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998|回复: 2
收起左侧

[行业动态] 系统中药学的现代研究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8-6-29 08: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系统中药学的现代研究
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11137)
1 品种的研究
1.1药材品种
药材品种既包括自然环境下野生的药用植物物种和药用动物物种,也包括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品种和驯化家养的药用动物品种,还包括天然药用矿物及中药的个药称谓。药材品种从来源来看,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从基原看,有单基原、双基原、多基原,其中单基原为数较多,是主流。中药药材品种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品种考证、中药品种调查、中药品种比较、中药品种鉴定和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物质基础、药理毒理、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目前,药材品种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种质资源、新品种培育、规范化种养殖和道地药材研究等,药材品种研究的现代方法主要有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组织形态三维定量分析等。如,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不仅为从居群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中药材道地性的生物学实质提供了可能,而且可用于中药材鉴定与道地性研究的有RFLP、RAPD、AFLP、测序技术、DNA barcoding技术等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快速、微量、特异性强及不受生长发育阶段、供试部位、环境条件影响等特点。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药材品种质量标准研究,涉及薄层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色谱法,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NMR)、X-射线衍射等光谱法以及各种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技术。组织形态三维定量分析,全面表征中药组织形态结构细胞的空间位置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而且实现了中药组织鉴定三维定量与数字可视化。
1.2炮制品种
中药炮制品种,即中药炮制后的各种中药饮片,它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独具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药炮制品种在炮制辅料、炮制技术、炮制规范、炮制原理、新型饮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如,炮制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建立了姜、蜜、酒、醋、盐等国家标准,对麦麸、蛤粉、滑石粉、河砂、酒、醋、盐、姜、蜂蜜、油等辅料的炮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炮制技术和炮制规范研究方面,不仅将饮片炮制老药工的炮制经验数据化,建立了科学、实用的规范化的炮制工艺模式,为中药饮片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相继修订和增补了常用中药及藏、蒙、维等特色民族医药的饮片炮制规范。尤其对目前饮片生产中“火力”的控制仍然主要靠药工“以手试温”,“火候”的判断方法主要通过眼看、鼻嗅、口尝、手试等方法对药材形状、颜色、大小、断面、气、味、质地等进行多方位判断,炒制过程中炒香、炒焦和蒸制中“黑如漆,甜如饴”,以及毒性中药半夏、川乌、附子等饮片“口尝微有麻舌感”等方面的客观判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新型饮片研究方面,主要有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颗粒饮片、袋泡剂、煮散剂、超微粉等新型饮片。其中,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工艺制成的产品,具有不用煎煮,调剂、服用方便,清洁卫生等优点,以成方颗粒为主、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为辅的颗粒制剂,是一种兼顾随证调方和复方合煎两个特点的汤剂改革尝试。中药颗粒饮片是在传统饮片的基础上,根据每种药物发挥最大效益的原则,经加工制成一定颗粒状,干燥、灭菌,单味定量分装而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饮片,颗粒饮片既保持了传统中药饮片的固有优点,又弥补了不足,是目前取代传统饮片的最佳新型饮片,是目前国际上竞相大力研究推广使用的饮片新剂型。袋泡剂是将经过炮制后的药物研成粉末,用耐热水浸泡、通透性较好的滤纸机械包装成协定剂量,供配方使用;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服用方便,但因存在含淀粉、糖类药物容易虫蛀变质,熟地、黄精等少数药物不易粉碎,乳香、没药等树脂类药物细粉不易被水渗透等现象,不利于全面推广应用。当今传统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主流是不再拘泥于传统中药饮片一种剂型,饮片产业正在向着多剂型、方便型、科学型方向发展,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1.3中成药品种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药学和临床研究,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的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制剂,简称成药。中成药是中医临床应用的形式,主要研究组方原理、给药剂型、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处方是中成药研究的基础,中成药处方的来源主要有经方、验方、协定方和科研方。中成药的剂型和制备方法是中成药研究开发的核心内容,研究结果直接关系到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中成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用药的需要,首先要考虑起效快慢、作用时间长短、给药途径与方式、作用部位,其次还要考虑生物利用度高低、用药剂量大小、质量是否稳定可控、使用是否安全方便等,再根据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设计工艺,选择工业化生产路线。中成药质量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中成药品种自身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科学方法,即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一般包括中药材原料质量控制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两大部分。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的核心内容是鉴别和含量测定,鉴别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含量测定方法要求能控制有效成分含量,且要进行方法学考察,以确保中成药产品质量的可控性。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为制法、理化性质、鉴别、含量测定与稳定性的研究。中成药的功能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要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揭示中成药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尤其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辅料,以提高中成药的研究水平,创新药物或进行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如在急救用药方面,已经研发了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必备中成药50多个,其中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已广泛应用。在重大疾病用药方面,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心可舒胶囊等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有效之品,以薏苡仁油为主要成分的康莱特注射液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原发性肝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以蟾蜍、斑蝥、鸦胆子油、砒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品种对肿瘤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冲剂、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中成药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有较好疗效。另外,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成效显著。如复方丹参方、参附方、藿香正气方的二次开发,是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成功的典范。
2 品质的研究
中药品质研究的核心是中药的质量,主要包括遗传物质、有效成分、毒性成分与有害物质、全成分指纹图谱等研究内容。中药遗传品质研究,主要是研究优质药材的生物遗传特性和优势,如优质品种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遗传分子标记,以及遗传物质与优质药材的生产、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指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如,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aannua)中提取的一种抗疟疾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和柴胡皂苷D是柴胡抗溃疡的有效成分;但至今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阐明,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2598种中药材(包括部分饮片和提取物)及其制剂中,仅60%有化学成分研究报道,约20%进行过较系统成分研究,而已明确其有效成分的品种不到5%,其研究任务任重而道远。毒性成分与有害物质,分外源性的有害物质和内源性的毒性成分。外源性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重金属的污染,如砷、铅、汞、铜和镉等金属元素的污染与药用植物种植环境、土壤、水源、农药化肥使用、存储运输和炮制等多个因素相关,关系到中药产品质量;二是农药等残留,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其中,六六六、DDT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降解缓慢,且脂溶性强,易于在生物体内富聚,残留毒性大。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指内源性毒性成分,如川乌、附子、草乌等中的乌头碱、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和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所含的马兜铃酸等。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只是中药品质的化学表征,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药的毒效关系。因此,全成分指纹图谱研究成为目前中药品质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等技术方法,建立中药指纹图谱,进行品质研究,为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而中药品质的核心还是需要落实到中药的疗效,基于遗传物质、化学表征、生物活性评价的品质研究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3 药性的研究
3.1四气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气,又称为四性,主要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中药最基本的药性。早在《神农本草经》序例中就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药物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也就是说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由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和病症的寒热决定的,具体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为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热性或温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指药物性质平和、作用较缓和,实际上仍略有微寒、微温的差异,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其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主要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研究四性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有密切关系。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如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等;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例如麻黄、麝香、马钱子等。自主神经系统方面,多数寒凉药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相反多数温热药能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内分泌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发挥作用。如,温热药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鹿茸、肉苁蓉、刺五加、何首乌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血液中ACTH、皮质醇含量升高;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作用,使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或T3、T4水平升高;人参、刺五加、淫羊藿、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蛇床子、仙茅、巴戟天等可以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能量代谢方面,不同药性的药物对能量代谢功能的作用与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Na+-K+-ATP酶活性有关,温热药能够促进机体的能量代谢,而寒凉药则表现为抑制机体的能量代谢。另外,还应用化学、生物热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对四气的物质基础、热力学过程、系统生物学变化进行了研究。
3.2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后来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五味成了药物功效作用的概况。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五味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而这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生物碱、苷类等,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主要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甘味药多含糖类、苷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功效,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等方面的作用。酸味药多含有机酸和鞣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等功效,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收敛、止泻、止血、消炎等方面的作用。苦味药含各种生物碱、苷类、挥发油、黄酮、鞣质等,苦能泄、能燥,具有清热、燥湿、泻下等功效,主要有抗菌、抗炎、杀虫、平喘止咳、致泻、止吐等作用。咸味药主要含碘、钠、钙、钾、镁等无机盐成分,多为矿物类及动物类药材,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等功效,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镇静、镇痛、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凝血、利尿等方面的作用。中药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而研究五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规律性,对探索中药五味学说的现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3归经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是指药物的归属,即指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归经的现代研究,多从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结合等方面开展工作。药理作用方面,李仪奎等对429种常用中药按药理活性分组,统计各组的归经频数,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而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药的入肝经率仅为42.9%,有显著差异;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入大肠经率亦达100%,明显高于其他411味中药10.5%的入大肠经率;具有止咳作用的杏仁、百部、贝母等18味药,具祛痰作用的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药,具平喘作用的麻黄、地龙、款冬花等13味药,入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95.5%,符合“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的论述;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中药全部入肾经,符合中医认为肾主生殖的理论。药物在体内分布方面,对23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0种中药归经所属的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61%)和大致相符(26%),符合率高达87%。如,鱼腥草(归肺经)所含鱼腥草素肺组织分布多,丹参(归心、肝经)所含隐丹参酮肝、肺分布最多;3H-川芎嗪的肝脏、胆囊摄取率最高,与川芎归肝、胆经相符,3H-麝香酮主要分布于心、脑、肺、肾等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和器官,并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与麝香归心经、通关利窍、开窍醒脑的传统认识相符。采用同位素示踪,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32味中药归经及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动态观察,显示其与相应药物归经的脏腑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得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受体结合研究方面,受体具有明确定位的特点,与归经概念的特征极为相似,中药归经极有可能是与其作用于某种或某几种受体有关。以受体结合来研究归经,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归经的机理,避免中西医内脏概念不一致所导致的确定归经定位难的不足。如,附子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心肌α、β受体的作用,去甲猪毛菜碱具有兴奋β、α受体的作用,氧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具有强心、升压作用,与附子归心经相符;槟榔可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而引起腺体分泌增加,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与中医药理论中的槟榔归胃、大肠经一致。
3.4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具有清热、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目前对中药升降沉浮理论的实验研究较少,主要是结合方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辨析。如,补中益气汤可以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说明升麻、柴胡具有升阳举陷之功。柿蒂提取物对大鼠膈肌标本的收缩呈现先增强后抑制的作用,并且随浓度增高,增强效应持续的时间越短,抑制效应出现的时间越早,抑制作用越强,体现了柿蒂降逆的功效。有些中药具有升浮和沉降的双向作用趋向,如麻黄发汗、解表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止咳平喘、利尿消肿而具有沉降的特性;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又具有沉降的特点;黄芪既能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具有沉降的特点。
3.5有毒无毒
有毒无毒是通过中药对机体是否有毒性损害作用,而加以判别区分。绝大多数中药没有毒害作用,属无毒;只有那些药性强烈,对人体有毒性或副作用,安全剂量小,用之不当或药量超过常量,即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可致人死亡的中药有毒性,属有毒中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早在公元前《国语》中就有以含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性记载,具有现代毒理实验的萌芽,而真正开始应用现代毒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中药的毒性、毒作用机制及产生毒作用的物质基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国内外学者才开始应用现代毒理学方法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制订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二是研究有毒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三是依据基础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 功效的研究
4.1治疗作用
中药最主要的用途是治病,其治疗作用是中药功效的主流;凡符合用药目的并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叫做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又可分为消除疾病发生的原因、发挥治本作用的对因治疗作用和改善疾病症状、发挥治标作用的对症治疗作用。对因治疗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简言之,即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如麻黄散寒,西瓜解暑,常山截疟等属祛邪去因作用;人参补气,附子助阳,当归补血等属扶正作用;而柴胡疏肝,丹参调经,杏仁止咳则属调理脏腑功能。对症治疗作用是指中药治疗功效中能消除或缓解患者自觉痛苦症状或临床体征的特殊效用,这一作用,无论是从古代医药文献的记载、古今临床应用实例,还是根据现代药理、药化研究结果,均可证明其客观存在。如麻黄平喘、生姜止呕、延胡索止痛、三七止血皆属“对症”功效。中药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主要是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首选符合中医理论、具有中医特色的试验方法及病证动物模型,直接证实其功效作用;其次可选用现代医学的疾病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间接研究其功效作用。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功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加以研究。通过研究,首先应回答中药是否有效,有效的范围、作用的强度、起效的快慢与持续的时间;其次应明确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和次要药效作用是什么,与同类中药比较有什么优势和特色;最后应排除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全面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结果,找出内在规律,上升到中药功效理论的高度,用以阐明中药药效作用的规律。
4.2保健作用
中药保健作用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预防或养生保健作用的概况和总结。中药预防作用是治疗作用的延伸,但与治疗作用有本质的区别。治疗作用是针对疾病,而预防作用是应用中药治未病,是使“无病机体”保健健康。一般采用的方式是用一些中药烟熏、洗浴、佩带、以及内服而发挥防病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苍耳“为末水服,辟恶邪、不染疫疾”;茅香、兰草“并煎汤浴,辟疫气”;大蒜“立春元旦,作五辛盘食,辟温疫”;黄连“预解胎毒”,“小儿初生,以黄连煎汤浴之,不生疮及丹毒”。中药养生作用:中药养生源远流长,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药物。如灵芝“久食,轻身不老,延年”。中药保健作用的现代研究,主要是根据受试中药预防保健功用的特点,选用合格实验动物及相关材料,在国家认证通过的实验室或基地,按照国家保健作用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科学评价中药在免疫调节、延缓衰老、增智、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辐射、抗癌、抗突变等保健作用。如中药免疫调节作用至少应完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方面的试验;中药延缓衰老作用应进行生存试验、过氧化脂质含量测定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中药促智作用需选用跳台试验、避暗试验、穿梭箱试验、水迷宫试验,研究受试中药对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的作用;中药抗疲劳作用必须进行负重游泳试验和爬杆试验;中药减肥作用需完成受试药物对大鼠肥胖模型的减肥试验;中药抗辐射作用首先应进行小鼠抗辐射30d存活试验,若结果为阳性,需继续进行外周血象、骨髓象、染色体畸变和精子畸形检查,以确定中药抗辐射的保健作用。
另外,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新的功效不断被发现、被认识和使用,如青皮、枳实升压抗休克,泽泻、山楂降血脂,罗布麻降血压,砒霜抗癌、治疗白血病等,有显著疗效。
5 应用的研究
5.1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现代研究,主要包括组方配伍、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饮片组方配伍应用,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显著特点,是反映中医临床用药特色的关键。饮片组方配伍应用主要围绕饮片的配伍层次、配伍关系、配伍环境、配伍比例等方面进行研究。
配伍层次的研究,包括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等三个方面。饮片配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不论何种配伍关系,配伍后均将产生物质基础和生物效能的变化,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饮片配伍也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的需求,通过不同的药物组合、不同的配伍环境、不同的炮制品种、不同的用量比例、不同的给药剂型、不同的煎服方法、不同的给药途径等,控制中药饮片发挥疗效的方向。组分配伍主要是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药化、药理、药物信息学、计算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手段,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配伍理论与原则,强化主效应,减轻或避免副效应,形成针对特定病证的组效关系明确的中药组分配伍形式。组分配伍研究主要包括组分的提取、分析、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几方面,其核心就是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研究。①组分提取:根据中药的性质与功用,采用溶剂提取、溶剂分配、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方法,提取不同极性或不同类别的化学成分提取物,再用大规模工业色谱分离制备技术,对提取物进行纯化,获得组分。②组分分析:组分样品是典型的复杂体系,包含种类众多、含量变化竣异的化合物。必须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色谱、光谱、化学指纹图谱等技术手段,分析揭示中药组分的物质基础。③组分评价:在中医药功效理论指导下,主要选择拟治疗病证相对特异的动物模型或指标,以整体、器官药理水平评价样品组分的活性,必要时结合细胞和分子药理实验,阐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和配伍后各层次效应及分子网络调控通路,探索活性组分,揭示组效关系,并根据不同药物组分组合的活性综合评价结果,寻求组分间的最佳配伍配比关系。④组分作用机理研究:得到药效确切的中药组分后,从临床出发,以药化、药理、药物信息学、计算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手段,进一步深化研究,阐明其治疗病证的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成分配伍是在饮片配伍、组分配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各组分中化学成分之间的配伍配比关系,以期较清晰地说明其与组分配伍、饮片配伍的内在本质联系。如附子大黄属典型的寒热配伍,附子味辛甘大热,“能行、能补”,大黄味苦性寒,“能泄”;附子可温补心阳、肾阳、脾阳和祛寒邪,大黄可通腑泻浊除积滞。附子大黄配伍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大黄附子汤,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通腑降浊,附子辛热散寒、温阳气;二药相合,寒热并用,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主治阳虚便秘证。为揭示附子大黄成分配伍对阳虚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在附子大黄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治疗阳虚便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KM乳鼠的结肠Cajal间质细胞(结肠ICC)模型研究附子大黄成分配伍对结肠IC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附子大黄饮片配伍,对阳虚便秘模型动物的排便疗效优于单用附子或大黄,作用机制与其调节胃肠激素和肠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附子大黄组分附子总碱与大黄总蒽醌配伍,对阳虚便秘模型大鼠的作用最优,其发挥温阳通便功效的作用机制与调控肠运动相关胃肠肽的分泌有关,主要与调节MTL、SS、AchE的水平有关;附子大黄成分乌头碱大黄素配伍,1∶2配伍对结肠ICC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配伍关系的研究,主要指中药七情配伍。现代主要采用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和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七情配伍关系中各药效物质(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间增效、减毒和调节的内在联系。①单行:即不用其他药物辅助,单独应用于临床。如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固脱,用于气虚欲脱或阳虚欲脱者。②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增强其原有疗效。如大黄芒硝相须为用,治疗积滞便秘,尤以热结便秘为宜。现代研究表明生大黄能刺激肠道,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芒硝的主要成份为硫酸钠,在肠中不易吸收,易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容积增大,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亢进而致泻。二药伍用,泻下之力量更强。③相使: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连木香配伍,治疗湿热下痢,黄连清热燥湿止痢,木香行气化滞止痛,相使为用。现代研究表明黄连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内对痢疾杆菌感染致死小鼠有保护作用;黄连木香配伍,木香能使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达峰时间提前、血药浓度增加,对14种(株)能够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在体或离体胃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其治疗感染性腹泻的范围和强度较优。④相畏与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附子与甘草配伍,附子的毒性能被甘草减轻和消除,所以说附子畏甘草;甘草能减轻或消除附子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甘草杀附子的毒。现代毒理学研究证明,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心脏毒、神经毒,毒性组分主要是酯性生物碱,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甘草能明显降低附子的毒性,以乌头碱计,附子单煎液总生物碱含量为0.22%,附子甘草分煎后混合液为0.02%,附子甘草合煎液为0.01%;甘草皂苷、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均能降低附子酯性生物碱的毒性,附子酯性生物碱LD50为37.69mg/kg,附子酯性生物碱与甘草皂苷、甘草黄酮、甘草多糖1︰2配伍,毒性明显下降,LD50分别为110.58、104.78、83.59mg/kg;甘草总黄酮能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甘草类黄酮和异甘草素能使乌头碱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甘草酸在体内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的羟基结合,生成低毒或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络合物而由尿排出,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⑤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丁香恶郁金,因郁金能削弱丁香的行气作用。现代研究证明,丁香配伍郁金能抑制动物胃肠的运动,桂郁金和绿丝郁金可减弱丁香对小鼠胃排空的促进作用,抑制呕吐家鸽的止吐作用。⑥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与甘草配伍,将产生毒副作用,属中药“十八反”。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与甘草配伍,LD50下降,毒性增强;连续给药7天,观察实验动物各系统症状指征,检测肝功、肾功、心肌酶谱,做心、肝、肾组织病理观察,发现配伍前后,药物对呼吸系统均无明显影响,但对实验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ALT升高、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异常变化,心脏、肝脏、肾脏组织充血、出血,小灶性炎细胞浸润,细胞组织浊肿变性及空泡样改变;说明“十八反”药物不宜配伍使用。但不可一概而论,情况非常复杂。如附子与贝母配伍,也属“十八反”配伍。现代研究,附子与贝母合煎,没有新的化学成分的产生,但附子毒性成分乌头碱的溶出明显增多,乌头碱在血中的保留时间明显延长,毒性增加,附子强心作用减弱;乌头碱与贝母总碱配伍,明显延长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时间,增加乌头碱的心脏毒性,降低去甲乌药碱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附子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LM2细胞凋亡率,浙贝母也有增加LM2细胞凋亡的作用,附子与浙贝母1︰1配伍,能使LM2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表明两药合用对LM2肿瘤的抑制作用减弱。但附子与浙贝母单1︰2配伍,对小鼠Lewis肺癌具抑瘤作用。
配伍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配伍外环境和配伍内环境的研究。外环境是指中药配伍前影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因素总和,包括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影响配伍的因素。内环境是指配伍后影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因素总和,包括配伍的不同形式、不同条件、不同的配伍过程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的总和。如附子与甘草配伍,附子为单基源植物,不同产地毒性差异较大,毒性物质主要为双酯性生物碱,炮制后双酯性生物碱含量明显降低,久煎有利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水解产物为苯甲酸,煎煮超过6小时后,双酯型生物碱基本全部水解,毒性基本消失;配伍甘草,酸性环境改变了毒性成分氮原子的正电效应和空间结构,有利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甘草皂苷具有对抗附子酯性生物碱的心脏毒性效应,和甘草酸铵通过酸性基团结合成盐,改变生物碱的存在形式,发挥协同抑制作用,达到降低双酯型生物碱毒性的目的。又如附子大黄配伍,附子总生物碱含量呈升高趋势,酯性生物碱的含量呈降低趋势,大黄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显著升高,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人工肠液对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乌头碱,人工胃液对大黄主要成分的稳定性强于人工肠液。
配伍比例的研究。中药剂量比例不同,药物配伍后发生药效、药性的变化不同,临床适应证就不同。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是典型的寒热配伍,配伍剂量比例不同,主治功效差异很大。黄连与吴茱萸6︰1配伍为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1︰6配伍为反左金丸。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反左金颠倒二药的用量比例,则药性偏温热,临床常用于脘痞嘈杂泛酸,又呕吐清水,畏寒,舌苔白滑,偏于胃寒甚者。现代研究表明,左金丸与反左金在相同模型上体现了不同的证治药效,左金丸能明显防治大鼠的热型(包括胃热Ⅰ°和胃热Ⅱ°模型)急性胃粘膜损伤,符合左金丸的临床证治;但在胃寒模型中,由于证治不符,药效越来越差。反左金在胃热模型中几乎无效;但在胃寒模型中(包括胃寒Ⅰ°、胃寒Ⅱ°和胃寒Ⅲ°模型)则体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且随着三个模型寒性程度的增强,其防治胃粘膜损伤的作用也随之增强;在胃寒Ⅱ°模型中病理检测反左金的疗效明显优于左金丸;而在胃寒Ⅲ°模型上,这种差距体现的更明显,反左金防治胃粘膜损伤的疗效从损伤指数和病理检测上都明显地优于左金丸,左金丸的作用较差。实验结果还表明单味黄连或吴茱萸的药效不如二者配伍使用好。
用法用量。用量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治疗目的,中药饮片所应用的剂量,一般指日服药量,中药饮片的用量与药物自身性质,临床需要、患者情况以及地域、季节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汤剂一般为一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或三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2-4h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发汗药、泻下药,因药力较强,服药应中病即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剂量的现代研究主要应注意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用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服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给药途径,主要包括胃肠道给药和不经胃肠道给药两类。不经胃肠道给药包括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等。服药方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也是合理用药的要求,包括晨起空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发作前服,热药凉服,凉药热服等方式。
另外,中药饮片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宜忌和儿童、孕妇、老人的用药特点,密切关注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的差异。
5.2中成药
中成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载方13首,其中就有9种成药,包括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其中剂型有丸剂、散剂、膏剂,以及栓剂、洗剂、灌肠剂等。宋代政府高度重视中成药的研究、收集、制作和使用,尤其是北宋政府官办药局“惠民和剂局”,专司制药和售药,并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中成药药典,收方788首,对后世影响极大;如纳气平喘黑锡丹、开创化学制剂的先例;又如清心开窍的至宝丹,疏肝解郁的逍遥散,解表化湿的霍香正气散等,至今沿用。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成药的研发和应用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中成药品种上万种,中成药剂型达50余种,其中常用的中成药剂型有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气体剂型等。固体剂型主要有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片剂、浸膏剂、栓剂、丹剂等,以及锭剂、贴膏剂、茶剂、膜剂、海绵剂、糕剂、熨剂、条剂、钉剂、线剂、曲剂、灸剂、烟剂等。半固体剂型主要有煎膏剂、流浸膏剂、软膏剂、凝胶剂等剂型。液体剂型主要有合剂(含口服液)、酒剂(亦称药酒)、酊剂、糖浆剂等,以及注射剂、乳剂、露剂、搽剂、洗剂、油剂等。气体剂型主要有气雾剂、喷雾剂;气体剂型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和腔道给药。
中成药的研究主要包括创新药物研发和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成药的创新研究包括创新药物的发现、处方组成原理、成药制备、质量标准、稳定性控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内容。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主要包括质量提升,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概言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①处方组成与制药方法研究。处方是中成药研究的基础,中成药处方主要来源于经方、验方、医院制剂和科研协定方,其组成应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二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三是突出临床应用的原则。制药方法的研究是中成药研究开发的核心内容,研究结果直接关系到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应根据临床的需要、药物的性质和工业化的程度选择适宜的剂型、设计制备工艺及工业化生产。②成药的功能主治与作用机制研究。中成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确定,要求全面、准确,突出主要作用和临床定位。研究中应以药效学的实验研究和客观标准化的临床研究为主,同时多学科结合,从而阐明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应用。③成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中成药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其疗效发挥,建立适合中成药品种自身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至关重要。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一般包括中药材原料质量控制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两大部分,部分中成药以中药提取物、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为中间体原料的,还要进行中间体原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主要包括依法用药、辨证用药、安全用药几方面。①依法用药:首先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要求,依法合理应用中成药;其次,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工伤保险药物目录,做好合理用药;再者,按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合理用药;最后,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②辨证用药:辩证使用中成药,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析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立法、处方、用药,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体质的不同,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见到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而中成药在应用时,可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碰到一些疾病,病因病机单一,证候属性区分度不强,可直接按照西医的病名、病理状态和理化检查结果来使用中成药,即辨病论治;如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的范畴,可选用血脂康胶囊、绞胶蓝总苷胶囊等中成药。临床实践中,常将中医的辩证与西医的辩病结合起来,辩证辨病结合使用中成药;如冠心病心绞痛是西医病名,中医辨证属胸痹气滞气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证候类型,分别选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治气滞血瘀证,选用地奥心血康、血塞通颗粒等治瘀血阻络证,选用冠心苏合滴丸、宽胸气雾剂等治寒凝心脉证,选用通心络胶囊、补心口服液等治心气不足证,选用黄芪生脉饮、滋心剂型,已成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危重病症的独特武器。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早期的注射剂品种审批不严格,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不够完善,以及由于中药材原料品种混乱、成分复杂、制剂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不恰当,以及患者体质等因素,造成中药注射剂频频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一要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范围用药;二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三要根据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四是中药注射剂亦单独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五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六要加强用药监护,用药前要认真检查药物,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 , 2016 (5) 。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6-29 1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8-6-29 23: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长的,等有时间细细看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4-11-24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