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圣剑之心 于 2022-6-12 13:13 编辑
有的有机合成工作TLC板很常用,有的有机合成工作TLC不常用。 原料药的工艺优化,为了更能直观的看出数据,记载数据,整理资料,往往习惯了HPLC,忽略了TLC。工艺优化初期往往还有TLC过程,后期就基本HPLC了。
对于中控,有时候HPLC不能体现出实际结果,即使采用衍生方法也很难把控,此时TLC的优势就出来了。
典型的例子是色谱吸收问题和成盐问题
吸收问题
成盐问题
对于可以成盐的胺,成盐过程,HPLC很难给出成盐是否完全的信息。需要其他监控手段。而且这个监控手段一般很难找,相比而言TLC最简单。 一般中间体成盐是否完全,不会特别关注,毕竟有后续反应,涉及质量问题的风险低,最大程度是影响收率。 API成盐是否完全,不仅影响收率,还会影响质量,例如酸碱度,含量等
下面聊两个TLC板监控原料药成盐的案例
案例一
API游离碱是一个二级胺,需要制备成盐酸盐,工艺是氯化氢气体(水溶液不行,降解)。 尝试了乙酰氯/甲醇条件(原位制备氯化氢)、氯化氢甲醇、氯化氢乙酸乙酯和氯化氢MTBE条件。具体操作,把氯化氢溶液加到底物游离碱的溶液中。TLC点板均有原料反应不完(大约耗时一周)。 尝试往底物溶液中通氯化氢气体,TLC板可以监控到游离碱消失,成盐完全。以此为思路进行了参数优化,通氯化氢方式杂质谱不好,经过大约一周时间,杂质很难控制。
回到原点,这个二级胺这么难成盐吗?
通氯化氢气体的中控的确可以观察到游离碱消失,而且不是一个批次。 对质量合格的API进行TLC研究,发现API的盐酸盐和游离碱在普通的TLC板上是一个点,也就是成盐可能很容易。 重新研究氯化氢溶液的用量,实验发现摩尔当量的氯化氢就可以保证收率,而且杂质可控。
不要轻信游离碱的盐酸盐和游离碱在TLC下就是两个点。 |
案例二
一个钠盐原料药,成盐采用氢氧化钠,TLC点板可以看到原料消失,以TLC板为中控信息的成盐工艺,得到的API,pH值偏高。 调整后处理或者增加精制,不能有效改变pH值为合格状态,即使合格也在上限附近,风险高。 解决方式以氢氧化钠用量(含量误差忽略)进行成盐优化,以pH值为衡量点,完成成盐工艺。放弃TLC板。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