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知道,水如果烧成半开不开是最难喝的,还不如没烧。但现实生活中,项目做到一半,资源跟不上,成为“烂尾楼”的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预算没有留余地,用力过度所致。通常做事情,都应该稍微留点余地,就像军队打仗,不能都派到前线,必须留点预备队。记得松下先生曾提出过有名的“水库式经营”.理念,基本就是这个意思。水库在,下大雨可以蓄水,干旱可以供水,从而使经营更具弹性。 十几年前药品生产企业刚强制实行 GMP,我的一个朋友公司有10个原料药批文,车间必须改造才能满足GMP要求。这个10个原料药品种中,有1个占有全国7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有2、3个品种生产企业不多,本公司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市场前景较好,当时我就建议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保这几个品种,其他的以后再说,结果他舍不得,非要一起上,而且还要追求高大尚,设计成单层框架结构,结果做到一半,资金链断了,被迫停建。好在有别的公司看重这些品种,最后以合作的方式转给别的企业,批文和技术没有浪费。不过建到一半的厂房就一直放在那里10来年,直到前几年才完工,再将原来的那些批文转回来,又要作很多试验,到药监局办理批准文号转移手续不说,原来的优势品种早成了黄花菜大不如以前,合作企业截留4个品种,只转回6个,双方两清。 当然,这还不算最坏的。我还看到有一个项目,厂房框架建好了,买设备的资金缺口却没法解决,最后为了项目进行下去,只得降低标准,哪里便宜耐力买,本来要防爆的,变成了非防爆的,本来要304不锈钢的,结果不知道是什么材质,什么资质证明都没有,还没有安装,就出现锈迹,表面凹凸不平,安装调试厂家不配合,管道自己安装,设备自己调试,生产的怪设备,设备的怪采购,采购负责人早就离职,最后勉勉强强开工生产,三天一大修,两天一小修,产品质量没保障不说,有一次还突然起火,差点酿成事故,搞得操作人员都人心惶惶。 上面两个项目的决策人给我的印象都是那种“进取心非常强的人”,做事总是“信心满满”,力争上游,当你提醒他注意力不要过于分散,五个手指并拢捏成拳头才有力时,他们总是轻蔑一笑,好像他在那个方面都能成功一样。 最近我在武汉参加IPPM新药开发中的项目管理和法规注册策略培训,对老师强调的项目铁三角---范围、成本、时间印象深刻,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更,其他两个方面就都会发生变化。市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物料、人工等成本在不断变化,如果在立项阶段不留点余力,成本预算缺乏弹性,项目范围和时间就很难有保证。而留点余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农民一样学会剪枝,除掉一些多余的枝叶,不要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最后很可能就是“一锅汤全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