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说的是含量测定的“避光操作”。黑咕隆咚的怎么操作?
其实在我看来,国家药典应该有非常良好的可操作性,这是你们的责任啊!
其二是两个疑问上都提到了同样的问题 ,通常认为比较差的有效成分含量却合格,外观性状上优良何首乌饮片反而不容易合格!这不是怪事吗?
其实,这在中药界也不是怪事,就那个所谓的有效成分,黄芪是越差含量越高,人参须的含量最髙,决明子是陈货含量最高……。
这些药的标准做了深入的研究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据说是——有不少中药的所谓“有效成分”(药典说是标志性成分),就是临时拼凑一下,找一个什么成分能测定就可以了。
因为。据说没有含量测定的标准水平就不高。
怎么证明它们就不是有毒成分?含量越高毒性越大?
大量出现的所谓有效成分含量越髙,中药质量越差的情况
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到今天,有几个中药真正找到了与之疗效相关的成分呢?
成果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青蒿素了。他是青蒿抗疟疾的有效成分不假,但在中医用于退虚热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都还没有搞清楚,其他中药就更别说了,
何首乌与大黄测同样的成分……
那几个绿原酸、木犀草苷、齐登果酸……万能“有效成分”
所谓标志性成分和中药的疗效并没有特定关係。也绝不是越高越好。
这个说法对不对?
附——药典何首乌
……
【含量测定】 二苯乙烯苷 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0nm。理论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不得少于1.0%。
结合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大黄素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糈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5ml作为供试品溶液A(测游离蔥醌用)。另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具塞锥形瓶中,水浴蒸干,精密加8%盐酸溶液20ml,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5分钟,加三氯甲烷20ml,水浴中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立即冷却,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液,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B(测总蒽醌用)。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上述两种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结合蔥醌含量=总蔥醌含量-游离蔥醌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结合蔥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