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总体而言就是目前暂时比较闲,然后有空整理一下近几年来的一些工作心得,容我一边敲键盘一边慢慢说,说一小段,发一小段,说的不对的,也请大佬们提醒一下,涨涨知识。
用了两三年的隔离器,从设备安装开始,SAT/IOPQ及灭菌开发,一直到投产,期间磕磕碰碰,事情多多,但是心得体会也蛮多。要说生产使用过程,设备一切顺利的情况下,真心好用,人员大部分时间就在旁边看着,偶尔添加一下胶塞/铝盖,直到生产结束。至于设备不顺利的情况,要么就干预一下,勉强能继续进行,要么就直接终止生产,进行不下去了。毕竟隔离器生产的背景环境一般为C级乃至D级洁净区,开门维修的风险难以被接受。
隔离器在使用过程中,有个很大的优点,我们测试过,发现隔离器内部各点的风速,基本上都能达到设定值(一般是0.45m/s),然后我们测试了层流罩以及RABS,发现生产平面的风速一般是在0.2m/s以下。所以隔离器内部生产平面的气流流型会比较好。风速控制好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测试的情况,大部分的TSA培养基在隔离器内的沉降菌取样4小时的测试结果为,培养基适用性不通过。主要原因为培养基失水。这里面我们主要测试了诺狄、默克以及BD的培养基,主要表现为铜绿假单胞菌适用性不通过或环境菌不通过。
隔离器为无菌生产提供必要的环境,因此隔离器的无菌保证是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来说,一般都是使用VHP灭菌。VHP灭菌是能够对微生物达到6-log的杀灭效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菌效果。
但是VHP灭菌自身是存在一点的缺陷的,它主要作用于表面,有一定的渗透能力,但是能力有限,简单的表现为:当隔离手套存在折叠时,折叠部位就可能会出现灭菌失败的情况,或者模具下表面,灭菌效果就比较差。再比如,当隔离器内清洁不到位,存在油污之类的物质,在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很可能无法被有效的灭杀。所以说隔离器的无菌保障依然是和清洁消毒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过分的依赖于VHP灭菌效果,在VHP灭菌前,我们依然要做好清洁消毒的工作。
同时,VHP灭菌还可能存在另一个问题,VHP残留的排除,如果排除效果不佳,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对环境监测的结果造成影响,也就是可能会引起假阴性;一个是可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导致产品成分发生变化,如蛋白质变性等。这个VHP残留的排除,一般情况下是以1ppm作为可接受标准,但是在这个排除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排残的时候控制18℃,VHP浓度降低到1ppm以下时,把隔离器温度调整到25℃,这个时候,VHP浓度又会上升一些。我们估计是残留在高效或者设备、模具等结构相对复杂的物品上的VHP(这里面最主要估计是高效过滤器),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被排出。当然,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这个残留的浓度并不会上升,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直至不被监测,具体的情况就没有数据了,因为一般情况下达到1ppm一定时间后,隔离器就会转入生产模式,不再监测残留浓度,而生产模式下隔离器的温度控制都不会高于排残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