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6818|回复: 17
收起左侧

[其他] 南来北往的都进来给点帮助关于编写文件容易混淆的词语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2-6-13 1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下午轮到我轮将轮训了  我现在准备做一个编写验证或是GMP文件中容易用错的字  容易混淆 容易有歧义的字、词语甚至是成语,或是有什么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清楚,大家能想到的请留下  
本人负责收集加以搜索解释 区别之
例如
必须、必需
必须”和“必需”两个词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相混。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
(一)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例如,“必须拿出勇气来。”“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娇戒躁。”(1)后面带动词,(2)后面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心协力。”
(二)加强命令语气。例如,“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他必须去医院认真检查一下。”
(三)“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由于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1: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6-13 1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校验  校准 检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2: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的问一句 什么是轮将轮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2: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9gong 发表于 2012-6-13 11:26
确认 验证

严重同意! 本公司的文件里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 很多时候同时用以策万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差错   偏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6-13 12: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学习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2-6-13 1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透彻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3: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在重修语文知识啊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3: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已说得很清楚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3: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咕咕 发表于 2012-6-13 11:55
校验  校准 检定

近刚下来的,供分享,希望有用
校准与检定的主要区别:
在认证审核过程中,一些审核员经常向受审核方提出偏离标准的要求。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能将校准和检定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根据实际需要及我国法制计量管理的规定,组织的测量装置通过校准就可以满足要求,而审核员却开出了“没有检定”的不合格报告,强制要求组织按检定实施控制,并强制要求组织到专业的计量部门进行检定,给组织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ISO1OO12—1《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标准将“校准”定义为: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被测量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
1.校准结果可用以评定计量仪器、测量系统或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或给任何标尺上的标记赋 值;
2.校准也可用以确定其他计量特性;
3.可将校准结果记录在有时称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的文件上;4 有时核准结果表示为修正值、校准因子或校准曲线。
ISO/IEC指南25—199O 《校准和检验试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将“检定”定义为:
“通过校验提供证据来确认符合规定的要求(ISO 84O2/DADI—3.37,根据本指南的目的增加了注解)。
注:
1.为了与计量仪器的管理相衔接,检定的目的是校验计量仪器的示值与相对应的已知量值之间的偏差,使其始终小于有关计量仪器管理的标准、规程或规范中所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2. 根据检定的结果对计量仪器作出继续使用、进行调查、修理、降级使用或声明报废的决定。任何惰况下,当检定完成时,应在计量仪器的专门记录上记载检定的情况。’
国际计量组织对检定给出的定义是: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校准和检定有本质区别。两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现就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做如下讨论。
一、目的不同
校准的目的是对照计量标准,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这种示值误差的评定应根据组织的校准规程作出相应规定,按校准周期进行,并做好校准记录及校准标识。校准除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和确定有关计量特性外,校准结果也可以表示为修正值或校准因子,具体指导测量过程的操作。例如,某机械加工组织使用的卡尺,通过校准发现与计量标准相比较已大出O.2mm,可将此数据作为修正值,在校准标识和记录中标明巳校准的值与标准器相比较大出的O.2mm的数值。在使用这一计量器具(卡尺)进行实物测量过程中,减去大出O.2mm的修正值,则为实物测量的实测值。只要能达到量值溯源目的,明确了解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即达到了校准的目的。
检定的目的则是对测量装置进行强制性全面评定。这种全面评定属于量值统一的范畴,是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过程。检定应评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这种规定要求就是测量装置检定规程规定的误差范围。通过检定,评定测量装置的误差范围是否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二、对象不同
校准的对象是属于强制性检定之外的测量装置。我国非强制性检定的测量装置,主要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计量器具,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产品检验所使用的计量器具等。
检定的对象是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检定的测量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人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因此,检定的对象主要是三个大类的计量器具。这就是:
1.计量基准(包括国际[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基准
ISO 1OO12—1<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作出的定义是:
国际[计量]基准:“经国际协议承认,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所有其他计量基准定值依据的计量基准。”
国家[计量]基准:“经国家官方决定承认,在国内作为对有关量的所有其他计量标准定值依据的计量基准
2.[计量]标准
ISO 1OO12—1标准将「计量]标准定义为;‘用以定义、实现、保持或复现单位或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并通过比较将它们传递到其他计量器具的实物量具、计量仪器、标准物质或系统(例:a.1kg质量标准中;b.标准量块;c.1O0Ω标准电阻;d.韦斯顿标准电池)。”
3.我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规定,“凡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均实行强制检定。”在这个明细目录中,已明确规定59种计量器具列人强制检定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明细目录》第二款明确强调,“本目录内项目,凡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均实行强制检定。”这就是要求列人59种强检目录中的计量器具,只有用于贸易结算等四类领域的计量器具,属于强制检定的范围。对于虽列入59种计量器具目录,但实际使用不是用于贸易结算等四类领域的计量器具,可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范围。
以上三大类之外的测量装置则属于非强制检定,即为校准的范围。


三、性质不同
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这是一种技术活动,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评定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为计量器具或标准物质定值的过程。组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规定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自行规定校准周期、校准标识和记录等。
检定属于强制性的执法行为,属法制计量管理的范畴。其中的检定规程协定周期等全部按法定要求进行。
四、依据不同
校准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的《校准规范》,或参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在《校准规范》中,组织自行规定校准程序、方法、校准周期、校准记录及标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校准规范》属于组织实施校准的指导性文件。
检定的主要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这是计量设备检定必须遵守的法定技术文件。其中,通常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检定周期、计量特性、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及检定结果等作出规定。计量检定规程可以分为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三种。这些规程属于计量法规性文件,组织无权制定,必须由经批准的授权计量部门制定
五、方式不同
校准的方式可以采用组织自校、外校,或自校加外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校方式对计量器具进行校准,从而节省较大费用。组织进行自行校准应注意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对计量器具的管理放松要求。例如,必须编制校准规范或程序,规定校准周期,具备必要的校准环境和具备一定素质的计量人员,至少具备高出一个等级的标准计量器具,从而使校准的误差尽可能缩小。在多数测量领域,标准器的测量误差应不超过被确认设备在使用时误差的1/3至1/10为好。此外,对校准记录和标识也应作出规定。通过以上规定,确保量值准确。
检定必须到有资格的计量部门或法定授权的单位进行。根据我国现状,多数生产和服务组织都不具备检定资格,只有少数大型组织或专业计量检定部门才具备这种资格。
六、周期不同
校准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进行定期校准,也可以不定期校准,或在使用前校准。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应是在尽可能减少测量设备在使用中的风险的同时,维持最小的校准费用。可以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频次或风险程度确定校准的周期。
检定的周期必须按《检定规程》的规定进行,组织不能自行确定。检定周期属于强制性约束的内容。
七、内容不同
校准的内容和项目,只是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以确保量值准确 检定的内容则是对测量装置的全面评定,要求更全面、除了包括校准的全部内容之外,还需要检定有关项目。
例如,某种计量器具的检定内容应包括计量器具的技十条件\检定条件、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检定周期及检定结果的处置等内容。
校准的内容可由组织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检定可以取代核准,而校准不能取代检定。
八、结论不同
校准的结论只是评定测量装置的量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不要求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校准的结果可以给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检定则必须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给出测量装置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超出《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为不合格,在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之内则为合格。检定的结果是给出《检定合格证书》。
九、法律效力不同
校准的结论不具备法律效力,给出的《校准证书》只是标明量值误差,属于一种技术文件。 检定的结论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计量器具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定依据检定合格证书」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4: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得好!大家也是明白人,2000年前毕业的药科生绝大部分是理科生,只有近年来才出现一些文科生(高考前是文科生),因此在编写GMP文件,总感觉到文字功底不够用,因此必须还是必需也就无法考究!我认为要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必须选一个药学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电脑知识过硬,文学功底浑厚的人士来最后审阅把关!可以做到吗?可以!但是老板愿出钱招这样的人吗?不见得会招,反正GMP实施中,文件写得好又没有加分!结论是:不管必须还是必需,中国制药行业的GMP文件依然错漏百出(十出也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4: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定  制订{:soso_e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地、得
正确用法应该是:在定语后用“的”,在状语后用“地”,在补语后用“得”。也就是说,“的”字是定语标志,用在名词、形容词、代词前;“地”字是状语标志,一般用在动词前;
“得”字是补语标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例如:
1.“严格的来说,他们并不是被肿瘤夺走的生命”一句中,“严格的来说”中的“的”应改为“地”。
2.“如何才能让听众形象上更好的记住‘华夏之声’”一句中,“更好的记住”中的“的”应改为“地”。
3.“吃的更少,长的更快”一句中,其中“的”均应改为“得”。
4.“两地的距离变的短了”一句中,“变的”应改为“变得”。
5.“2006年城市频道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走的更远,让我们走得更近”’一句中,“走得更近”中的“得”用对了,可“走的更远”应改为“走得更远”。
6.“更是个让人觉得坏的可爱的角色”一句中,“坏的”应改为“坏得”。
二、黏、粘
“黏”和“粘”两字的用法很不相同。一是发音不同:黏(nián),粘(zhān);二是词性不同:黏是形容词,粘是动词;三是构词用法上根本不同;黏土、黏膜、黏液等,粘连、粘贴、粘信封、粘在一块等。

五、定做
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只有“定做”这个词,并没有“订做”。
“可对外承揽加工和订做”一句中,就将其中的“定做”用成了“订做”
七、截至、截止
“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用在时间点前面。“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用在时间点后面。八、考查、考察
“考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对象通常是客观事物,如山川、地质、工程等,有时是人。①实地观察调查,如“我们考察了水利工程”;②仔细深刻地观察,如“搞科学研究,必须勤于考察和思考”。
“考查”用于目的性较强的场合,指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人的行为、活动等,如“考查学业成绩”。
“察看”跟“查看”也不同,“察看”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仔细地看”,如“察看地形”“察看风向”“察看周围情况”。“查看”涉及的行为与“检查”或“调查”相关,如“查看各地执行情况”“查看学生实验结果”“查看司机行车记录”。
九、常年、长年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年”是指“终年;长期”。“长年”是指“一年到头;整年”。
可见,两者在这个义项上相通。但是,“常年累月”的情况比较少见,推荐用“长年累月”。
“警钟长鸣”意思是警钟一直在响,“警钟常鸣”意思是警钟经常地响。两者的意义有细微差别,到底用哪一个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长盛不衰”的意思为“一直兴盛从未衰落”,写成“常盛不衰”是不恰当的。既然是“常盛”,说明也有衰落的时候,就谈不上“不衰”。
十、登陆、登录
“登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登记”,如“登录姓名”、“登录住址”等;二是指在电脑应用中进入要访问的站点,如“欢迎登录光明网”。
“登陆”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从水域登上陆地”,如“台风‘麦莎’明天早晨登陆”;另一个意思是比喻商品等打入某地市场,如“这款新式服装已经在北京登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据”和“表明”搭配不当
“据某某调查结果表明”在语法上是有毛病的。“据”在这里是介词,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据调查结果”是个介词结构,它不能直接与“表明”搭配。能够“表明”什么的,是“调查结果”,而不是这个介词结构。正确的说法可以是下面两种:
据调查结果,本校有80%的应届毕业生考入了大专院校。
调查结果表明,本校有80%的应届毕业生考入了大专院校。
十六、链接、联结、连接
《现代汉语词典》中,“连接”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联结”的意思则是“结合(在一起)”。
“联结”和“连接”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侧重点。“连接”强调事物头尾相互衔接,事物之间有重合部分;“联结”则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
“链接”是网络中常用的词语,指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一点击网址、文字、图片等就出现网页页面。
十七、必须、必需
“必须”和“必需”两个词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相混。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
(一)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例如,“必须拿出勇气来。”“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娇戒躁。”(1)后面带动词,(2)后面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心协力。”
(二)加强命令语气。例如,“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他必须去医院认真检查一下。”
(三)“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由于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十二、对、对于、关于
三者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但它们又有一些不同:
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对他表示感谢”“对人”。
第二,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如“决不对困难低头”。
第三,“对”多用于口语,而“对于”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书面语体。
例如,国家教委负责人对于扩大招生问题早在5月份之前就作了说明。
“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对象的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表示某种范围的,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用在句中;而“关于”只能用在句首,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作定语,常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如“关于人生观”“关于杂文”,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作状语,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只有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如“对于百花齐放政策的认识”。 二十三、反映、反应
二十三、“反映”主要有两种用法:
(1)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如“党内的斗争反映着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2)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等告诉上级有关部门,如“他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反应”有三种用法:
(1)名词,有机体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化学上一物质与另一物质发生作用,产生了新物质的过程,如“化学反应”。
(2)名词,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大家的反应很强烈”。
(3)动词,意见、态度或行动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思想活动,如“还没等反应过来,他就走远了,头也不回”。
例如,老师苦口婆心地跟他谈了半天,他却毫无反应。
二十四、况且、何况、而且
“况且”,连词,表示后面申述或追加理由,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这几条主干道,平时都经常堵车,不是很畅通,况且现在是‘国庆黄金周’七天长假期间。”
“何况”,连词,用反问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后一分句的句首,前面可加“更、又”,前一句常用“尚且、都”呼应,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如“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何况这么一条小船。”
“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它连接的是递进关系。“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期间&#8226;其间
  [误例]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六十年代定居美国。期间她仍创作不辍。
  [修改]"期间"应改为"其问",或"这期间"。
  [解析]期间:某个时期里面。如:试验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探测控制系统和分布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试验。"期间"不可单独作状语,不可用于句首。其间:(!)在中间。(2)指某一段时间。如:(1)两幢房子及夹在其间的院子。(2)参加这项工作已有半年了,这其间,他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逐渐&#8226;逐步
  [误例]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行农村教育改革。
  [修改]"逐渐"应改为"逐步"。
  [解析]逐渐:渐渐。如:最近一次日晕发生在今年10月22日,据连续观察记载,那天上午八时以后,金顶上空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交的圆。。逐步:一步一步地。如: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不懈努力。"逐步"和"逐渐"都表示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是"逐步"表示的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而"逐渐"所表示的变化没有明显的阶段性
而&#8226;而且
  [误例]培养一代新风,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修改]"而"应改为"而且"。
  [解析]在诸多关联词中,通常是"而"表转折关系,"而且"表递进关系。误例是一个单重复句,第一分句"培养一代新风是学校的事"和第二分句"培养一代新风是整个社会的事"之间,无论是从意念上,还是从"不只"这一关联词标志上,都可以判定是递进关系,因此"而"应改为"而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实验、试验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如“科学实验”。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如“试验新机器”。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们特编写了一套实验教材,进行试验。
震动  振动
物体来回运动叫"振动",一般说地震所产生的运动就叫震动
作为力学名词,“振动”和“震动”,“振”和“震”的涵义有区别,有联系,已成惯例。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震”字有颤动之意思。如火车震动了一下,春雷震动着山谷等。“震”字另有情绪过分,激动之意。如震惊、震怒等;而“振”字有摇动、挥动之意思。如振笔疾书,振翅等。“振”字另有奋起之意,例如振奋、振起精神来等。

  “震”与“振”两字即使追溯到其起源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显然,“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从未有人写“地振”的。

  “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做声。显然,“振”是指人为的振动。如机械振动,一般也不写“机械震动”。

  以上是“震”与“振”两字的区别一面,两者也有相通的一面。如“威振天下”也可以写成“威震天下”。这只是说在某一方面是相通的,但不能绝对化为全面相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屡次尝试试验都不成功,心里很不爽。
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犯:触犯;校:计较。不应理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正。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理解错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不应理解为罪还不能到杀的程度。
量体裁衣:根据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应理解为测量体型做衣服。
不刊之论: 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不应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
曾几何时:表示  没过去多久 误以为  曾经  不知何时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误以为 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前面加  整天  整月 等修饰词。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为形容  岁月艰难、艰苦。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为贬义词。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不是形容没有特长。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误用为缺乏整体观念。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常误用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无所不至:指凡能作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误以为  进入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误以为  争论、辩论。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罪不容诛:判死型还抵不了他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诛,判处死罪。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常误用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6-13 15: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的确挺多的,楼主真是有心人,我只有在无法确定时才会去考证。记得我们原来有个老总是江西人,车间主任是个东北人,在开会时说了句要拾掇拾掇,那老总愣是重复听了几次仍听不懂,搞得我们大笑,后来我们也求证了下,拾掇还真是有这个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6-13 21: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哪得这么多?呵呵,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5 1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