈的存在后,需判断红锈发生的源头。以红锈的产生根源为原则,红锈可分为外源型红锈与内源型红锈两大类,任何不锈钢流体工艺系统都会有红锈的滋生,“杜绝外源型红锈,抑制内源型红锈”是制药企业控制红锈的重点。外源型红锈产生的原因为系统外的因素,例如:卤素离子环境、外界迁移或机加工等质量缺陷等,这些因素需在设计、安装和运行阶段进行关注并明确杜绝;内源型红锈发生的原因与系统本身的运行参数或环境有关。
为降低制药流体工艺系统产生红锈的风险,企业需采用“质量源于设计”的管理理念,从设计源头开始进行有效控制,更为详细的内容可参见笔者主编的《制药用水系统(第二版)》第9章与第10章相关内容。在工程中,如下措施对于预防并控制红锈的发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适当降低注射用水系统循环温度,如系统温度保持在75摄氏度~80摄氏度之间循环,不要超过85摄氏度;
(2)严格按照焊接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焊接;严格控制系统按照3D死角的原则进行安装,防止残留物引起晶体腐蚀;
(3)选择质量可靠的喷淋装置,防止脱落铁屑导致的外源性铁离子引入,避免旋转类喷淋球干转摩擦;
(4)保证良好的酸洗钝化效果并有效生成钝化膜;建立科学的维护保养机制,对系统进行周期性除锈与钝化维护,重新生成钝化膜,推荐注射用水等高温系统的除锈钝化周期为1~2年/次,推荐纯化水等常温系统的除锈钝化周期为2~3年/次;
(5)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原材料进行系统安装,对不锈钢管道管件的材质报告进行系统追溯,保证316L材质的品质和抛光度;
(6)有条件的企业可引入红锈的流体分析技术或表面分析技术,安装红锈在线监测仪,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早发现、及早清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