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创 ironhide 承继堂
正如现代很多研究指出的那样,中药本草文献,大致分主流和旁支。主流,即从《神农本草经》起,经《本草经集注》,到几部官方本草,直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旁支,即一些小众,流传范围局限的本草著作,主要是一些中医专科的本草书,食疗本草书和炮制配伍类本草书。 我对主流本草类著作的理解,它们更像是本草的普及类读本。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365种中药,配上简单的功效描述,偶尔有生境的描写,其他一概不详。当然现在的《神农本草经》是从其他本草中辑佚出来的,内容难免有所缺失。但从总体上看,它就像是一本向人简单讲述药材品种功效的宣传册,所以后人才会以此为基础,不断往里面添加内容,以它为蓝本,补充包括产地,植物形态等,以充实其内容,有了《本草经集注》。再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继续补充添加,有了《唐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人也才能以《证类本草》,逆推得到《神农本草经》。这种补充添加,不断充实了中药的品种数,以至于到《本草纲目》,主流本草著作包罗万象,几乎成了一本博物书,不仅医家读,它也成了当时读书人案头必备的重要书籍。所以,我觉得中药本草的主流发展,走的是普及读物的路线,面向大众,兼容并包。而且,我注意到这些主流本草著作的作者,也并非纯粹的医家,而是儒生,文士,官员等,他们兼通医理药性,很多也是兴趣所在,编撰成文,因此我认为他们作书的目标群体,就是普罗大众。 再看旁支类的本草著作,它们的收载类目,也不出《神农本草经》等主流本草的内容,说明这些著作也是以综合性本草为蓝本,然后根据作者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进行专门的内容补充。如果是专业的医家,则以临床使用为主,如徐之才的《药对》,如果是专业炮制的,则以药物的修治为主要内容,如《雷公炮炙论》,也有的以药品的形态鉴别为主要内容,如一些植物图谱类著作。正如这些著作内容各有侧重,他们的作者也具有专长技能。可以想象,这些专业人士通过主流本草这些大众读物中汲取了知识,再结合自身实践,给它扩充进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这些有别于主流,但内容又更加精深的旁支侧系,从而让中药本草的发展,由广度,到深度,更加枝繁叶茂。 也许是《本草纲目》已经将主流本草的发展进行到了极致,所以在它之后的文人医家,除了拾遗,更多的是结合临床实践,编撰各种专门类的本草,尤其到了清代,各种本草书层出不穷,但它们都不再是囊括万物加以类聚,反而是从万物类聚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我认为,这也是中药本草发展的必然,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不够,通过观察法积累经验,只能不断总结概括。随着生产力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维的碰撞,认识不断深入,手段更加多样,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加法,而开始做减法,从广度向深度进化。不断挖掘本草的多样性,并开始结合临床使用,注重实践。能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也是我们中华本草能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曾湮没的原因所在吧。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也是在不断深挖中药背后的秘密。随着时代进步,中医药的宝库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 这是我读《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一书之后的一点理解。去年10月承继堂的线下读书会,本来有意参加,因故未能成行。然书已读完,有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便将此薄见记叙成文,供各位老师评判,也算是补了那次读书会的遗憾。
(完)
![](static/image/hrline/3.gif)
本文由郑州金宏达医学仪器设备贸易有限公司赞助,蒲公英论坛同步发表宣传,特别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