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844|回复: 10
收起左侧

[时立新(愚公)] 中成药的灵魂—传统医药理论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11-6-6 1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1中,官方给出的中药定义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这里提到的“我国传统医药理论”具体又指什么呢?个人谈点浅薄的看法。
中成药是我国历代中医药学家医疗经验的结晶,经受了长期历史考验,历久不衰,是与其传统特性的充分保留密切相关的。
中医临床诊病疗疾的基本准则是“辩症论治”,以“证”为基础,合理选取用药物,以求疗效之卓著。
因而,中成药的组方修合,应该符合中医的“辩症”原则。
由于中药性能的种种差异,在组方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章法、规律,以求相互促进,提高疗效,或者抑制毒性、偏性,减少毒副作用。即:中成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七情六合”,同时要避免出现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等。
    一、关于“君臣佐使”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据此可以理解为:
“君药”是处方中针对疾病之主症而设的,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任何方剂中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是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的药物,也可以人是为制约君臣的毒性和偏性烈性的药物,还可以是“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具有反佐作用的药物(如为消除寒热相拒而药不能进的现象时,可于温热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温热药等)。
“使药”为引经报使,使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以补益剂—四君子丸为例:方中党参乃补中益气之君药,兼可养血生津;白术能补脾燥湿,利水止汗,是加强补益中药的理想药物为臣药;茯苓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和中,能够增强健脾和中益气的功效,故为佐药;甘草甘缓和胃,兼可补中益气,引领诸药直达中焦,为使药。
    只要是中成药,其处方中的中药一定是按“君臣佐使”科学搭配的,可以按“君臣佐使”解释得通的,否则就不称之为中成药了。
中成药的组方配比很有规律,但不死板,不固定。中药复方制剂配伍用量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方中君臣佐使药物用量依次呈规律性减少,这是中医临床配伍遵循的最普遍的原则。
金代名医李东垣主张:“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
这个规律决定了处方的作用性质,如不遵从此原则将会改变作用方向。比如,将处方里的“君臣佐使药物”用量进行超范围调整,那就将引起主次的更换,使方剂的功效和主治随之发生变化。
如厚朴三物汤(源于《金匮要略》)和小承气汤(源于《伤寒论)。二者处方组成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但因方中组份用药量的不同,致使二者适用症截然不同。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小承气汤厚朴三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厚朴三物汤意在行气,故君药为厚朴;小承气汤意在攻实,故君药为大黄。厚朴三物汤用于里实气滞,胀重积轻;小承气汤用于里实气滞,积胀俱轻。
(二)方中各药用量相等,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但绝对不违背“辩症论治”这一中医临床诊病疗疾的基本准则。
如治疗郁症的传统药物—越鞠丸(源于《丹溪心法》,现收载于《中国药典》)。处方组成为香附川芎栀子苍术、 六神曲各等分(处方量均为200克)。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药;川芎活血行气,以治血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六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
方中各药等量协同而达到六郁俱治的疗效。
(三)方中主药用量小于其他药味的用量。
这种现象多见于处方中君药(即主药)为作用强、毒性大、价格昂贵的中药。
如人参健脾丸(源于《证治准绳·类方》,现收载于《中国药典》)中的君药人参;小金丸(源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现收载于《中国药典》)中的君药麝香;牛黄上清丸(源于明·李梃《医学入门》,现行《中国药典》收载后将“牛黄”改“为人工牛黄”)中的君药牛黄。
在这里我想顺便谈一点自已的思考:像人参这样的药材现已大量人工种植,并替代野生人参入药,过去用于入药的天然牛黄,也大量被人工牛黄代替(从《中国药典》中即可看出)。
人工种植的人参和人工牛黄其药效肯定无法与野生人参和天然牛黄相比,毕竟是有差异的。
替代使用是客观所致(自然资源在锐减,必须保护),但简单的“等量”替换肯定无法实现治疗上的“等效”,其中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人工品替代天然品是创新,但创新绝不能想当然。否则,我们的传统中药就会毁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
较复杂的中成药方大多由10多味中药组成,再大的方剂则有数十味中药组成,其间皆有极为严谨的配比。至于仅有2、3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就不能拘泥于君臣佐使的组方要求,因为有些君臣药也兼有佐使医药的作用,而且治疗目的明确,效果简捷。如二至丸仅以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女贞子为君,以养阴益肾、凉血止轿的墨旱莲为臣,二药共同组合,省略了佐使药,收效颇为理想。
一、 关于“七情六合”
除“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外,药物的配伍关系还应符合以药性为依据的配伍理论,即以“七情”之约进行“六合”。
中药的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仍是我们的先辈)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
    所谓“七情”是: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七情”中除“单行”没有配伍关系外,“相须”可称为“相关性配伍”或“相从性配伍”;“相使”又称为“相使性配伍”,两者皆总属于相辅相成,以提高疗效的配伍方法,临床常用的标本兼顾、气血双补、气血同治、和解表里等大法均属此类配伍。“相畏”、“ 相杀”皆系“相制性配伍”,是临床常用以为减低或消除中药毒副作用的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其寒热并投、补散兼用、攻补兼施、清补兼行、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合用等法均属此类之中。
相反、相畏(相恶)有兴趣的同行可查阅“十八反”、“十九畏(恶)”歌诀。
近几年,走出国门的中成药,常因组方中含有朱砂等毒性中药而被禁用禁销,这从某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外同行对中医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中医临床上用“毒”之妙在于增效减毒、趋利避害,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传统中医药来讲,上至天上的雨,中至童子的尿,下至地上的土,无不可对证入药。我国古人“人天合一”的玄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我们也没能很好的继承下来,也就更难谈发展了。
注:
搞了多年的中药,越干越觉得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高深莫测。越对现今中药发展的“走向”感到迷茫。本人有感而发,将前几年做得笔记,以及自已的思考,零零散散“堆积”在一起,供同行参阅、点评和指正!
    从大学、到制药企业,我学中药、做中药。二十年后再回首,真得好迷茫啊!我真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自以为是关公的传人,也耍了这么久“大刀”,但现在再回首,突然发现自己手中挥舞得不是“大刀”,而是根小木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4: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很感慨,但是也不知道说点啥好,对现在中药、中成药的概念也模糊了,但是对中药的作用信心依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1-6-6 15: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某种药材或者饮片作为原料,按照既定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控制方法等生产出来的某种剂型的产品,就可以叫做中成药。
   中成药有些来源于古典医术,比如,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这一类叫做传统;
   还有一类来源于民间广为流传,宫廷秘方,比如,白带丸,根据临床经验拟定的处方,这一类叫做经验;
   还有一种是经过了科学研究,由主管部门批准的,这类占很大比例,叫做科研;
   我没有系统学过中药,入中药行当资历也尚浅,更没有仔细理解过七情六合、君臣佐使的真正内涵,也没有认真拜读过《本草纲目》《皇帝内经》。但曾经跟一位外国朋友讨论过,他告诉我: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精髓。何为阴阳,何为五行,又何为气?听后感慨万千,其实是我们对祖先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够好。
   中医是有科学性的,只是这种科学性不是显在的,中医理论思维和形态与西医和现代科技理论大异其趣。西方研究出人体的磁场和电场,大脑也有电磁波。中国中医可以悬丝把脉,打通五脏六腑,这不也是一种气,一种磁场吗?只不过,没有一种仪器把他显示出来而已。
    新一代的中医队伍从小接受的就是科学主义教育,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而缺少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体意识。要根除中医家队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感染的现代化疫毒,将他们从科学的迷信中拉扯出来,重新树立中国古典文化的主体意识,进而推动中医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中医真正的“科学内涵”,说不定随着发展,有那么一天,你针灸或者悬丝把脉的时候,旁边放着一个仪器,上面用数字显示你体内各种机能的变化,相互协调补充,君臣佐使,七情六合,那时,中医药就会拯救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0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回再看。。。。呼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1-6-13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内经
应该是黄帝内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1-6-13 13: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way 发表于 2011-6-6 15:26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某种药材或者饮片作为原料,按照既定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控制方法等 ...

推荐一本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1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啊,中药要是没有中医传统理论支持,也就等于是航空母舰离开了大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7 15: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中医不分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6: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某种药材或者饮片作为原料,按照既定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某种剂型的产品,就可以叫做中成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6: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如果被中医局管理会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4 15: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今药与古药的差别有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28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