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肉豆蔻鉴别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历史 | 肉豆蔻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肉豆蔻生胡国,……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李时珍称:"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主治温中、消食。"所述与现今商品一致。 | 原植物 | 肉豆蔻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url] 常绿乔木,高达15m。叶互生,革质,叶柄长4~10mm。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先端及基部均渐尖,全缘,上面呈暗绿色,下面色淡。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花被壶形,3裂,黄白色;雄蕊8~12,花丝联合成圆柱状,花药合生;子房1室。果实梨形或近于圆球形,长5~7cm,淡黄色或橙红色,成熟时纵裂成2瓣,露出绯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含种子1粒,种皮红褐色,木质坚硬。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西印度群岛、巴西等。我国广东、云南等省有引种栽培。
| 采制 | 栽培后约7年开始结果,每年4~6月及11~12月两次采收成熟果实,割开果皮,剥下假种皮(商品称肉豆蔻衣或肉豆蔻花、玉果花),再击破壳状假种皮,将种仁放入石灰乳中浸一天,然后低温烘干,或不浸石灰乳而直接烘干。
| 产销 | 肉豆蔻Semen Myristicae 别名肉果。主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此外,西印度群岛及斯里兰卡均产。销世界各国。我国虽有少量引种栽培,但无生产,药材均从国外进口。 | 化学成份 | 种仁含挥发油5~15%、脂肪油25~40%及淀粉等。
挥发油存在于外胚乳中,含蒎烯(Pinene)、桧烯(Sabinene)、樟烯(Camphene)60~80%、肉豆蔻醚(Myristicin)约4%、丁香酚(Eugenol)、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氧基丁香酚、甲氧基异丁香酚、黄樟醚(Safrol)、榄香脂素(Elemicin)、异三甲氧基苯丙烯、α-侧柏烯(α-Thujene)、Δ3-蒈烯(Carene)、二戊烯(Dipentene)、香叶醇(Geraniol)等。此外,尚含齐墩果酸。
脂肪油主要成分为固体的肉豆蔻酸甘油酯(Myristin)40~73%及液体的油酸甘油酯(Olein)约3%。
据报导,种子尚含双芳丙烷类(Diarylpropanoid)化合物I、IV、V、VIII和X。

| 功效 | 味辛,性温。有温中、止泻、行气功能。用于虚寒久泻、食欲不振、脘腹冷痛。用量2.5~5g。煨熟用。 | 药理作用 | 肉豆蔻醚及三甲氧基丙烯有致幻作用。肉豆蔻醚对大脑有轻度兴奋作用。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本品或其挥发油服用过量,可产生昏迷、瞳孔放大及惊厥等现象。 | 性
状
鉴
别
| 
性状鉴别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3/PART62/PD02.JPG]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3cm,宽约1.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网状沟纹,常被有白色石灰粉。宽端有浅色的圆形隆起,为原种脐的部位,另一端有暗色下陷处,为原合点的部位,两端间有明显的纵沟,为原种脊的部位。质坚硬,难破碎。碎面可见一薄层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与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纵切时可见宽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形干缩的胚。气强烈芳香,味辛辣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强烈者为佳。
| 显
微
鉴
别
| 种仁横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伸入于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μm,内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拟晶体。内胚乳中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

肉豆蔻横切面简图(×18)
| 理
化
鉴
别
| 1.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8ml,振摇,冷浸2小时,滤过。取滤液2ml,放蒸发皿内,待乙醚挥散后,加茴香醛-硫酸试剂0.5ml,显粉红色,渐变紫色。(检查挥发油) 2.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ml,冷浸2小时,滤过,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黄岩)湿法制板,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苯-乙酸乙酯(95:5),展距13cm。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后,加热。

肉豆蔻薄层层析图谱
S:黄樟醚 1.肉豆蔻
| 非正品 |  | 附注 | 肉豆蔻衣(玉果花)Arillus Myristicae(Macis):为肉豆蔻的假种皮,橙红色,长2.5~3cm,厚约1mm,下部连合,上部裂成数瓣,商品多已压扁,肉质柔软,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6~11%。用为香味料。有芳香、驱风、兴奋等功效。化学成分与种仁所含类同。另含肉豆蔻衣酸(Macilenic acid C14H26O2)及双芳丙烷类化合物II、III、VI、IX和X。(结构见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