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檀香鉴别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
历史 | 白檀名见唐·《本草拾遗》,陈藏器曰:"白檀出海南,树如檀"。苏颂曰:"檀香有数种,黄白紫之异,今人盛用之"。李时珍曰:"按大明一统志云: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等国,今领南诸地亦皆有之。"叶廷圭著《香谱》云:"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可见古代所用的白檀多有进口或生领南云南。现时所用檀香多为白檀,均系进口。由印度进口者习称印度檀香或老山檀香,由澳洲进口者称澳洲檀香或雪梨檀香,由印度尼西亚进口者称印尼檀香或新山檀香。 | 原植物 | 檀香
Santalum album L.--檀香科Santalaceae
[/url] 常绿乔木,高6~9m,具寄生根,树皮棕灰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枝柔软,开展,幼枝圆形,光滑无毛。单叶对生,柄长0.7~1cm,革质,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cm,宽2~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苍白色。三岐或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约与花被管等长,花小,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紫黄色,花被钟形,先端四裂,裂片卵圆形,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于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枚,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野生或栽培。我国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 采制 | 采伐木材后,切成段,除去树皮和边材即得。 | 产销 | Lignum Santali albi 主产于印度,澳洲、印度尼西亚也有生产。销世界各地,除作药用外还作工艺品及家俱等用。 | 化学成份 | 含挥发油3%~5%,其主要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占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萜(santene)、檀萜酮(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a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kasantal)。
木部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aldehyde)、松柏醛(coniferyl aldehyde)、阿魏醛(ferulaldehyde)、丁香醛(syring aldehyde)和香草醛(vanillin)。
| 功效 | 味苦,性温。有理气、和胃,止痛功能。用于寒凝气滞、胸腹疼痛,胃寒作痛,气逆、呕吐,冠心病、心绞痛。用量3~6g或入丸散。 | 药理作用 | 抑菌作用: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64000~1:128000,对痢疾杆菌、鸟型结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2. 其他:檀香油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 性
状
鉴
别
| 

性状鉴别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5/PART122/PD02.JPG]檀香多为长约1m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直径10~30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光滑细腻,有刀削痕或具纵裂。横截面呈黄棕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 显微
鉴别
| 檀香横切面:导管单个散在,偶有2~3个连合,导管孔椭圆形,长径75~90μm,短径55~65μm,每mm2的导管数38~44个。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木纤维与纤维管胞无明显区别,木薄壁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连结,含草酸钙方晶。导管、射线细胞、木薄壁细胞内均可见油滴。
| 理化
鉴别
|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挥发油测定法所得的檀香挥发油,加乙醚配制成每ml含挥发油1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檀香醇乙醚溶液(5μl/ml)或经鉴定的印度檀香挥发油乙醚溶液(10μl/ml)。吸附剂:硅胶G板。展开剂: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85:15)。展距15cm。显色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25g,溶于冰醋酸50g中,另取85%磷酸5g和水20ml,三者混合均匀)。显色后于80~90℃烘烤5分钟。供试品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檀香薄层层析图谱
S:檀香醇 1.檀香挥发油
| 伪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