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867|回复: 2
收起左侧

[中西医与临床] 名医名方 黄玉地黄方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7-8 1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名医名方
黄玉地黄方

    张士舜,男,1939年生,主任中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河北省名中医,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中医治疗肿瘤53年,首倡“三辨治癌”理论,获显著疗效。

    组方:黄精30克,玉竹30克,熟地30克,砂仁10克,淫羊藿5克。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气。

    主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沉细尺弱。

    用法:水煎取汁36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丹溪翁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补肾阴的方法很多,方剂也很多,名方首推六味地黄丸,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使用六味地黄丸,因该方中有三补、三泻,而有的患者则不宜三泻。

    张介宾云:“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临证见舌光红无苔者使用六味地黄丸,则不宜用泽泻、茯苓,以免伤阴太重;若舌红有白腻苔,说明有湿邪,则可用泽泻、茯苓。

    黄玉地黄汤中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为君药;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为臣药;两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之功;佐以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配砂仁防腻膈;同时佐以小剂量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以求“阳中求阴”,对治肾中阴精亏虚诸症效佳。

    加减:出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手心、脚心热者,加知母、黄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肝气不舒者,加柴胡、郁金;失眠者,加合欢花、合欢皮、炒枣仁、夜交藤等。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属鳞癌者,用蛇六谷配白头翁;属腺癌者,用蛇六谷配雷公藤;癌痛明显者,加元胡、鼠妇、徐长卿、鸡矢藤等;骨转移者,加川断、杜仲、骨碎补等。(袁素 石家庄市中医院张士舜名医传承工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味白术散治脾虚泄泻
□ 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王某,男,48岁,长沙人。2009年11月5日初诊患者自诉腹泻、腹痛3个月,大便多呈溏泻,有时完谷不化、腹胀、肠鸣,神疲乏力,面色淡黄,舌淡,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脾虚夹湿。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七味白术散合连朴饮。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广木香6克,藿香8克,葛根15克,黄连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砂仁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1月12日):药后泄泻基本控制,仍疲乏,纳少,面黄少华,舌淡,苔薄黄腻,脉细。上方加味:

    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广香6克,藿香8克,葛根15克,黄连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砂仁10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枣仁15克。10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11月22日):泻止,面色转为较前明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用七味白术散善后: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广香6克,藿香8克,葛根15克,砂仁10克。10剂,水煎服。

    按:此为脾虚湿泻证,以七味白术散健脾固本,配合利湿清热理气之品,共收良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门传薪之曾定伦临证录(10)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芎芷石膏汤除可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外,还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
芎芷石膏汤治反复头风
□ 邱敏 孙科 重庆市中医院曾定伦名医工作室
    头痛是指因外感或内伤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根据“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从《内经》始,即称本病为“脑风”“首风”。

    笔者在跟随导师曾定伦临证过程中发现,其使用《医宗金鉴》芎芷石膏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之头风证疗效颇佳,兹举例如下。

    病案举例

    胡某,男,41岁,2013年11月2日初诊。患者诉患偏头风十余年,每遇冷风则头痛发作,头痛如劈,十分痛苦,反复延医,仍反复发作。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予西比林、尼莫地平片、加把喷汀、卡马西平等药物口服,疗效不佳。1周前因夜归受寒,再次发作,刻诊:头痛,以双侧太阳穴为明显,呈阵发性发作,锐痛,腰背酸痛,口干苦,舌红瘦偏暗,苔滑腻,脉弦。

    辨证:风寒外束,太少枢机不利,日久化热入络。

    治法:疏风散寒,和解太少,清泻郁热,通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法半夏12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细辛6克,防风12克,独活12克,藁本30克,刺蒺藜30克,白芷12克,蒲公英30克,石膏24克,钩藤30克,蔓荆子10克,野菊花12克,地龙6克,吴萸6克,川牛膝20克,生乳没各10克,五灵脂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勿食辛辣、油腻饮食,避风寒,慎起居,节劳作,畅情志,清淡饮食。

    二诊(2013年11月15日):服药后头痛明显好转,现颈肩强痛,腰酸胀,稍感腹胀,时有打嗝,舌红瘦,苔薄稍滑。

    辨证:服药后太少二经经气得通,久病伏于络脉之邪热亦减,但时处深秋初冬,天凉风寒,太阳风寒外束未彻,胃气失和降,辨证为太阳、阳明经气不利。

    治法:宣散风寒,和胃降气。

    方药:加味香苏散合香砂平胃散。蔓荆子12克,防风6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黄芩12克,法半夏12克,钩藤30克,厚朴10克,枳壳6克,砂仁6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鸡内金10克,菊花15克,紫苏叶12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13年11月24日):服药后头痛基本消失,颈肩强痛、腰酸胀及腹胀打嗝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好转,舌红瘦,苔薄。

    辨证:太少二经伏邪已外达内彻,脑络得畅,然内热虽清而邪热久伏之阴伤未培,络脉虽畅而营卫之正气未充。

    治法:通络和营,益气养阴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防风12克,川芎9克,羌活6克,白术30克,黄芪20克,南沙参30克,北沙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川牛膝30克,砂仁6克,桑寄生30克,葛根30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赤芍20克。7剂打粗粉,每日早晚2次,每次10克,水煮沸后服。门诊随访1年未再发作。

    按: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以“风邪”为主,故称为“脑风”“首风”。《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医圣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有较充分的认识:“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并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及太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系统总结:“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关于头风的治疗,《医碥·头痛》提出:“须分内外虚实”实为中医治疗头风的纲领。

    芎芷石膏汤首载于《医宗金鉴·四十三卷》,由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及菊花组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本经》载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白芷《本经》载其“主风头(头风)侵目泪出”,《名医别录》载其能疗“风痛头眩。”石膏性辛,大寒,味甘,《药性论》云其“治伤寒头痛如裂”。三药合用,辛能止痛,温能散寒,甘寒切热,加用藁本、羌活祛风散寒止痛,菊花疏散风热,祛风明目,主治外感风热,太阳枢机不利之头痛,此为该方使用之常法。

    该病例为反复发作偏头痛,根据病程之新旧当为内伤头痛,如何还使用该方?笔者就此疑问请教导师曾定伦。

    导师回答:“病程之长短非判断外感内伤的绝对标准,此病例每受外风则发病,有明显外感特征,所以当使用辛温散寒,解表止痛之药物。患者病程日久,加之饮食不节,喜食辛辣厚味,日久化热,久病入络,故用芎芷石膏汤治之,并予地龙、生乳没及灵脂等搜络化瘀之品。你且去读《金鉴》所载‘芎芷石膏汤’原文:该方除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外,还明言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可见古人告知我们该方是治疗风热为主头痛,不论新久,风热不去,辨证准确,用之必效。”

    闻师言,笔者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课后立即查看原书所载,果如师言。

    导师“读经典”、用经典,对经典条文理解和运用已纯熟到如此地步,着实令我等后学汗颜,切当以此案例为榜样,努力学习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兆伟升阳益胃法治疰夏
□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治疗经过

    石某,女,45岁,售货员。患者素体虚弱,形瘦面黄,月事量少且延期,血压一直偏低。近几年来每至夏暑之际,即不能饮食,头昏乏力,消瘦,体重下降5公斤左右,家人甚急,四处求医均不能缓解。查血生化全套及甲功、胰岛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均无异常发现。延请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诊察。

    观其患者神疲困倦,昏昏欲寐,头昏目花,胸闷脘痞,泛恶欲吐,口干而渴,但不多饮,大便稍溏,日行1~2次,形瘦面黄,舌苔薄白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无力。

    治拟益气健脾,清暑化湿。方选东垣升阳益胃汤化裁。

    处方:生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炒防风5克,化橘红6克,法半夏6克,炒薏苡仁15克,黄连2克,生甘草5克,生姜2片。7剂。

    二诊: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纳谷转馨,未敢多食,仍有懈怠乏力,面黄乏华等症。中虚脾阳被遏,不能升清。处方:原方加炙升麻5克,葛根10克,续服7剂。

    三诊:精神转佳,纳谷大增。原方去黄连,再服7剂。病情好转,另以参苓白术丸调理1月,来年夏至前再以参苓白术丸进服1个月。随访疰夏未作,稍感乏力,再服三诊方调理2周即痊。

    分析与讨论

    “疰夏”一证古即有之,历代医家多有阐述。《脾胃论·卷中》:“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肢节沉疼,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又《伤暑全书·暑症》:“盖此症乃夏属……元气不足,湿热蒸人……人初感之,即骨乏腿软,精神倦怠,昏睡懒言。”此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此案患者发病前即身体虚弱、形瘦面黄、月事延期量少、血压偏低等一派脾气不足之症。单兆伟教授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气虚,夏季暑湿之气易乘虚位,困遏中焦脾胃,导致升降失司,运化无权,即表现为头昏纳差、泛恶欲吐、形疲便溏等一系列脾虚湿困之证候。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疰夏病,脾胃虚弱病也。”

    中焦脾胃虚弱,“虚则补之”,用益气健脾之法,同时合用清暑祛湿之品。但脾胃不足,故清暑不可过于寒凉伤阳,祛湿不可重剂伤阴,补脾益气既不可过温以助火,亦不可凉润助湿,必须权衡两者关系,不可偏失,方能妥帖。

    此案单兆伟以东垣升阳益胃汤化裁,取其健脾益胃、升阳除湿之功。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方中用黄芪通达内外,走表可益气,固表防邪气,走里补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以助清气上升,为君药;四君子健脾益气助运,用太子参平补中焦脾胃之气,而不似党参之甘温,又不似西洋参之甘凉;薏苡仁祛湿而健脾,炒用可止泻;化橘红、法半夏燥湿理气,斡旋中焦气机,不用砂、蔻之类以防香燥太过,耗气伤阴;苍术苦温燥湿而健脾,炒用可去其燥性,且能走表,祛除风湿之邪;防风炒用入脾,又能胜湿,故少用可健脾化湿;另用少量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既可防苍术、防风、法半夏、橘红等温燥之性,又可清解夏季暑邪之气;生姜和中降逆。全方用药不多,可谓匠心独运,组方层层套扣。二诊更体现出用药独特,画龙点睛之妙,以炙升麻、葛根生发脾胃之清阳,清升浊降,中焦得健,病乃向愈。三诊之后,以参苓白术丸平调脾胃,以防苦寒伤胃,以期全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淫羊藿:温补肺肾 强筋起痿
    淫羊藿 “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经》)

    淫羊藿温润滋补肝肾,诸方书皆言其强筋壮骨,祛风除湿,止咳平喘,实因其益肾固本之药理也。

    《食医心镜》有淫羊藿酒治肾虚阳痿,余制淫羊藿酒,必择其鲜嫩之枝叶,并加蜈蚣数条,疗效更好,蜈蚣也可兴阳事故也。余也常将淫羊藿200克,蜈蚣20条焙干研末分40包,每日2次,每次1包,黄酒送服,治疗阳痿效果也好。

    淫羊藿、徐长卿、熟地、当归、车前子、山药、枸杞为方,服数月阳气渐充,可治肾阳虚亏之不育。至于女子肾气虚寒,冲任不足之不孕症,必然月经推后,量少色淡,性欲淡漠,少腹冷痛,余有家传种子良方:淫羊藿15克,砂仁6克,广栀仁15克,炒小茴9克,苏梗9克,柴胡15克,当归9克,炙芪15克,肉桂3克,熟地15克,台乌9克。

    输卵管阻塞不孕症,乃血气郁滞,余常用仙方活命饮治之,亦常加淫羊藿助肾气之升发。

    《本经》“阴痿绝伤”一语,实《大明本草》所谓“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乃肾阳之精气亏乏也。

    二仙汤调整肾气之阴阳使之归于平衡,余用之治更年期综合征。余认为肾气之补充,乃在于平衡,一般益肾方药之运用,皆应重视于此,不可矫枉过正。羊藿性味温润,故为补肾之良药。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多属肾阳虚衰,痰瘀凝滞之证,余以羊藿、仙茅、当归尾、桃仁、大贝、元参、夏枯草、车前子、怀牛膝、炒王不留行、熟大黄为蜜丸,服数月颇有效验,此所以利小便也。

    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若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脉沉迟弱者,乃冷风劳气之痹证。余有常用方:淫羊藿、狗脊、徐长卿、猴骨、制川乌、骨碎补、熟地、姜黄、羌活、灵仙为蜜丸。

    余常于玉屏风散中加淫羊藿、熟地等,预防感冒之作用得以增强,知补肾之力,可卫外而为固也。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经年难愈,若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之喘咳,余有家传温肾平喘方:淫羊藿、熟地、当归、炒苏子、麻黄、桃仁、前胡、泡参、炒白芥子,若有一时之热痰,酌加万年荞、败酱草类。

    “益气力”一语,乃言其补肺肾之正气也。

    老年性痴呆均肾虚而有痰,以还少丹服数月,对改善情绪记忆力及认知力均有裨益。所谓“强志”,即指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心草小验方
    灯心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膀胱经。能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常用于治疗淋病,水肿,小便不利、尿少涩痛,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口舌生疮。验方如下:

    验方1 取灯心草3克,淡竹叶9克,水煎服。用于治疗心热烦躁,失眠不寐,小儿夜啼。

    验方2 灯心草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15克。用于治疗小便热痛。

    验方3 灯心草5克,麦冬10克,泡茶饮用。或灯心炭3克,冰片0.3克,共研细粉,吹入患处。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口腔炎。(白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氏盗汗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一枝箭全草7株,童子鸡1只。蒸童子鸡取汤,睡前服。

    主治:盗汗。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张孝纯一枝箭甘辛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未见其止汗文献;童子鸡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治虚劳羸瘦,胃呆食少,病后虚弱,小便频数,带下泄泻等一般精气亏虚之证。本方之用当以雌童子鸡为好,其性味温平而无火。据经验此方其效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7-8 14: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9 09: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3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