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971|回复: 12
收起左侧

[检验及监测] 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展望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7-8-3 22: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导读】作者:苗述    来自:梅特勒-托利多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RMMs,下同),并且从验证、法规以及技术和质量的好等方面,同现有的传统方式做对比。结果是很明显的,RMMs在未来将极大的影响制药及生物技术产业。

曾在第五届PDA全球年会上,最终用户、监管机构、制药领域专家齐聚一堂。Ed Tidswell博士曾对无法培养出的菌种(Viable but culturalbe,VBNC)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他提出,在将近150万种不同的微生物种群中,只有不到0.1%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培养的方式获得。他指出培养基罐装、环境监控和成品的无菌检测并不能检测出所有的微生物。因此,他建议,应该采用快速的,不依赖于培养方式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新技术的方法学验证和实施

在会议上,来自各大企业的技术专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来自诺华制药的Jennifer Gray展示了他们使用MilliporeMilliflex Rapid替代传统方式进行无菌检测,其原理是ATP生物荧光法。他们运用这个方式的动机是为了尽早地发现产品的染菌风险、降低产品放行周期并且也意在提高公司在快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专业性。诺华花了5天时间验证了22个菌种,7个来自ATCC,15个来自环境取样。FDA批准了对比试验的方案,EMA在2010年2月份,MHRA在2010年5月份也都批准了他们的方案。

来自辉瑞制药的Amelia Tait Kamradt, 讨论了他们使用PALL公司New GeneDisc System的情况。他们在一些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比如专属性、检查限、耐用性等。

来自默克的Geert Verdonk博士分享了他使用Charles River实验室公司的endosafe进行的验证工作。他在默克快速微生物检测项目中使用该公司的便携式内毒素产品,并进行了很多验证实验。

来自Accugenix公司的Sara Polson提出他们使用的飞行时间---次级离子质谱分析法(TOF MS)微生物识别系统,可以电离微生物细胞,从而可以把微粒按照尺寸和电荷分开。这种特异性可以用于对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其实类似的应用很多,而在国际知名企业中尤为显著,这主要基于这些公司对技术变革的渴望,尤其是对新技术将给他们的生产和产品带来的收益。制药行业是一个即保守又激进的行业。它的保守在于,任何改变都是会付出代价的,尤其是跟人类息息相关的健康挂钩,任何没有原则或者不慎重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灾难。同时他又是激进的,因为它出来科技发展的前沿,沐浴在科技日新月异进步,各种技术壁垒不断被攻克的氛围之中,创新和开发是这个行业的灵魂之一。
各国药典委员会对RMMs提出的愿景

美国药典委员会专家James Aker博士指出,所有美国药典上所罗列的参考方式都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产品。而且新的方法想要收录到药典中的话,必须不能具有专利保护且来源单一,还要清晰的区分是用于放行标准还是过程检测。因此,如果有企业想要提交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方式,并且意在将其收录在药典中的话,必须要考虑到上述的这些面。USP1223撰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提供关于替代检测方法的验证指南,而RMMs也应该算作是微生物检测的替代方法。事实上,USP62早已明确了RMMs和替代方法可以使用,只要经过合理的验证。

欧盟药典委员会的Han van Doorne博士指出,欧盟药典的相应章节也规定,只要证明替代方式和现有方式的等效性,那么前者是可以使用的。章节2.6.27写道,自动化系统通常被应用于细胞类制品,例如对于无菌水平的日常监控。章节2.6.7提到,使用核酸技术来检测支原体。这些都是已经被收入到药典中的新的检测手段。章节5.1.6则推出了对于可替代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验证。之后Han van Doorne博士提出今后会对章节5.1.6进行修订,他们打算增加更多关于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内容,用以明确的区分检测、分离、辨别之间的不同。不过,这将不会出现在之后修正版本中,而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出现在欧盟药典里,这个章节将会加入基于DNA技术的方法。最后他分析了来自于工业用户的调查结果,这个调查来自于制药用户对之后的修订章节的期望,这些期望包括了,什么样的应用已经批准可以使用RMMs,是否只能将RMMs用于实验而非放行,能否披露更多验证方面等诸多内容。

日本药典委员会的Tsuguo Sasaki博士表示,目前已经有2个新的关于RMMs章节收录到日本药典中。其中包括章节22(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快速鉴别微生物),章节33(基于荧光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快速计数)。之后他又列举了一些例子,说的是RMMs验证与药典要求不在同一层面。例如,有一家滴眼液企业提交了一份快速检测验证方案,使用ATP生物发光技术缩短无菌检测时间,从2周缩短到1周,他们是用大豆酪蛋白培养基来代替之前的培养基,之前的培养基可以修复更多受损细胞。基于这个原因,这个申请没有被批准,Sasaki博士之后又展示了相关数据,一些菌落可以在R2A培养基上生长,而TSA培养基则不行。因此,这家公司应该重新去研究并且选择更合适的培养基。
各国监管部门提供对验证和应用的指导和期望

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的Vivian Christ提出,他们先后修订了关于RMMs的相关条款,澳洲相关法规与欧盟和英国药典上的相关规定大致相同,他们同时还参照了USP1223,Ph  Eur 5.1.6和PDA 33号技术报告以及ISO17025(对于非标方法的验证)。从立法的角度来看,他们还转向了GMP法规,也就是说,接受其他的方法的一个条件是要符合GMP的规定,例如附录11(计算机验证)和附录15(IQ、OQ、PQ)。然而不同于其他监管机构,澳洲管理局只是默认了新的技术,而没有公开出台相应的声明和政策。

FDA的David Hussong博士说RMMs技术正是因为顺应了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而显得非常重要。他们鼓励使用新的技术并且会推进相关的立法进程。对于QbD,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分析是需要的,应该持续进行改进,从而检验设计环节是否合理并且对比工艺过程中的改进进行分析。Rajesh Gupta博士讨论了RMMs被用于作为替代的微生物检测方式,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可以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快的解决方案,一些生物制品的有效期很短(有的甚至只有14天,这几乎是整个无菌检测的时间)而且产量也很少,一般用于紧急使用,对于这类产品,其意义就尤为重要。所以考虑RMMs的时候也要考虑不用产品的不同情况。

最后,Tsuguo Sasaki博士提供了一些在日本RMMs使用的看法。日本监管部门将和企业合作去发展RMMs在日本的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受损微生物是无法检测的,如纯化水系统。因此,快速连续监测技术在制药用水环节是非常需要的,除去技术之外,日本将会采用与美国相类似的RMM验证提交模式。
总结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对于RMMs的关注,从最终用户到监管机构都已经到达了非常高的水平,实际的发展势头也很猛。我们无需始终沉浸在19世纪技术的影响中。现在是提出变革和创新的时候,所以大家应该致力于对RMMs和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以让我们的检测手段与目前飞速发展的工业进程相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成熟了,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变革
可这条路还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时代发展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尽早出现,咱们都等不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7-8-4 08: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BD的来讲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废的批次要增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早日实现,不过,成本方面不知道是否可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08: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在线检测和QC离线检测并行,这是一种浪费,事实证明在线检测更为精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7-8-4 1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和创新,永远在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7-8-4 16: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4 2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8-27 09: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紧跟技术革新的 步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神
发表于 2022-7-24 15: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3 23: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