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经常遇到有人对热原性及细菌内毒素的区别有疑问。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公众号 医械的道 上。节录如下。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A5ORy5shNyORWOcxObiGg
什么是热原性? 热原性是一种由化学制剂或其他物质引起的致生物体出现发热反应的能力,发热反应可能是由材料介导的、内毒素介导的,或其他物质如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中的某些成分介导的。 其中,材料介导的热原是一种可以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从医疗器械中渗出的化学物质。目前已知的由材料介导(非内毒素)的热原性物质主要包括内源性热源物质(如IL-1,IL-6.TNF-α,INF-γ)、前列腺素、诱导剂、干扰温度调节中心的物质等。 另外,细菌内毒素产生的热原也能产生类似的发热反应。 什么是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和微量蛋白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用大白话说可视为是细胞的尸体! 上述由内毒素介导的热原性源自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活性内毒素,通常为医疗器械制造过程中的诱导发热的污染物。 热原试验有哪些方法? 热原试验包括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兔法,通过将医疗器械的浸提液注入兔耳缘静脉,在规定的时间里测量动物的体温,观察体温变化以评价供试品是否存在诱发基体发热反应的潜在可能性; 第二种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即鲎试剂法),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ISO 10993标准所涉及的主要是材料介导的热原性。 兔法与鲎试剂法的区别 兔法可以检测出由各种原因,如细菌内毒素、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类固醇、材料或器械中存在的致热原物质等引起的体温升高反应。该方法无法区分出发热反应是因材料本身引起的还是由内毒素污染所导致。 鲎试剂只能单纯检测由细菌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反应。 这一点在生物学评价的试验设计应特别引起重视,两者切勿混淆。鲎试剂法不能取代兔法,而兔法可以作为热原试验的终评方法。 哪些产品需要评价热原性? 对于植入性器械,或者和心血管,淋巴系统,脑脊液接触的器械应考虑评价材料介导热原,也就是兔热原试验。例如一次性医用器具(耗材)类产品。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表1 生物相容性评价终点详细规定了对哪一类产品额外推荐考虑材料介导的致热原性终点,可以参考。 技术要求中是否要制定材料介导热原及细胞内毒性? 关于这一点业内的观点不一。有些审评老师或者检验所要求将材料介导热原、内毒性均写入技术要求。但考虑到企业不具备兔法测热原的能力,在监督抽查中可用内毒素代替。 而有些检验所认可将细菌内毒素写进产品技术要求,日常出厂检验时进行检测。而在生物学评价中进行材料介导热原的评价。 我们的想法是材料介导性热原与材料有关,应该在生物学评价部分体现。而细菌性热原与生产过程控制相关,应该写进技术要求里,进行日常监控。 CMDE关于热原及内毒素的解答 Q:输注类产品能否以细菌内毒素指标来判定有无热原反应的潜在风险? A:热原反应是临床使用输注类产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内毒素检测做的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 。 1)热原是无法通过灭菌的方法消除的; 2)除内毒素外的其他致热物质,亦可引起热原反应 因此,不能单纯以检测内毒素的限量来判定有无热原反应的潜在风险,需通过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降低该风险。 Q:热原同细菌内毒素是否等同? A:热原泛指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热原包含了材料致热及细菌内毒素致热两方面信息,属于生物学评价项目。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死亡、自溶后,释放出的细胞壁中脂多糖成分,通常来源于生产中引入的生物污染,不属于生物学评价项目。一般来说,细菌内毒素是热原,但热原不全是细菌内毒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