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成熟度思想的多领域发展
成熟度思想,最早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出于早年从事外科医生的经历,克劳士比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由低向高分成五个成熟阶段。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阶段性地分为不确定期(Uncertainty)、觉醒期(Awakening)、启蒙期(Enlightenment)、智慧期(Wisdom)、确定期(Certainty)5个成熟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应6个管理领域:管理层的认识和态度、质量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问题解决、质量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质量改进活动,以及公司质量心态总论。在这一评价体系下,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质量越好,表明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越高。
在克劳士比提出成熟度方格后,汉弗莱(Watts Humphrey)将成熟度框架进一步改进以适应软件过程的需要,于1987年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框架及一套成熟度问卷,发表在1987年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CMU/SEI)的技术报告中。199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在总结自1987年以来对成熟度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20世纪90年代,以CMM为基础的数十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先后诞生,其中以项目管理专家Harold Kerzner博士提出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K-PMMM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提出的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最为著名。
1999年,借鉴于能力成熟度模型,西门子公司提出了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此后,学者和组织将成熟度思想运用到其它更多的领域,提出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等其它成熟度模型,展现了广泛的适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