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36|回复: 2
收起左侧

[行业动态] 制药产业整合 聚核拉升产业集中度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2-12-3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制药产业整合 聚核拉升产业集中度


对于中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必然呈现下降态势,很多人已经对此有过预言,即所谓“下台阶论”。“增长成本过高,中国需要重塑引领全球增长的体制性优势,必然离不开整合。”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表示。如何让整合有效阻抗“下台阶论”,成就集中度的聚核效应是必然绕不开的探讨。

    拥有“朝阳产业”美誉的医药产业,属于高增长、高利润、高发展预期的产业,对于优质雄厚产业资本向来极具吸引力。伴随着医药行业并购大潮不断上演,整合效应的不断显现,政策性组合拳也加力推动医药行业大整合的历史性机遇,大多数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做大做强”将成为医药行业重组并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持久性主题,我国已经把医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但医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小,而“做大做强”亦会加速提升产业集中度。

    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医药业虽然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但与欧美药品市场相比,甚至是与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医药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数据,医药工业百强集中度在42%。

    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1996年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就已经达到了44%;1992年,德国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29%;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前8位企业的集中度为35%;2000年,美国医药产业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据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据61%。

    另据资料,从全球医药市场看,2000年世界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高达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10年前的不到40%,通过收购和兼并,达到了现在的60%,并且还在不断上升。

    南方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代复合增长23.2%,呈现稳健态势。医药工业利润年代复合增长36.7%,进入“十二五”增速却一路下行,今年前5个月利润增速减少近一半,仅为18.4%。

    “并购和新增投资都会对集中度有所影响。”有业界分析人士指出,一般来说,低效经济规模越大,新的医药企业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高,集中度越大;而随着市场规模增大,市场前景看好,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医药产业,更多的企业分割医药市场这块大蛋糕又导致集中度下降。

    事实上,由新医改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张,给医药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竞争空间,像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新兴的医药企业比传统国有大企业更能抓住发展机遇,获得投资业界的青睐,而加快生存发展,并导致集中度下降。

    “特别是医药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的投入越多,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通过走差异化产品策略,既能满足市场的急剧增长和快速变化,又使得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上述人士表示。

    效率生存需机制助力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的竞争机制的一个重要法则是“优胜劣汰”、“自由进出”。但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前,医药行业在不断有企业进入而没有退出市场的情况下,产业分散化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

    据悉,我国的制药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仅800余家,1996年曾达到5000家的最高峰,即使是现在也仍有4000余家。而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美国,制药企业还不到2000家;将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德国,制药企业的数量也只有1000多家;英国则更少,只有300多家。

    尽管有人口红利,有医改拉动,但在任何一个时期,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它只允许少数有效率的企业存在。如何增强效益效率,一直是近年来医药行业探讨的主要课题。

    “尽管在经济增长的引擎转换过程当中,进度调整带来的经济回落是必然要经过的阵痛,但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这是一个产业走向健康、走向成熟的又一代价。”南方所副所长陶剑虹指出,医药创新的重任落在主流企业肩上。当今中国正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变革同样影响着医药行业。在步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制药百强的重心或会从关注数量和速度逐步转向关注质量与效率。

    关于风险投资后续管理的研究表明,医药产业的特点是具有双层结构:极少数大型企业,其创新活动支出占整个医药产业创新活动支出的绝大部分;另外有大量小型企业也具有极为活跃的创新活动,这种布局为把两者的技术力量通过合作网络、虚拟组织等形式有效联合起来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各企业的实体规模并没有扩大,但是同样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

    “有效的需求是经济的核心推动力,而医药的刚性需求会拉动我们这个产业提早复苏。”陶剑虹指出,未来医药板块将呈现“结构化行情”,致力于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的企业和致力于基层扩张的企业(包括进口替代型、基药放量型与医疗服务类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在经济增长的引擎转换过程当中,进度调整带来的经济回落是必然要经过的阵痛,这是一个产业走向健康、走向成熟的又一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1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12-3 1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24 08:1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