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节前,CFDA公布了《首批一致性评价品种清单》,浙江华海药业成为最大赢家。作为局外人,谈谈感受:
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便开始从事化学仿制药审评工作。2004年2月公派赴日本国家药品药检所学成归来,首篇文章发表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第7期[1]。2006年下半年,华海药业研发人员看到此文后来信交流“如何通过测得原研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大幅提升生物等效性(BE)试验成功率”等溶出问题。2007年10月,本人踏上去浙江台州的火车(到宁波)+长途汽车(3小时)。在该公司耳濡目染的场景和细节,让我终于看到祖国制药产业的希望和曙光[2],而当时,本人已跑遍沪上所有化学药企业,均未能看到那种萌芽迹象。
2008年出来讲课后,不厌其烦地号召大家学习华海,为众人设计的“路线图”如下[3]:做好仿制药→获得发达国家药监局认证(没办法、“国外的月亮就是比国内圆”)→回来曲线救国、争取发改委差别定价→最终在国内市场发力、获得回报。
当时,几乎无人理睬,甚至有同仁讥讽本人建议、蔑视华海行为。大量企业投入到创新药开发中,颇有“大江南北、风起云涌”之势。微观研究上,无视溶出,在杂质的道路上狂飙不已,“极尽之能事寻找专业臆断之杂质”,最终换来路人皆知的“未检出”,但为了得到这三个字,大量资金灰飞烟灭、化为乌有。总之,全行业搞了8年创新药+抠了10年杂质,换来的结果文中不便评述、也不敢评述,想必每位看官自有高见。
唯有华海药业,在业界显得那样得独树一帜与格格不入:以3~5个品种/年的速率默默地、啃骨头般地通过FDA-ANDA认证,真可谓“不看窗外烟火、专心仿药研发”[4]。因为该企业老总早已高屋建瓴地意识到“国产仿制药品质愈发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早已审时度势地预测到“中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未来必将开展的决定”。
今日CFDA对所有已上市仿制药全部推倒重来、责令企业重新评价,不得不说,过去10年是本行业失去的10年。
所以,华海药业的脱颖而出愈发显得弥足珍贵,这是该企业天道酬勤、水到渠成的结果,是脚踏实地、坚持十年的馈赠(此处,让本人联想到农民伯伯极为质朴的一句箴言:“国家让我种葱,我就种蒜;国家让我种蒜,我就种葱”[5])。同时,也充分表明CFDA扶植制剂国际化企业的态度和倾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此,为华海老总的高瞻远瞩和定力从容点赞!
这段时间,“罗振宇2017跨年演讲”火爆朋友圈,本人也来凑凑热闹,摘录其中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创新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人以为,创新一定要高大上,其实,某个看起来简单无趣、甚至质朴笨拙的作法和举措也是创新,因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很早就说过:一项创新所能赢得的最大赞誉莫过于人们感叹:这太显而易见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6]?
最后、再啰嗦一遍:做大做强仿制药才是目前国内多数药企应该奋斗的方向,而创新药研发仅适合一些“少数的贵族型企业”、绝不应搞成“一窝蜂”、甚至“一锅粥”[7],[8]。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注:[X]为延伸阅读文章序号)
【延伸阅读】该文可谓“国内正确认知溶出度试验作用和意义”的鼻祖性、拓荒性文章
本人在该文中旗帜鲜明地建议企业:效仿华海发展之路
该文是本人关注到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2月28日颁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有“优先采购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后撰写的点评。其时,胆子还小,故隐去了作者姓名;现在,胆子比以前大一点儿了,呵呵~~ 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尚未启动,四川汇宇制药有限公司出品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就已拔得头筹,就是得益于该品种获得欧盟认证后在英国销售数年,此番“借东风回国”。一家成立不到8年的公司一鸣惊人,着实令人尊重,也给予我们很多启迪。
该文是阅罢CFDA吴浈副局长莅临“2015年3月医药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的发言稿,激动兴奋之余撰写的点评;因为吴局长同本人想法一致、也是指导企业走“做好仿制药、迈向国际化、回来定有回报”这条路。
[7]. 药物发现:被误解的资本与科研(《凤凰周刊》总第635期(点击阅读原文查阅) 该书译者王明伟教授提到与塔马斯交流时,对方数次提醒他:“新药开发需要时间、金钱、专长和经验,不是一种Me-too(我也行)的生意,贵国不能搞成群众运动”。
摘录:从最近爆发的“医保亏空”舆论风暴来看,创新药未来的市场前景也许并不乐观,医改希望在满足临床需要和医保基金统筹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5到10年,大批疗效相似的创新药上市后,将极有可能面临价格厮杀的局面,与今天仿制药面临的招标困境如出一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