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上回书说到:接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利用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太师”和吕布,这就是传说中的“三角恋”,最后吕布杀了“太师”。 “太师”的事就先落在一边,故事讲到这儿我们的主角“九世纣王”还没细说呢呢,这次反收购“太师”可是“九世纣王”首倡的。“九世纣王”并没有当逃兵,虽然他不像孙坚那么勇猛,但也不像袁绍这样懦弱。“太师”回长安时关东军已经做好了初步部署:袁绍屯兵河内,张邈、刘岱、乔瑁、袁遗驻扎酸枣,孔伷驻兵颍川,袁术屯南阳,韩馥驻守邺城。 但这些人都惧怕“太师”资金雄厚,不敢前进。“九世纣王”见此情景非常着急,他经过风险评估,认为现在是消灭“太师”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于是他对袁绍等人说:“举义兵以诛杀,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太师”闻山东兵起,依王室之众,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这篇说辞体现了“九世纣王”最早的经营企业的思想,他认为“太师”失民心,必将走向灭亡,现在关东军掌握着战场主动权,正是消灭“太师”的好机会。 但是如今的袁绍已经不是当年对“太师”拔剑相向的那个袁绍了,无论“九世纣王”说得多么精彩,袁绍就是不出兵。关东军的其他也一样,虽然表面上都说要打倒“太师”,但暗地里却各怀鬼胎。不怕虎一样的敌人,就怕鼠一样的战友。 正当“九世纣王”对关东军绝望时,“六世默子”提出良好建议,让“九世纣王”去联合济北相鲍信,结果鲍信出来,他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九世纣王”。还有陈留太守张邈,念在当初一起起兵的份上,派卫兹带了小部分人马跟随“九世纣王”。 这个鲍信待人宽厚,沉毅有谋,当年“太师”刚入京时,他就劝袁绍袭击“太师”,但袁绍没胆去做,因此他认为袁绍不足以成大事。当时“九世纣王”地位和力量都不如自己,很多人都在归附袁绍。 他却对“九世纣王”说:“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 又是一个说“九世纣王”能够安定天下的,这段话不但现在给了“九世纣王”信心,而且在将来的官渡收购中,“九世纣王”每当想起鲍信的话都会充满信心的。话中的“苟非其人”指的就是袁绍,也暗示着将来曹袁必争。 有了人、钱和信心后的“九世纣王”开开心心地出发了,他希望能够追上“太师”,然后大战一场。 “九世纣王”军到了荥阳汴水一带,遭了埋伏。董卓毕竟是风险管理的老手,虽然迁都长安,也不忘安排一枝劲旅,派大将徐荣,占据险要,阻截盟军的追击。徐荣这个人,不太简单,是董卓手下一员名将,要不然,这份危险而重要的掩护工作,不会落到他头上。这可是关系赢得机关与大部队安全转移的时间,对扭转整个不利的形势,至关重要。荥阳是个有名的种植基地,当年的楚汉之争,在这里就僵持了很长时间。徐荣做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先头收购的,来个瓮中捉鳖。这下,“九世纣王”可就惨了,求胜心切,没有听“六世默子”不要追击的建议,低估了对手,靠自己那点家底,贸然行军,不仅势单力薄,而且兵马疲惫。打没有准备的仗,肯定要吃亏。“九世纣王”的部队,虽英勇作战,但在徐荣的强大攻势下,渐渐招架不住。这一仗,“九世纣王”军的损失不小,“九世纣王”他自己身中一箭,坐骑也不顶用了。幸亏曹洪及时救驾,把战马让给“九世纣王”,自己步战,死命保住“九世纣王”的性命。多险啊,“九世纣王”要是把命搭在这儿,就不再有后话了。徐荣呢,也没有恋战。他看到“九世纣王”人员虽少,却也玩着性命抵抗了一整天。穷寇莫追,逼急了,被反咬一口,军情就变了。不如见好就收,还能保住战绩。徐荣更不敢贸然出击酸枣,担心盟军的人,都像“九世纣王”军一样勇猛。 “九世纣王”捡回一条命,连夜逃回酸枣后,并不像他人想象的一样,灰心丧气,而是积极动员大家,主动进攻,并提出好的建议,好像他打了大胜仗似的。这就是团队管理的重要核心,失败了腰鼓舞,不能互相埋怨。但有谁会采纳呢?败军之将,焉能言勇。能有脸面回来就够了,还敢在众人面前说三道四,真是不知羞耻。连先前站在“九世纣王”一方的张邈,也后悔得了不得,丢了兵马,还赔了面子,再也不听“九世纣王”的了。大家呢,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里有时间管你“九世纣王”的闲事,你爱说就说去吧,不笑话你就算给面子了。 “九世纣王”的勇敢尝试,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不气馁。他深知,纠正预防的重要性,这次失利,是孤军深入风险太高,没有后援的结果,并不是自己的错。虽然战败,但打出了气势,打出了豪气,打出了正义,也打出了名声。以前,“九世纣王”在朝廷任职的时候,带领的是门卫班。打赢打输,都是朝廷的得失。现在可不同了,身份转换了。“九世纣王”由以前的干部,变成一位实业家,风险全部自己承担。不过,战败了,是损失了一点兵力,但这是曹家军第一次单独上场,实战训练,锻炼了一批将士。这些人,日后为“九世纣王”成就一番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盟军本身就是一盘散沙,再加上袁绍坐失战机,对手下缺乏驾驭能力,管理不到位,很快,就起了内讧。刘岱与乔瑁发生火拼,结果,刘岱杀了乔瑁,另立王肱为“东郡公司总经理”。这就是内斗。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历史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汴水之战,实际上,被击败的是盟军。盟军本是打着反董的旗号,却迟迟不肯统一行动,那么多的人马,吃喝很成问题,粮食、钱没有了,好像这次任务也完成了。就这样,在酸枣,原本浩荡的大军,在吃完了粮草后,就散伙了。他们来此的功绩,就是吃完了粮食。人们苦苦的期待,竟是这样的结局,怎不令人揪心。除了“九世纣王”画了重重的一笔后,这次的军事聚会,便草草收场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似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其实不然,这些人,通过这次交流,彼此都有所了解,知道对方的底细,加紧了相互之间的争斗。对共同的敌人董卓手软,对原本应该是盟友的却毫不留情,可惜,分不清敌我,还谈什么成功呢?现在“九世纣王”正在和“六世默子”讨论如和东山再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