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答》论坛问答一周精选(2021年02月04日-2021年02月18日)
遴选一周问答精华,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尽在《蒲答》专栏。
本次内容由“王小妞”编辑,“飞凌大圣”审核。
栏目内容采集于蒲公英论坛,主要来源《有问有答》板块,不代表蒲公英论坛意见。 PS:诚招冠名商!
1、[生产制造]隧道烘箱设定温度320℃,但是空载和满载时冷点温度只有300℃,怎么办?
问:隧道烘箱设定温度320℃,但是空载和满载时冷点温度只有300℃,怎么办?
答(论坛ID:歪把子):第一,查原始上报资料、核对工艺核查资料;确认灭菌工艺的温度范围、隧道待速。第二,核对设备说明书,确认设备标称控制精度、温度稳定性等指标,是否符合设计、验收要求;核对维护保养记录,确认隧道密封条等关键耗材的更换情况,必要时扫漏、更换。第三,如果有调整空间,那么计算后调整,确保灭菌工艺的有效性。 第四:你没说冷点在什么位置,这个不好判断。
2、[生产制造]新建车间工艺验证批次未来能否上市销售?
问:我们车间是新建车间,目前在实施品种转移,需要完成3批工艺验证,并在未来接受现场核查,目前可以肯定,现场核查批次在获得生产许可及批件后可以上市销售,但工艺验证批次能否上市销售不确定?找不到政策支撑?
答1(论坛ID:liudeji):不能上市啊。你工艺验证的批次,说白了,就是咱们的工艺此时是介于研究阶段工艺-----生产工艺之间的暧昧阶段和节点。而只有生产工艺加工出来的产品才是可以上市的。也许你工艺验证时的各操作各条件就是你现场核查时的生产工艺,但是也有可能你此时没有100%确定呢,你还是研发--寻找---评估---确定阶段呢。所以,即使你工艺验证之前做了很多“中试”啥的工作,工艺验证的3批质量很OK啦,但是工艺验证的所谓产品就不要搞钱了。
答2(论坛ID:hbytop):目前通过药监部门的一些答复及培训老师的一些说法,符合性检查之前做的三批是不能上市放行的。对于监管来说,肯定是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风险小怎么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成本(一批可能都得几十万上百万)。试验和中试的先不说,就说正式的验证三批,工艺验证前我的设备、公用系统、检验方法等都是经过确认合格的,虽然缺那么一张纸(看与不看硬件和方法都在那里),但是我所有行为都是按照GMP条件开展的,所有的检测也均符合要求,经过风险评估,完全可以放行(检查不通过另说,肯定要报废)。
3、[生产制造]不同洁净级别区域清洁的问题?
问:物流缓冲间的清洁由一般区人员清洁还是由洁净区人员清洁合理?
答(论坛ID:luoc):从清洁消毒的工具来看,应使用洁净区工具及纯化水、消毒液 所以我认为洁净区人清洁比较合适。
4、[质量控制QC]关于化验室部分房间功能变更的风险评估?
问:化验室增加了几个用于检验的房间,没有检验仪器,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估风险合适?
答(论坛ID:915_雨):用于检验的房间,没有检验仪器,目测吗?
人机料法环走一溜完事:人:房间用途,培训通知;机:有没有仪器设备(是否配水槽),温湿度计,电器危险;料:是否存放检品,特殊性质要求,摆放要求;法:怎么管理、锁不锁、涉及文件记录;环境:温湿度要求(与机的可合并写,见XXX)。
简单点,就用途、人、设备,通常一堆人,七嘴八舌,头脑风暴下,留下会议记录《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风险评估了,俗称“编故事”。
5、[其他]请问影响因素稳定性试验的做法有哪些?
问:影响因素试验在什么时候做呢,只在初期生产的时候做一次还是对留样第二年、第三年直至之后每年都要做呢?
答(论坛ID:米斯特道格):一般来说在研发阶段会有稳定性预实验,用于前期对于自己的产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也为后续的稳定性考察决定相应的重点。在IND申报的时候会至少有一批的影响因素考察,只做一次,不需要针对稳定性考察1年,2年,3年的样品再做。 影响因素实验的目的有以下这些:1、样品在极端条件下是否会变质,来决定样品的存储环境(高温,光照);2、容器密封效果,极端条件对包材的影响。(高温,高湿);3、使用方式,使用环境(高温,冻融);4、运输方式,环境(高温,振摇、PH);5、强制降解,可能产生的杂质(氧化,PH,光照),可能还有遗漏。
在正式稳定性实验中考察哪些一般是根据你研发阶段的预稳定性实验,以及对于产品的认知来决定的。
6、[确认&验证]设备验证报告的确认内容由谁来负责签字?
问:设备验证、空调系统验证中涉及仪器校验仪表确认的内容,由负责设备校验者签字还是使用者签字?
答(论坛ID:津泰武):验证中谁实施确认,谁签字;验证前,在设备使用时,使用设备者领用或日常设备使用时,使用者签字确认设备相关仪表状态;校验负责人在设备仪表校验后,签字确认校验状态。
GMP讲究证据链,日常操作每个步骤各司其职进行确认和签字,不用非得到验证时才进行扯皮。
7、[确认&验证]片剂的批量变更后,中间产品的存储条件还需要重新验证吗?
问:前期某片剂做了大批量的工艺验证,中间品的存储期限也做了,当再放大批量或者缩小批量时,存储条件还需要再验证吗?存储的条件没有改变,可能就是批量改变,某些工序的参数变了。例如处方量,加浆量等?
答1(论坛ID:歪把子):中间品看是什么工序,素片影响不大了,颗粒影响多,尤其是湿法制粒。建议对比底层含水量。
答2(论坛ID:志军):基于风险评估来确定做不做,这是基本原则。以下举个例子,用来抛砖引玉。
假如批量放大之前中间体颗粒的储存条件是:50kg/桶,中间体用双层PE袋包装,每50kg中间体需要放200g干燥剂。假设批量变大一倍,如果中间体储存条件、包装形式和干燥剂用量都不变,那不用做。如果包装改为100kg每桶,双层PE袋,每袋200g干燥剂,那需要做。因为以前的数据是不支持现在的存放条件。
8、[质量保证QA]CAPA关闭时间能否在行动计划完成时间之后?
问:CAPA的行动项的完成时限为2月5日,在2月5日当天完成后,需要找领导审核批准,但领导当天不在公司,可以在2月6日再进行关闭吗?
答(论坛ID:jhf1006):若2月5日是你们偏差关闭规定的最后时限,2月6日签字就应该有说明。若2月5日只是纠正措施完成时限,领导确认的是这个完成的纠正措施,可以2月6日签字。
9、[确认&验证]如何写管理文件?
问:我准备去做体系,面试过了,QA相关的文件我都知道流程,像偏差、变更管理我都知道流程、但是自己之前都没写过;哪位老师能给我指导下写管理文件怎么写?
答1(论坛ID:汗族):一、最简单的办法,弄几套文件,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做适当更改与套用; 二、难一点儿的,熟读法规及相关指南,尝试对法规进行分解、整理。在相关管理方面基本上法规已经列出了一件事情怎么去管理的大框,记录也已经要求了必须要记录的项目,你要做的就是根据法规要求及公司管理需要去进行细化。当然法规只是做了最基础的要求,对很多东西都是提出了一个框架,然后再细化的内容就需要看相关附录与指南,或者参考一些其它国家法规、行业协会指南文件等等。举个例子:如GMP”第一百五十三条 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应当按照操作规程管理,并有相应的文件分发、撤销、复制、销毁记录。“这一条里就把文件管理规程的内容大致列了一个框架: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至于你们公司怎么起草,怎么修订、审核等等是你需要去细化的,而且这里也要求了在文件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哪些记录(当然法规里对文件管理方面的要求不止这一条,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套用模板最省事了,但一般都是两者结合着来,就是怕你套用的文件模板缺项,所以需要你对着法规要求审核一遍。最后提一句,写文件描述一个过程时一定要遵循过程发生的逻辑去写,年前我找到的新工作,看了一段时间公司文件,有些文件内容的前后逻辑是颠倒的,看的我脑仁都疼。
答2(论坛ID:915_雨):“抄,用,改”
有些事,看怎么说,针对发现者,处理者,责任者,分别制定合适的记录,发现者,简化难度他,5要素,甚至“你说我写”都行,QA的责任之一帮助完成记录,处理者,逻辑,可执行计划,跟踪,QA核心技能,这都搞不定,Q啥Q,责任者,减轻责任,少罚,必须让他认为应该去做,质量&成本,别高大上,要能成,最低成本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