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20|回复: 5
收起左侧

[临床医学知识] 禽流感研究:我国学者显身手(上)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2-18 14: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田勘

  H7N9禽流感可能人际传播

  H7N9禽流感人传人能力有限H7N9禽流感感染人的原因

  2013年禽流感在我国受到较多关注,诸多研究显示,我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特别是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收获颇丰,发表了多篇论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阐释。

  H7N9禽流感可能人际传播

  2013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研究员科研团队发现,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来源,为我国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2013年5月,她们又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具备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潜力,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

  2013年7月,陈化兰等人又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7月19日,该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尽管此项研究并没有直接证明人体H7N9禽流感病毒和禽体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但研究表明,人体的H7N9禽流感病毒可经飞沫在雪貂中高效传播。由于雪貂与人类有某种相似性,故陈化兰等人提出,如果H7N9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很可能在人与人之间经空气传播,不能掉以轻心。

  H7N9禽流感人传人能力有限

  如果说陈化兰等人的H7N9禽流感可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结论只是基础研究的结果,那么临床治疗和观察的一些结果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2013年4月上海发生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等3例家庭聚集性H7N9禽流感病例,后来江苏又发生了类似的病例。2013年8月7日,《英国医学会杂志》(《BMJ》)在线发表了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份可能因H7N9禽流感病毒人与人传播导致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研究报告。2013年5月,无锡一对父女先后死于H7N9禽流感。最初发病的是60岁的父亲,于3月11日入院治疗,5月4日死于器官衰竭。他的女儿以前并没有直接接触活禽,后来一直照顾生病的父亲,但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在大约与父亲最后接触的一星期之后发病,后来也死于器官衰竭。

  研究人员认为,女儿可能是在护理父亲时帮助其清理口腔中的痰液,从而直接接触父亲的呼吸道分泌物而感染发病。但是,其他也接触过这位患者的亲属以及与患者住在同一病房的其他患者都没有感染。这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不是通过空气(飞沫或气溶胶)传播,而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染的。另外,60岁父亲传染女儿也可能与血缘有关系。因为其女婿也密切接触并护理过患者,但是并未被传染。而且,根据观察,与这对患病父女有密切接触的共有43人,他们全都没有染病,说明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有限。

  此外,H7N9禽流感病毒的人传人必须有基因变异,使其对人具有亲和力或更具攻击性。但是,从基因检测发现,目前没有发现该病毒的基因变异。

  H7N9禽流感感染人的原因

  对于H7N9禽流感为何会感染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研究小组在2013年7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提供了解释。他们发现,H7N9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能识别α2、3糖苷键连接的唾液酸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α2、6糖苷键连接的唾液酸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因此较H5N1禽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

  此外,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的气管和肺组织有效复制,但在肺部组织的复制效率远高于气管组织。这种复制效率的差异可能是目前该病毒不能造成有效人际传播的原因。换句话说,舒跃龙等人的研究提示,即便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并且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但是,由于目前该病毒在人的气管组织中的复制能力较低,所以还不会引起大规模的人传人。

  舒跃龙等人的研究也解答了为何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致命性,这是缘于其掀起的“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当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自动进行抵抗。不过,H7N9禽流感病毒往往会触发机体过度、激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很多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升高,从而对人体组织造成更大的病理损伤,反而导致病情加重,出现死亡。

  此外,香港大学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另一项研究既为H7N9禽流感的人传人提供了新线索,也提出了H7N9禽流感传播的另一种可能的途径。研究人员发现,在浙江省6名H7N9禽流感死亡患者当中,有4人的粪便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据此认为H7N9禽流感可能通过人类粪便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4: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含外来基因
尚无流行或人际传播证据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在线登载我国医学专家的论文,对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造成的首例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新型病毒混有其他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其是否会流行蔓延或人际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2013年11月30日,江西省南昌市一名73岁女性因发烧入院治疗,之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于12月6日死亡。这名女子在发病前4天曾去过活禽市场。研究人员在该病例的化验样本中检测出甲型流感病毒,并进一步确定为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测序、气管吸入样本检测等手段对这种病毒进行了仔细研究。结果发现,它与2007年、2012年在水样、活禽身上发现的H10N8禽流感病毒并不完全相同。这种新型病毒从H9N2禽流感病毒中获取了6种基因并重组,可对人类肺部深层组织造成感染,进而在人体内迅速复制。

  已公布的资料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禽鸟身上。过去10多年里,世界各地只有少数散发性的人感染该病毒的病例,多数是轻微呼吸道感染。

  论文作者认为,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最早来源于野生鸟类,通过感染家禽最终传染给人。今年1月,南昌市一名55岁女性又被确诊感染新型H10N8禽流感病毒,患者曾去过集贸市场。

  专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可在人际间传播,但该病毒导致禽流感流行的可能性不可低估,有必要加强监控防范。

  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的世卫组织流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约翰·麦考利说,目前掌握的信息还不足以判断H10N8禽流感病毒有引发大流行的能力,不能排除还会有人感染这种病毒的可能性。此外,这种病毒在禽类中不会引发明显感染症状,因此更需加强监控。(据新华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2-18 14: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2-18 14: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14: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汤剂大有可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2-18 14: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15: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了解一下。看看,了解一下。看看,了解一下。H7N9老刺激国人的神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