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39|回复: 3
收起左侧

[中西医与临床] 寻常姜枣 不可小瞧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7-15 1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寻常姜枣 不可小瞧

□ 叶晟 陈春盈 湖南中医药大学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者,加姜枣可助正驱邪。

    •内伤杂病中焦虚寒者,加姜枣可助中运化。

    •用滋腻药物,加姜枣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

    •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姜枣可减毒增效。

    生姜、大枣虽为日常平淡之物,却在中医方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纵观仲景《伤寒论》112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姜枣同用者达33首;而《金匮要略》205首方中,用生姜者83首,用大枣者49首,姜枣同用达41首。

    近年来,笔者有幸随福建厦门市陈三才主任医师侍诊,发现其在临床上亦常在处方后嘱病人自加生姜与大枣。笔者初对此很是不解,遂请教老师,老师命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兹结合陈三才学术思想与所查资料,将心得分享如下。

    生姜单用

    《中药学》教材对生姜的描述为: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表散寒,功不可没  在陈瑞春先生的《伤寒实践论》中,以《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为题记载了一则医案,患者在服用没有生姜的桂枝汤后,导致浑身瘙痒而不得汗出,再加入生姜后,得汗而解,病亦除。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桂枝汤发汗必用生姜,取其解表之功。

    和胃消痞,止呕圣药  在仲景著作中,生姜常用于降胃气。如少阳病“呕不止,心下痞鞕,郁郁微烦者”的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五两以和胃止呕,同时与半夏形成辛开苦降之势,以奏和胃消痞之功;在治疗热扰胸膈心烦不眠而兼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中,亦用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名医别录》中亦记载生姜能“下气而止呕吐。”有一次,一位妊娠期久吐不止的孕妇找陈三才主任看诊,陈老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先让患者口含生姜片,后再少少饮入汤剂,数剂见功。可见,生姜确为止呕圣药。半夏本为孕妇禁药,但生姜不仅能和胃止呕,更能减半夏之毒,且药少味淡,使患者容易接受而收效。

    温阳行水,最宜生姜  仲景针对阳虚水停,气机不行的病机往往都会配伍生姜。如茯苓甘草汤中配伍生姜以散寒行水,而救厥逆。在真武汤中,则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证,不用守而不走的干姜,而用生姜助附子温脾胃之阳,而散周身水饮,温阳以利水,标本同治,故效如桴鼓。

    生姜新用,可通神明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如何理解古人所谓的“通神明”呢?

    对此,陈三才主任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查阅现代医学文献,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控制导致人体衰老的自由基,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或许可以作为“通神明”的一个解释。

    又,在《苏沈良方》中,有一方子叫“驻颜不老方”,即以生姜为主药,配合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品,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再,孔子曾言:“不撤姜食。”在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环境中,孔子能活到73岁之高龄,应与他坚持服姜不无关系。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孔子也告诫我们:“夜不食姜,秋不食姜。”临床上,阴虚火旺内热之人,不宜服用;晚上阴气内收,生姜偏于发散,也不宜食姜;秋天人体津液干燥,亦不宜服用姜耗散津液。

    大枣单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汇言》载:“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肢体懒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枣治之。”

    养血安中,大枣常用  《伤寒论》炙甘草汤大枣用30枚,治疗心之阴阳两虚而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症。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故炙甘草汤在补阳、补阴的同时,重用甘味之大枣以调补阴阳。同时,大枣色红入心,味甘入脾,最是补益心脾之妙品,可与方中生地、炙甘草、麻仁、麦冬等共奏养阴补中生血之功。

    近贤张锡纯言:大枣“最能滋养血脉”,正是本经“安中养脾,助十二经”的最好诠释。又,《金匮要略》治疗脏燥的甘麦大枣汤,三药性平味甘,可谓集甘药之大成,甘润调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对妇女紧张过度、脏阴不足的心烦失眠确有良效。

    缓和毒性,调和百药  《伤寒论》十枣汤中化顽饮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逐水饮,最易伤人脾胃,损人正气。仲景以肥大枣10枚煮汤服之,能顾护中气,缓诸药之剧烈毒性。正如张锡纯所说:大枣“调和百药,能缓猛悍之性,使不伤脾胃。”

    姜枣同用

    生姜性味辛温,功专温胃散寒;大枣性味甘温,功擅补中益气安心脾。生姜芳香而通,得大枣相合,乃不至过散而耗气;大枣黏腻甘守,得生姜辛散,乃不至过守而碍脾。二药相互配合,得辛甘化阳之功,却又刚柔相济。

    在解表剂中的运用  桂枝汤为伤寒开篇第一方,主治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太阳中风证,生姜辛散助桂枝以发汗散寒,大枣扶正助芍药以养营益血,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正如成无己所言:“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胃营卫者也。”另外,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桂枝汤变方中,生姜大枣始终不动,可见不管病机如何改变,只要有营卫不和的病机存在,便可用姜枣调和营卫。

    在伤寒表里同病,表寒重证而化里热的大青龙汤中,用麻黄6两的同时还用了生姜与大枣,以资汗源,以免发汗过多耗伤营血,同时调和营卫、调和寒热。曾有人用大青龙汤认为姜枣无用,擅自去之,数剂后病人汗出过多,肢厥神昏而亡。正如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所说:“尤于外感之剂,若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后世医家受此启发,更是发明了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名方,亦运用姜枣以扶正祛邪、安中和胃。可见姜枣虽为小物,但是在配伍严谨的经方中却不可小视。

    在和解剂中的运用  小柴胡汤是和解剂代表方,方中用姜枣调和少阳枢机,枢机一转,半表半里之邪得散。正如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所言:“和解营卫两邪,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道出了姜枣的和解之功。

    又如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亦用生姜作为主药,起到温中和胃、化气利水的作用。

    在补益剂中的运用  小建中汤治虚劳病,乃甘温与酸甘合用之方。“上下交损,治在其中”,方中用生姜和胃调中,大枣补脾益气,相互配伍,能调补脾胃,开胃进食,促进君药吸收,提高滋补效能。

    后世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归脾汤中也用到了姜枣,姜可开胃气助药物运化,而枣作为引经药入心脾,使得药达病所,故歌诀云:“煎加姜枣益心脾。”

    曾有一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女青年前来就诊,闻药或食物即吐,导致体瘦如柴,只能靠输营养液支持。陈三才主任先用针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和胃健脾,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大枣,嘱其少量频服,十剂过后,可进食少量稀粥,体重增加,经过三个月调整,最后逐步恢复健康。

    使用心得

    生姜与大枣是古人从食物到药物,长期实践体验药食同源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价廉效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所以无论使用什么药物,俱从口而入,由胃而化,都应考虑胃肠的吸收运化能力。如能善用姜枣,既能减轻对胃的刺激,又能和胃健脾,充分体现了中医“保胃气”扶正祛邪的重要思想。

    姜枣同用,调营卫,和表里,和阴阳,亦充分体现传统医学“中和”的人文思想。故陈三才主任强调:外感风寒,凡营卫不和者,加之可助正驱邪;内伤杂病,凡中焦虚寒者,加之可助中焦运化促进药物吸收;凡使用滋腻药物,加之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凡使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之可减毒增效;美食调味,姜枣不可少;中药处方,更要善用姜枣。”可见姜枣虽寻常,却不可小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名方
咳喘要方






    王玉生,男,1945年生,中医主任医师,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师,现为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院特聘专家,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全国各类中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医学著作6部,参加编著6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组成: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炒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菟丝子20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2克。

    功效:补肺、脾、肾三脏,酸敛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各种哮喘及各种慢性咳喘。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如咳、喘、痰等症基本消除后,可用该方增加剂量,研细粉末,每日服3次,每次2~3克,或装入胶囊内,温开水冲服。

    方解:慢性气管炎、哮喘等慢性咳喘长期反复发病,多因肺气虚而不能敛气,脾气虚不能化湿,肾气虚不能纳气,故知咳、喘、痰是其标,三脏亏虚是其本。感冒、受凉常能导致咳喘的发病(尤其是冬季),长期发病又加重了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其抗病能力越差,又越能引起感冒,感冒又再次加重咳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肺益收敛,不宜宣散,宣散会更伤肺气;治脾宜温补,不宜清降,清降会更伤脾气;治肾宜温固,不宜滋补,滋补会助湿生痰。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健脾气,补肺气;补骨脂、菟丝子,补肾气;五味子、乌梅、酸敛,止咳平喘。炒山药、莲子肉,化痰湿、益脾肾。诸药合之,肺、脾、肾三脏得补治其本、化痰酸敛治其标,故能使咳、喘、痰、湿得消。

    加减:兼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外感风寒者,原方去乌梅,加麻黄10克、防风10克;兼有鼻塞、流黄浊涕、咽喉痛、外感风热者,去乌梅,加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薄荷12克;吐黄痰量多者,原方加黄芩15克,浙贝12克,瓜蒌15克,桑白皮12克;吐白粘痰量多者,加半夏10克,陈皮12克,苏子10克;不欲饮食、胃脘胀满者,加砂仁5克,陈皮12克,炒枳壳12克;痰中带血或咯血者,加白茅根20克,炒白芍15克,生地20克;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属肾气虚者,加山萸肉20克,川断20克,寄生20克。(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院 王玉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栀子:清热解郁 凉血化瘀



    栀子“气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

    五内邪气之重者,火毒炽盛,常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栀子可配伍黄连、连翘、黄芩、生地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之品,如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等方,以此苦寒直折,使毒火去而津液存,多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若小其剂量,则可用于一般常见热性病变。若肝胆郁热发黄,茵陈蒿汤可以荡涤肠胃,使湿热从二便出。

    血热妄行,特别是衄血及尿血,栀子可以凉心肾而止血。

    白癞为湿毒挟风,赤癞为热毒挟风,栀子常用于多种瘙痒性皮肤感染。余治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痤疮、酒齄鼻,常用贵州名医朱仁康教授皮炎汤加栀子,或自拟解毒除湿汤,药用栀子、虎杖、生地、苡仁、土茯苓、蝉衣、苦参、银花、生甘草。

    栀子为清热解毒药,亦能解郁化瘀而止痛。余治痛经,常用栀子50克上下,加入少腹逐瘀汤中,可以治疗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顽固性痛经,若疑有寒,更加姜桂。

    治跌打挫伤肿痛,栀子为末鸡蛋清调之外敷为民间所用。

    急性睾丸炎属子痈,乃感受外邪,内蕴湿热之毒,结于宗筋,热盛肉腐而成,其证睾丸肿痛硬结,余用栀子及少量冰片为细末,鸭蛋清调敷局部,疗效迅速,较金黄散等方为优。此方当可用于其他疮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7-15 13: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开药方,组合多种,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西医仪器诊断,然后开药,基本到那个医院开的药都差不多,流水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7-15 14: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博学今古,一点点改变药效就会不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7-15 17: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2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