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25|回复: 0
收起左侧

[谈天说地] 【养生】梅花入药用处多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2-3 1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梅花入药用处多
□ 王金山 安徽省中医院
    梅花,又称酸梅、青梅、干枝梅、香梅等,蔷薇科,李属。花色有白、淡红、绿、绛紫等。梅花分为食用梅和观赏梅两类。食用梅中有青梅、白梅等。

    梅花气清香、性平、味微酸、涩,具有开郁、和胃、化痰、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淋巴结核等症。梅花入药已久,在《本草原始》中已有“清头目、利肺气、祛痰壅滞上热”的记载。《饮片新参》则认为“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现代研究梅的花蕾含有多种挥发油和维生素,食用对人体有益。果实,以乌梅的药用最广。乌梅有生津止渴、敛肺涩肠等功效,可治疗肺虚久咳、胆道蛔虫等症。梅根,能治风痹、胆囊炎等疾病。梅叶,可治疗月经过多、霍乱等症。

    若用梅花适量,加白糖,水煎代茶饮,可防治暑热郁闷,口干舌燥等;或取梅根60克,水煎服,可防治胆囊炎等;亦可取梅树根30克,水、酒各等量,煎服,可防治子宫脱垂等。取3~5克梅花花茶,倒入350~500毫升的热开水,浸泡3~5分钟后饮用,可防治青春痘、粉刺和黑斑等。当然,若再将玫瑰花与柠檬草冲泡在一起,味道将更好。另外,人们用梅花做成梅花粥、梅花汤、饼等,梅的独特清香可谓颊齿留芳,一吃难忘。

    对于梅花粥在医籍上给予很高评价,如《采珍》集曰:“萼梅(梅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以此说明梅花粥可以疏肝解郁,美容艳体。《百草镜》记载,白梅花可“开胃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可见,白梅花与粳米同煮成粥,味甘香养人,可开胃生津止咳,并可入肝解郁,对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引起胁腹胀痛及肝郁犯胃引起的胃脘胀痛、食欲不佳、大便不调等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更年期妇女服用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态 有度 兴趣 导引
石仰山的养身八字
□ 邱德华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国医大师石仰山系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经历了旧社会和新中国的种种风雨,在花甲之年老骥伏枥,担任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一手将石氏伤科发展壮大,除了一腔热血,更需强健体魄的支撑。生在中医世家,石老自有一套养生之道。

    石老今年82岁,说起养生真言,他概括为八个字:心态、有度、兴趣、导引。

    积极的心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态”。石老曾说:“世界上所有长寿的人,不论是医生,还是其他职业,不论是否抽烟喝酒,他们的经验之谈中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性格乐观开朗,也就是心态特别好。”

    心态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情志不畅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长期的情绪不佳虽不会马上致病,但其脏腑气机会渐渐失调,升降乖戾,出入失常,久则气血循环不畅,脾肾俱损,不能推陈致新,自不能延年益寿。若严重者,则大病一场,折寿而不彰。所以练就乐观开朗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养生之道。心情舒畅,则气机畅通,即使有外邪内毒,也不易损伤人体,都能顺利排出体外,恢复机体功能的正常运作,诚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凡事皆有度

    石老认为,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黄帝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何把握这平衡,关键在于“有度”,即每一件事都有一个限度,过了这个限度,阴阳即会出现失衡,久之疾病便会上身。

    比如饮食,石老的三餐不是十分讲究营养物质的搭配比例,他也有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但他每样东西都不会过度,喜欢吃的不会暴饮暴食,不喜欢的不会点滴不碰,因为《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之说,说明五谷、五果、五菜、五蔬、五畜等分养对应之脏腑,不可长期偏废。石老还对时令果蔬非常喜好,对于反季作物则很少摄入,尤其如今吵得沸沸扬扬的转基因食品,更是极力反对。石老说: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必然对人不利,有些虽然不见得立刻招致灾祸,但日久必然产生不良之影响。若要养生长寿,一定要遵循“道”,什么是“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

    再如起居,石老的作息也十分有规律。石老一般在晚上9点便已就寝,因为他认为老年人的新陈代谢较慢,清理排毒功能较差,晚上是内脏休息,兼清理排毒的时间,所以保持充足的休息对身体自身的清理排毒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很晚还在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则气血不能回归脏腑,清理工作必然效率低下,同时又会增加内脏的负担。时下的年轻人仗着年少力壮,经常通宵达旦,加班加点,久之便脏气自败,百病丛生,甚至年纪轻轻便过劳猝死。当然“久卧伤气”,睡得太多也不是好事,所以早睡早起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

    此外,石老先生还十分重视子午睡,他认为子时、午时为水火交通的时候,心肾相交则精气缓缓化生,受用无穷,故而这两个时间点哪怕睡一会儿时间,几分钟也是很有好处的,人会觉得比较有精神。而经常熬夜或上夜班的人,他的精气神都是不太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种种养生之道,在石老看来,无非都是一个对“度”的把握。所以,能自制自控之人,才能谈养生,否则一切方法都是徒劳。

    培养兴趣

    兴趣爱好是人的精神支柱与寄托,一个好的兴趣爱好能愉悦身心,调畅气血,对于健康养身是十分有利的。石老的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最喜欢的还属音乐与戏曲,尤其对于古典音乐与黄梅戏、京剧等情有独钟,偶尔还会哼上两句。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说,五音能入五脏,五体分属五脏,好的音乐能够调整五脏气血阴阳平衡,起到定气宁神、疏肝和血等作用,对于日常一些失眠、眩晕等慢性疾病亦能起到调理作用。所以,石老和我基于音乐的这一原理,研究创制了一套音乐颈项平衡操,将音乐与导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为颈椎病的治疗增添了一种新疗法,若能长期练习,足以却病延年。

    勤练导引

    导引也是古代的养生术之一,华佗的“五禽戏”,少林的“易筋经”,还有八段锦等等,皆有舒筋活络,调畅气血之功效,导引亦是武术的起源之一,最著名的当属武当的“太极拳”。石氏伤科最早即是由镖局起家,代代皆习武术,于江南一带小有名声。石老从小就跟祖父习武强身,打下了很深的武术根基,对于导引,石老颇有心得。在患老慢支前,石老几乎天天都要练一段武术套路,三九三伏,亦不间断。故而,石老如今的劲力仍要较同龄人强出许多,这都受益于武术、导引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堵车时您别闲着
    大家都遇到过堵车,不管两三分钟,还是十余分钟,都让人烦恼无穷。其实,巧用堵车这段时间,不但可驱除烦恼、愉悦身心,还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下面这些小动作,堵车时正好给身心放松一下。

    梳头发:梳头发是一种保健运动,不需很长时间,但应长期坚持。堵车的时候梳梳头发可以帮助你按摩头皮,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令人神清气爽。

    深呼吸:深呼吸可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氧,使人精力充沛。对胃肠道也是极好的调节,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利于消化,加快粪便的排出。

    咽津:咽津是个气功术语,俗语就是咽口水。长期有意做这个动作,有润脏养身之效,这都归功于唾液中所富含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有清洁、杀菌、助消化等功效。

    叩齿:叩齿可以和咽津一起进行,叩齿时要叩出声响,最好连续做36次,并在叩齿时,搅动舌头,舌头搅动生出许多口水,把它咽下去。

    揉太阳穴:按揉太阳穴可以清脑明目,疏风解表,止头痛,所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做做,而堵车的时候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正好可以利用上。(丁国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练太极抗寒健体
    我练太极拳两年多了,一年四季雷打不动坚持早起锻炼,尤其是冬季,6点半钟,天还黑着,繁星点点,月亮挂在空中,有时候遇到下雪,漫天雪花,天地之间只有我自己踏雪健身,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练拳健身,贵在坚持。尤其是寒风凛冽的冬季,武术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素质与意志的挑战。开始通过10分钟“热身运动”让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让心情平静下来,并伴随着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展开一小时的练习。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将精神集中于意识觉察自己身心的变化。练太极拳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修习太极拳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也正是许多习练者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而且太极拳倡导身心和谐,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哲学,也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一小时下来,身体微微出汗很舒服。

    冬练太极拳,对于一名运动者如同一场“充电”,这个时期如果坚持运动,适当掌握运动强度,经过一个冬天坚持不懈的锻炼,到了春夏季,人的体质机能将得到大幅增强。所以,在寒冷的季节里,健身者更是要鼓励自己动起来,将健身坚持下来,这也是对个人意志与毅力的挑战。长年修习太极拳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患者都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普通健身者若能长年坚持练习,身体的免疫能力将大大增强。冬练太极拳值得注意的是,保暖比较重要,室外练习怕冷的练习者可戴一双手套。每天练习结束后,要保证有10分钟左右的放松整理运动,冬季要记得先穿外套再放松。

    冬天是主贮藏的季节。如果冬季贮藏不好,就会影响下一年的收获。冬季,人们都不主张剧烈运动,因为这会影响到来年的身体情况。但是,如果就此完全放弃运动,同样是不妥的。这是因为,前一个是影响了生命的回环,而后一个则影响了生命下一轮的生发。在冬季,适量的运动,会给我们的身体贮藏能量,孕育生机,使来年的我们更健康,这也是太极拳运动的好处。

    太极拳运动崇尚自然,符合自然,更遵循自然。练太极拳,有一句话叫:冬练三九,气顺入骨。说的就是人们在冬季通过练太极拳,达到收敛阳气,藏精蓄锐的作用。(山东 刘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甜米粥
    每年的冬天,从一只只小罐里,挑拣各种干花,用它们来煲粥,是一道简便有益的养生保健饮食。

    讲起梅花的保健功效,有一首小打油诗可表:“梅花是个宝,保健作用好,茶粥日常喝,身体健康保。”中医认为:梅花性平,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助消化之功效。

    用干梅花熬制一道美味甜粥,当然,有鲜梅花更好,鲜品用量加倍。且更芳馨适口,美容驻颜。

    梅花甜米粥

    主料:粳米100克、梅花6朵、冰糖适量。

    做法:1.将粳米洗净,加水泡10分钟;2.干梅花用温水泡发10分钟后,将花瓣撕下,沥干水分备用;3.将粳米入砂锅,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煮;4.待米汤黏稠时,加入梅花与冰糖,中火慢炖3分钟,即可出锅食用。

    梅花甜米粥,渺渺飘香的米粥中,粉粉的梅花,在粥中若隐若现,渐渐地与晶莹剔透的米粒相溶,淡淡的花香伴着浓浓的米香,浑然天成,美轮美奂,浅浅地尝一口,真是唇齿留香。(榕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易血虚 阿胶来调理
    阿胶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滋补国宝”“补血圣药”。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阿胶补血效果显著,有利于女性建立正常月经周期,还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经期的抗病能力,对多种妇科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阿胶还能有效锁住皮肤中的水分,并增加皮肤弹性,抑制皱纹产生,使面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弹性好。

    在近日山东东阿县举行的阿胶节暨阿胶滋补论坛上,专家表示,如果女性在冬天怕冷畏寒、体质虚弱,且频频出现体乏无力、脸色苍白等症状时,可能源于血虚,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冬天适当服用阿胶膏方,调理身体气血。

    生理原因决定女性血虚

    中医认为女性属阴,以血为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介绍,女性在生育期的35年里和血是息息相关的,如一月一度的月经来潮,就会丢失一部分血液;在怀孕以后,由于血液要养胎儿,在妊娠以后就会生理性的闭经;在生理性闭经以后,还会出现继发性的妊娠贫血;在分娩时,由于胎盘的剥离,会大量出血,而且胎盘的创面会产生恶露,这种恶露在生产期内差不多维持3周左右,那么这一阶段又要丢失一部分血液;在哺乳期,血液可以化生乳汁,所以哺乳期的有些女性也会生理性地闭经,这个时期依然是处于一种阴血亏虚的状态。据此,郭瑞华强调,女性血常不足就容易出血、血虚。

    血虚和贫血不是一回事

    到底血虚和贫血是一回事吗?上海中医药大学朱抗美教授介绍,血虚其实是一种中医范畴的症状,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或者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或化源不足,而致使血液化生障碍;或者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均可导致血虚。

    贫血是西医的概念,指的是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血虚和贫血有一定关联,通常血虚的人不一定贫血,但贫血的人多有血虚症状。

    判断自己是否血虚,可以通过面色和自觉症状两个途径。血虚的女性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发枯焦、皮肤干裂。平日里多有月经失调症状,抑或痛经、不孕,或者头晕目眩、大便燥结、怕冷等。

    血虚从食疗开始

    如果只是偶有类似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指甲淡白等轻微血虚表现,医院又查不出什么确定病因的时候,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起居调养。

    饮食上,平时可多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葚、葡萄、红枣、桂圆等。总而言之,黑色、红色食物通常补血效果好。

    保暖也是血虚调养的关键。爱美的女性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寒风侵入,血受寒则凝滞,气血不畅。体虚怕冷的女性可以尝试寒冬泡脚驱寒,促进血液循环。

    阿胶道地才有好功效

    补血选择道地的阿胶,效果才会更好。阿胶,以东阿阿胶最为道地,品质最佳。其性平和,药食两用,四季皆宜,三千年应用验证安全有效,被历代药王医圣一致推崇。

    阿胶最经典的服用方法就是熬制阿胶糕,在我国南方江浙沪一带,秋冬季节服用阿胶糕滋补已经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为方便人们用阿胶滋补养生,东阿阿胶在全国健康连锁店及OTC终端均有代客熬胶服务,代客熬制的阿胶糕是适合大多数人群滋补养生,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的功效,严格按照比例来熬,火候足,味道好,切块服用非常方便。

    喜欢自己动手的消费者也可以买阿胶自己在家熬制,阿胶糕需要原料:东阿阿胶250克,核桃仁250克,黑芝麻250克,冰糖150克,黄酒250毫升。将阿胶打粉、冰糖粉碎备用,黑芝麻、核桃仁炒香备用;然后将阿胶粉、冰糖粉倒入不锈钢锅内,加入黄酒,用文火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熬至胶液由原来的几条线变成一条线;再加入炒香的黑芝麻、核桃仁,加速搅拌使之均匀,停止加热;最后把熬好的阿胶糕倒在事先已涂上香油的不锈钢盘上,木铲压平、冷却、切块,于冰箱4℃存放。建议每天早晚各一块(约15克),睡眠不好的人在晚上泡脚后服用效果更佳。(张靖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年人保健“加减乘除”法
□ 陈日益 浙江省平阳县凤巢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
    加:合理增加营养、扩大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

    减:祛除心理压抑、戒掉不良嗜好、避免玩乐过度

    乘:热心社会活动、广交诚挚朋友、学会生活“优选”

    除:化干戈为玉帛、化争斗为友情、化矛盾为和谐

    据观察,不少老年性疾病,往往是在中年时期忽视了自身爱护而埋下祸根或已出现某些老年病早期症状但未能及时处理而造成的。所以,中年时期重视预防、保健,为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老年就可避免或减少某些疾病的出现,有助于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为此,中年人要遵循以下日常保健守则——“加、减、乘、除”法。

    加——合理增加营养、扩大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

    随着年龄增长,加上生活和工作的重担,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到了中年其体力、精力都不如往昔,若不注意劳逸结合与及时补充营养,身体就会一天天垮下去。因此,要科学地安排日常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增加休息,以利体能、精力适时得到修整。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平衡,荤素、粗细粮及酸碱合理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在工作之余,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如下棋、养花、赏鱼、集邮、剪报、跳舞等,以丰富业余生活,有利陶冶情操。再者,每天至少要抽出半个小时来进行适当地体育锻炼,项目以选慢跑、散步、登山、跳舞、游泳、健身操、太极拳、练剑等有氧运动为宜,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与免疫能力。

    减——祛除心理压抑、戒掉不良嗜好、避免玩乐过度

    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化愁绪为乐观,化抑郁为开朗,化烦恼为快乐。学会掌握控制、宣泄和排除恶劣情绪的方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要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从容豁达、敢于面对。要摒弃一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与饮食、作息不规律,休息不充分,以及喜高糖、高脂饮食习惯等,以免使身体“雪上加霜”。同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尤其是打牌、搓麻将、玩电脑、看电视等应有所节制,更不能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限制地玩乐,以防止精神、体能过分透支,人为地造成身体伤害。

    乘——热情社会活动、广交诚挚朋友、学会生活“优选”

    一些中年人囿于某种工作或其他原因,天长日久,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烦闷、苦恼、自私等不良情绪便会找上门来。为此,日常中应主动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做到互相关心、帮助、爱护,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还要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生活,而且还能增长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滋味、更有意义。再者,生活“优选”是指:只要条件许可,平时尽可能地做到骑车或步行上班,在音乐声中做家务,在娱乐活动中广交挚友等。

    除——化干戈为玉帛、化争斗为友情、化矛盾为和谐

    在社会交往中,不如意的事常有,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等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切不可怒火中烧或大动干戈。要知道,愤怒与疾病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于原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病变的人来说,暴怒无疑是火上浇油,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学会宽容大度,做到胸阔如海,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一切矛盾在无形中“冰消雪融”。尤其是每当身处逆境或者烦恼袭来时,既要勇敢面对,又要善于自我解脱——抛弃一切悲观与忧伤,巧妙地应付各种复杂的人和事,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上述中年人的日常保健守则——“加减乘除”法,是乐观的态度、科学的认知、积极的努力,只要执着地坚持,它无疑会让中年人大受裨益——活得更充实、更幸福与更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途坐车打盹小心颈椎“伤不起”
□ 李丽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春节临近,假期出游、回乡过年,不少人会选择坐汽车。你通常会在长途车上做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睡觉。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筋伤推拿科主任刘肖瑜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醒,坐车睡觉时颈椎容易受伤。

    刘肖瑜解释,坐着打盹时,人的脖子向下耷拉,脖子周围的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脖子前方的肌肉软组织被动弯曲压迫。同时,脖子后面的肌肉韧带处于紧张的牵拉状态,时间长了就会造成颈部不适。而且,睡眠中肌肉没有收缩保护,稍微受到外力,颈椎就会受到损伤,尤其当车辆加速、刹车减速或转弯时,更易引起。

    刘肖瑜特别强调,不论前后座,乘车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在急刹车或车强烈晃动时,系好安全带,身体摇晃的幅度不会那么大,自然就能保护颈椎。乘车时,大巴车座位旁边的扶手要记得放下来,坐私家车时,也要注意抓紧车门上的扶手。即使睡觉,也要抓牢。在车上睡觉时,最好用U型枕垫一下脖子,自然地靠在上面睡,保持颈椎的自然弯曲,对保护颈椎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本身就有颈椎病的人,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人,要在车上睡觉,一定要戴好颈围,这样能够保持颈椎的正常位置,遇到突发状况,也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喜欢在公车上睡觉的人群,也要警惕颈椎受伤。几乎每天上下班高峰,总是能看见许多人在公交车上睡觉,有的靠在椅背上,有的靠在车窗上,有时睡得东倒西歪。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状况复杂,经常有急刹车,这时就会感觉脖子被撞了一下,接着又被扯了一下,“经常这样的话,颈椎关节就会有磨损,甚或导致挥鞭样损伤,如果经常觉得脖子很痛,转侧困难,要及时就医。”刘肖瑜提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花美容 悠着点儿
□ 王金山 安徽省中医院
    伍曼菊女士怀孕了,可为了工作及交际的需要,像伍女士这样的女子必须时时保持容颜美。然而,近年来的一些“新潮”美容法,如肉毒素注射、口服避孕药、除皱隆胸等等,由于副作用太大,伍女士实在不敢尝试。近来,她听一些小姐妹说,现在时兴吃“三花”美容,即服用玫瑰花、菊花、红花等,说这样的服花法可起到很好的美容作用。伍女士想服用,可又拿不定主意。

    确实,如今的美容新法层出不穷,可大都昙花一现。然而,吃花美容却不无道理。我们知道,花粉是花中雄蕊的生殖细胞,蕴藏着许多有益于人体的物质。花粉蛋白质含量高达25%,并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极易被人体吸收;花粉中含有美容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多种维生素以及预防贫血不可缺少的铁和保持青春的重要物质核酸以及解除便秘的纤维素等,对改善人体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及防止皮肤干裂、早衰和润肤美容等均有明显的效果。花粉中还含有40%~50%的糖脂肪、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比牛排、鸡蛋和乳酸等的营养价值高8倍,能延缓人体组织的衰老,增加身体活力。可见,吃花美容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花一般分为四类,分别为有益无害的如菊花等;有毒的如芍药花、臭球花等;应对症入药的如月季花、荷花、槐花等;还有一种既无害又无益的观赏花。就拿“三花”之一红花来说,如用量不当,则易引起女性经血不止或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原有潜在病灶,服用这些花,过敏、起湿疹、腹痛等还算是小事,有的很可能会因脑血管病变突发而送命。而像伍女士这样的孕妇,因有孕在身,更是要小心谨慎,因为红花属于活血化瘀类,孕妇一般不宜服用,以防流产或早产。因此,这种新潮美容法应悠着点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拿“抽筋”不当病
□ 杨宝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或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老王打从45岁开始就患上了高血压,60岁退休以后高血脂和糖尿病也找上门来。老王从不规律体检,饮食烟酒也不控制,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遛遛弯儿。但从去年年初起,老王觉得每天遛弯儿的时候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了,走上一站地右小腿肚子就开始抽筋和疼痛,但是停下休息三五分钟就好了,但是再走上一站地又开始抽疼而且必须停下来。天一冷,这个症状加重了……”

    老王今年都加上毛裤了,还老是觉得腿脚不暖和冒凉风,夜里腿也老疼,以为是缺钙了,但吃了钙片也没见好,就决定赶紧上医院看看。经过导医咨询,老王来到了周围血管科就诊。经过询问病史以及系统检查,大夫诊断他患上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夫向老王解释,他走一段路就腿抽筋的症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临床表现。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的大中动脉,但腹主动脉以远的下肢动脉病变更为常见。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吸烟、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年龄自然增长的影响,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者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由于血管病变的发展使下肢组织缺血逐步加重,症状由患足发凉、麻木,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静息痛,进而轻微的创伤即可导致肢体发生溃疡或者坏死。

    全身动脉是一个整体,如果既往已经诊断了冠心病、脑梗死的患者,那么罹患本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在诊断动脉硬化闭塞症时,专科医师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判断。用于血管专科的辅助检查均能够客观准确地定位血管病变的部位和轻重程度,在病变的早期就能够明确提示。而且大多数检查手段均是无创伤检查,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如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下肢多普勒节段性测压和踝肱指数测定、螺旋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也是更加丰富有效。治疗手段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动脉旁路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即我们常说的动脉搭桥手术和血管介入手术。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用药延缓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促进下肢血运侧支循环的建立。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大部分内容都贯穿了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医治疗是非手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内服配合外洗,能够有效缓解肢体不适,特别是一些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中医治疗具有非常独到的优势。此外,戒烟、行走锻炼、注意足部的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些疾病晚期的患者因为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期而最终只能接受截肢治疗,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都带来较大的伤害和打击,非常令人遗憾和惋惜。所以如果肢体出现任何的不适,其实就是在提醒报警,患者应该及早到血管外科专科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专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以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改善肢体功能、保全肢体、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黄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张继
    大黄唐药掌,苏蛋瓣蹄良。

    星点锦纹特,晶体簇大蔷。

    青甘川道地,泻解利功强。

    重药神农品,唐前远外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医镜》忆尚志钧
□ 陶国水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作者与尚志钧教授(右)

    尚志钧(1918年-2008年),皖南医学院教授,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本草文献的研究。60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再读中医史学家尚志钧所赠《罗氏会约医镜》,整理尚老写给我的30余封信,睹物思人,勾忆起我和先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撰此文缅怀先师。

    我和尚老是通过信函交往进而逐渐加深认识的。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用骈体文写的,也是费了一番功夫,尚老在看完我给他写的信件后,在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给我回了满满几页纸,并且在首页眉批上写到“你的旧学根基很深,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文笔了”看到尚老工整的小楷字,我感动万分。作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界的泰山北斗,尚老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自那以后我们便每月一封信,寒来暑往,不经意间,我的书柜里已经堆了厚厚一大叠尚老的回信。

    青灯黄卷辑本草  上溯下追猎古籍

    尚老60年来坐拥书城,索隐钩沉,捞经药海。其主要研究大致分为:亡佚本草的辑复;存世本草的校点;专题本草以及药物研究的注释、集纂、编写几个方面。尚老以一己之力不舍昼夜地辑佚、校注,尽最大力量保障了汉唐而下及至宋明几乎所有主流本草的文献传承。自南宋·王炎辑《本草正经》,开辑复亡佚本草之先河。而后,代有学者用功于此。而坚持时间最长,且穷毕生精力于斯者,乃尚老也。尚老60年来,共辑复亡佚《唐·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本草文献18部。特别是对《唐·新修本草》的辑复成功,使得13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复见原貌,被誉为“本草研究的一大贡献”。

    校点的本草文献有(不包括辑释本),《神农本草经》《本草和名》等。此外尚老编有《濒湖炮炙法》《脏腑病因条辨》《历代本草要籍考》《清以前矿物药集纂》等。尚老自1957年开始,共发表相关研究性论文268篇。其中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本草研究有关。这一篇篇论文都凝聚着尚老在本草文献研究上下的功夫。尚老60年来破解了许多学术难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皓首穷经述神农  一代宗师开“尚派”

    尚老在本草文献整理上有继承,也有创新发挥,最终自成一家,被学术界称为“尚派”,亦称为“本草文献研究三重证据法”。尚老说:“我做学问就是在运用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方法,同时借鉴了清代知识分子做学问的方法”。“尚派”在古本草文献整理上有辨伪、校勘、翻印等。对亡佚书加以辑佚、残缺的书加以补缀;对文字难认的加以音韵训诂,对文义难懂的加以注释等等。在本草研究上,“尚派”注重实效,避免为考据而考据,力戒烦琐,主张“经世致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孟庆云在尚志钧《本草人生》序言中说,本草考据学方法的创新和辑佚高质量的方药典籍是尚老的两大成就。传统的考据学者的渊博和小学功力,似乎不可比肩。但近人有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殷墟甲骨卜辞发现后,王国维提出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迨至饶宗颐等诸贤,又进一步发挥,引入比较古文字学、人类学,将“二重证”演化为“三重证”。尚老具体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参考了现代植物学分类以及药物学的有关新知识,使得特色明显。姑称其“本草三重证据法”。这在本草文献研究界独树一帜。在60年的本草研究中,尚老做了大量的卡片,建立了本草书籍、本草人物、单味药物3个系统的卡片档案,双线构建本草方书联络网图。

    风雨晨昏人不晓  个中甘苦寸心知

    尚老的本草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这里仅以《唐·新修本草》与《名医别录》的出版为例,以窥斑见豹。尚老从1947年便开始了《新修本草》的辑校工作,起初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底本。随着工作的深入,他越来越感觉到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资料并非第一手资料,而是由《证类本草》转录的,而且版本不佳,其中错误也很多。于是,他断然推翻前稿,又从头做起。历经11年的挥蚊呵冻,终于在1958年完成了初稿。在1958年至1960年间借赴北京进修之便,他又苦读北京图书馆及赵燏黄的善本本草藏书,并不断得到陈邦贤、范行准等的帮助与指导。最后,他接受范行准的建议,以卷子本作为辑佚的底本,重新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1962年由芜湖医专油印出版,范行准尚老为之作序。此后,尚老又对书稿修订删改,寒暑移易,迭经近二十载,数易其稿。直到1981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历时34年。

    “文革”中尚老《名医别录》手稿本丢失。尚老在伤心之余决定凭记忆和底稿重新来做这一工作,用了4年时间,于1970年又整理、回忆出《名医别录》简化稿。到1984年前后,尚老将书稿送耿鉴庭,恰巧丢失的《名医别录》清稿,已换上别人的名字在耿老手中,最终在耿老等努力下此稿被正名为尚老。并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先后历时22年。在历经曲折的磨难中,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劲,尚老的本草研究之路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烛光摇红照后人  江城赠书多勉励

    2008年1月12日,我陪同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倪项根编辑来芜拜望尚老,因皖南医学院拟建立“尚志钧中医本草文献研究特色藏馆”,尚老已将毕生收集之本草文献资料以及已出版著作、未正式出版的手稿、清稿和藏书分门别类打包捆扎,特意为我留了两本书,一本是1965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罗国纲所著《罗氏会约医镜》,一本是清代林佩琴所著《类证治裁》。那天尚老很高兴,一个90岁的老人和我们谈了几个小时,思路清晰,临近话别,尚老拉着我的手说:“我给你准备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对我以前的临床工作很受用,我觉得很有价值,特别是《罗氏会约医镜》,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医书。它是罗国纲晚年辑成的,这一时期罗氏的学术思想已成熟,按罗氏在序言中所说的是‘会群籍之精蕴,集毕生之经验,融会贯通,会约而成’,你是搞临床的,把他送给你,一则作为我们多年来忘年交的见证,留个念想,我年纪大了,许多事情都无法开展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之后的临床工作中,我对《罗氏会约医镜》一书多次反复阅读,获益良多。

    回家后翻阅2004年尚老给我的来信,其中感言:“我十分羡慕你们年轻,来日方长,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发展的规律,我深信,你们这一代比我们要强。”在书信的结尾这样写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我今岁虚度86,头脑不及往日灵光。一切工作也无法干了,人到老可怜无用。希望你们年富力强时,大干一番。”而今再看这些肺腑之言,不免有些伤感。

    尚老一般很少与人谈及学术以外的事,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比生命还宝贵,可能是我和尚老年龄差距甚大,故而对我多了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在一次来信中尚老和我谈了几点做学问需要注意的问题,尚老说:“总结我这一生,大抵做学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尤为重要,这就好比造高楼,基础牢才能耐受负荷,稳固不倒;在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后,尚需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做到本专业知识扎实牢靠,信手拈来;相关学科知识不含糊,触类旁通,这是基本功;其次,难其所难,易其所易。这里仅仅从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上谈,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应对困难,不要见到难题就害怕或委曲求全,或改弦易辙,不能坚持到底;某些学术的难题存在环环相扣关系,解决某一问题或突破口后,便会柳暗花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在于研究者本人的选择取向和意志力。最后,锲而不舍,矢志不移。对某一门课,要打好基础,认真钻研,坚持下去,要克服一切外来和内在阻力,不能遇难而退,更换课题。”

    《后汉书·马援传》:“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尚老对自己做学问的要求十分严格,学术不成熟,不愿及时发表,要反复修改,翻看《<本草拾遗>辑释》序,可看到1973年10月23日初稿,2001年10月23日编定的落款,历时近30余年。

    与尚老交往的短短6年里,我所学到的除专业知识以外,更是一种尚老治学方式和对学术的执着;一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动力的源泉。感谢尚老,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的忘年老友!斯人虽已去,教诲永存心。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借用宋人梅尧臣“冬至感怀”聊表对尚老哀思之情,“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医镜》忆尚志钧
□ 陶国水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作者与尚志钧教授(右)

    尚志钧(1918年-2008年),皖南医学院教授,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本草文献的研究。60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再读中医史学家尚志钧所赠《罗氏会约医镜》,整理尚老写给我的30余封信,睹物思人,勾忆起我和先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撰此文缅怀先师。

    我和尚老是通过信函交往进而逐渐加深认识的。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用骈体文写的,也是费了一番功夫,尚老在看完我给他写的信件后,在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给我回了满满几页纸,并且在首页眉批上写到“你的旧学根基很深,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文笔了”看到尚老工整的小楷字,我感动万分。作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界的泰山北斗,尚老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自那以后我们便每月一封信,寒来暑往,不经意间,我的书柜里已经堆了厚厚一大叠尚老的回信。

    青灯黄卷辑本草  上溯下追猎古籍

    尚老60年来坐拥书城,索隐钩沉,捞经药海。其主要研究大致分为:亡佚本草的辑复;存世本草的校点;专题本草以及药物研究的注释、集纂、编写几个方面。尚老以一己之力不舍昼夜地辑佚、校注,尽最大力量保障了汉唐而下及至宋明几乎所有主流本草的文献传承。自南宋·王炎辑《本草正经》,开辑复亡佚本草之先河。而后,代有学者用功于此。而坚持时间最长,且穷毕生精力于斯者,乃尚老也。尚老60年来,共辑复亡佚《唐·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本草文献18部。特别是对《唐·新修本草》的辑复成功,使得13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复见原貌,被誉为“本草研究的一大贡献”。

    校点的本草文献有(不包括辑释本),《神农本草经》《本草和名》等。此外尚老编有《濒湖炮炙法》《脏腑病因条辨》《历代本草要籍考》《清以前矿物药集纂》等。尚老自1957年开始,共发表相关研究性论文268篇。其中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本草研究有关。这一篇篇论文都凝聚着尚老在本草文献研究上下的功夫。尚老60年来破解了许多学术难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皓首穷经述神农  一代宗师开“尚派”

    尚老在本草文献整理上有继承,也有创新发挥,最终自成一家,被学术界称为“尚派”,亦称为“本草文献研究三重证据法”。尚老说:“我做学问就是在运用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方法,同时借鉴了清代知识分子做学问的方法”。“尚派”在古本草文献整理上有辨伪、校勘、翻印等。对亡佚书加以辑佚、残缺的书加以补缀;对文字难认的加以音韵训诂,对文义难懂的加以注释等等。在本草研究上,“尚派”注重实效,避免为考据而考据,力戒烦琐,主张“经世致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孟庆云在尚志钧《本草人生》序言中说,本草考据学方法的创新和辑佚高质量的方药典籍是尚老的两大成就。传统的考据学者的渊博和小学功力,似乎不可比肩。但近人有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殷墟甲骨卜辞发现后,王国维提出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迨至饶宗颐等诸贤,又进一步发挥,引入比较古文字学、人类学,将“二重证”演化为“三重证”。尚老具体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参考了现代植物学分类以及药物学的有关新知识,使得特色明显。姑称其“本草三重证据法”。这在本草文献研究界独树一帜。在60年的本草研究中,尚老做了大量的卡片,建立了本草书籍、本草人物、单味药物3个系统的卡片档案,双线构建本草方书联络网图。

    风雨晨昏人不晓  个中甘苦寸心知

    尚老的本草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这里仅以《唐·新修本草》与《名医别录》的出版为例,以窥斑见豹。尚老从1947年便开始了《新修本草》的辑校工作,起初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底本。随着工作的深入,他越来越感觉到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资料并非第一手资料,而是由《证类本草》转录的,而且版本不佳,其中错误也很多。于是,他断然推翻前稿,又从头做起。历经11年的挥蚊呵冻,终于在1958年完成了初稿。在1958年至1960年间借赴北京进修之便,他又苦读北京图书馆及赵燏黄的善本本草藏书,并不断得到陈邦贤、范行准等的帮助与指导。最后,他接受范行准的建议,以卷子本作为辑佚的底本,重新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1962年由芜湖医专油印出版,范行准尚老为之作序。此后,尚老又对书稿修订删改,寒暑移易,迭经近二十载,数易其稿。直到1981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历时34年。

    “文革”中尚老《名医别录》手稿本丢失。尚老在伤心之余决定凭记忆和底稿重新来做这一工作,用了4年时间,于1970年又整理、回忆出《名医别录》简化稿。到1984年前后,尚老将书稿送耿鉴庭,恰巧丢失的《名医别录》清稿,已换上别人的名字在耿老手中,最终在耿老等努力下此稿被正名为尚老。并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先后历时22年。在历经曲折的磨难中,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劲,尚老的本草研究之路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烛光摇红照后人  江城赠书多勉励

    2008年1月12日,我陪同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倪项根编辑来芜拜望尚老,因皖南医学院拟建立“尚志钧中医本草文献研究特色藏馆”,尚老已将毕生收集之本草文献资料以及已出版著作、未正式出版的手稿、清稿和藏书分门别类打包捆扎,特意为我留了两本书,一本是1965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罗国纲所著《罗氏会约医镜》,一本是清代林佩琴所著《类证治裁》。那天尚老很高兴,一个90岁的老人和我们谈了几个小时,思路清晰,临近话别,尚老拉着我的手说:“我给你准备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对我以前的临床工作很受用,我觉得很有价值,特别是《罗氏会约医镜》,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医书。它是罗国纲晚年辑成的,这一时期罗氏的学术思想已成熟,按罗氏在序言中所说的是‘会群籍之精蕴,集毕生之经验,融会贯通,会约而成’,你是搞临床的,把他送给你,一则作为我们多年来忘年交的见证,留个念想,我年纪大了,许多事情都无法开展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之后的临床工作中,我对《罗氏会约医镜》一书多次反复阅读,获益良多。

    回家后翻阅2004年尚老给我的来信,其中感言:“我十分羡慕你们年轻,来日方长,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发展的规律,我深信,你们这一代比我们要强。”在书信的结尾这样写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我今岁虚度86,头脑不及往日灵光。一切工作也无法干了,人到老可怜无用。希望你们年富力强时,大干一番。”而今再看这些肺腑之言,不免有些伤感。

    尚老一般很少与人谈及学术以外的事,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比生命还宝贵,可能是我和尚老年龄差距甚大,故而对我多了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在一次来信中尚老和我谈了几点做学问需要注意的问题,尚老说:“总结我这一生,大抵做学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尤为重要,这就好比造高楼,基础牢才能耐受负荷,稳固不倒;在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后,尚需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做到本专业知识扎实牢靠,信手拈来;相关学科知识不含糊,触类旁通,这是基本功;其次,难其所难,易其所易。这里仅仅从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上谈,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应对困难,不要见到难题就害怕或委曲求全,或改弦易辙,不能坚持到底;某些学术的难题存在环环相扣关系,解决某一问题或突破口后,便会柳暗花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在于研究者本人的选择取向和意志力。最后,锲而不舍,矢志不移。对某一门课,要打好基础,认真钻研,坚持下去,要克服一切外来和内在阻力,不能遇难而退,更换课题。”

    《后汉书·马援传》:“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尚老对自己做学问的要求十分严格,学术不成熟,不愿及时发表,要反复修改,翻看《<本草拾遗>辑释》序,可看到1973年10月23日初稿,2001年10月23日编定的落款,历时近30余年。

    与尚老交往的短短6年里,我所学到的除专业知识以外,更是一种尚老治学方式和对学术的执着;一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动力的源泉。感谢尚老,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的忘年老友!斯人虽已去,教诲永存心。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借用宋人梅尧臣“冬至感怀”聊表对尚老哀思之情,“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29 1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