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外泌体遇上DNA修复会擦出什么火花? 我们都知道外泌体中含有DNA 和RNA,而且一些蛋白(如:核糖体蛋白、组蛋白、14-3-3蛋白)还能结合DNA/RNA,那么外泌体体内应用是否会影响患者DNA修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 题。那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DNA修复![backcolor=rgba(95, 145, 183, 0.07)]之所以会说DNA修复,那是因为发生了DNA损伤。[backcolor=rgba(95, 145, 183, 0.07)]DNA损伤(DNA damage)是指DNA序列的永久性改变,包括单个碱基的改变及双螺旋结构的异常扭曲,会造成遗传特征改变的生物现象1。[backcolor=rgba(95, 145, 183, 0.07)]DNA结构的完整性对细胞和生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而DNA分子结构却常常受外界环境因素和生物体自身因素影响发生变化。如果DNA损伤无法被修复,其结果对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功能或生存甚至后代。因此,在生物体,DNA修复能力对维持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生物体进化过程中遗传与进化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由于DNA分子并不是完全可以修复成原样的,所以生物会发生变异与进化,这样就维持了自然界的平衡。因此,DNA损伤修复对生物体演化也十分重要。[backcolor=rgba(95, 145, 183, 0.07)]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为了维持正常的复制和转录及其它生命活动,机体内演化了多种修复机制,[backcolor=rgba(95, 145, 183, 0.07)]主要的修复机制有四种分别是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 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光修复(Photoreactivation )2。此外还存在SOS修复(SOS repair)系统,这些修复系统保障了DNA的稳定和安全。
图1 光修复DNA示意图了解了DNA修复和外泌体分别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梳理一下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及关系如何?抱着好奇的心理去检索了相关文献,以“外泌体”或“胞外囊泡”、并同时提到“DNA修复”为关键词检索。小逸发现检索到的文献大概50篇左右,把重点的线索梳理如下:1. 胞质PD-L1通过与“RNA exosome”竞争,提高细胞对DNA损伤的抗性3。推测:PD-L1外泌到胞外后,原细胞对DNA损伤敏感、有凋亡倾向;受体细胞吞入PD-L1阳性囊泡可能增加DNA修复能力,加快生长和迁移。2. 干扰素刺激基因15所编码的ISG15蛋白(第一个被发现的泛素蛋白),功能不仅涉及蛋白合成-降解、囊泡分泌过程,还影响DNA修复和免疫4。ISGylation抑制外泌体囊泡分泌。推测:ISGylation(一种类泛素化修饰)可能是DNA修复与囊泡分泌之间平衡杠杆的一个支点。3. RNA处理因子THRAP3(同时也是外泌体蛋白)和BCLAF1对RNA-DNA杂交链动态和DNA修复非常重要,抑制癌细胞囊泡分泌可降低癌细胞对化疗的抵抗力,其中PD-L1和THRAP3可能是关键因素5。推测:抑制肿瘤囊泡分泌和抑制肿瘤DNA修复(抑制PARP蛋白)一样,都能促进化疗效果,可见囊泡分泌与DNA修复关系密切。4. DNA修复信号通路的上游激酶ATM在停止分裂的细胞(如:神经元)中,并不大量分布在核内而主要在胞质,并与突触囊泡有关6。推测:细胞从分生到不朽,DNA修复相关激酶的战场从中心到边缘;5. 高糖应激相关的囊泡网格支架蛋白(多被病毒所利用)clathrin CHC22单体可以反式激活p537(泛癌突变率最高的蛋白,野生型一般认为抑癌,是DNA修复过程的关键)。推测:在某种刺激下,其他外泌体支架蛋白单体可能也会影响DNA修复;6. DNA修复蛋白ERCC1失活的巨噬细胞有更多的囊泡从高尔基体脱离,并在DNA严重损伤后分泌8。这些囊泡可引起受体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独立于胰岛素信号)、mTOR活化,促发慢性炎症和衰老。推测:高糖刺激可能加剧DNA损伤和慢性炎症通过囊泡的“传染”;7. RNA结合蛋白DDX1阳性囊泡通过钙稳态调控小鼠胚胎线粒体活性,DDX1敲除后胚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线粒体活性增强、ROS增多且停留在4细胞阶段9。推测:DDX1阳性囊泡可能有利于细胞脱分化为干细胞;8. 辐射后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发现miR-1246,后者可以抑制DNA修复连接酶LIG4,并导致未受辐射的细胞DNA损伤10。推测:外泌体miR-1246可作为辐射污染生物标志物,在药用/涉药外泌体中应加以清除。9. NAD+依赖性去乙酰化酶Sirt1通过调控溶酶体酸化抑制癌源外泌体分泌11。推测:过程关联轴:核DNA和mtDNA修复—线粒体代谢—表观修饰—囊泡分泌;10. Dinoroseobacter菌外膜囊泡含有DNA,其序列多为位点特异性酪氨酸重组酶XerC/XerD的结合模序12。推测:外周囊泡与原核细胞DNA修复可能还有其他保守的关联机制。11. 辐射诱导的外泌体miR-603促进IGF-1表达和神经胶质细胞瘤的细胞干性13。推测:糖代谢、DNA修复与癌细胞外泌体之间的功能关联可能比较普遍;1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通过囊泡自分泌抵抗辐射14。推测:DNA修复与外泌体小核酸之间的功能关联可能比较普遍,外泌体体内应用应注意;13. 卵巢癌分泌的小型外泌体囊泡中的miR-21(双侧产物)和miR-891-5p促进顺铂抵抗,且miR-891-5p预示更高的卵巢癌风险15。推测:同上;14. 外泌体CC16蛋白通过促进DNA修复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急性肺损伤16。推测:CC16蛋白即SCGB1A1,是一种分泌型小型球蛋白。CC16促进损伤肺组织的DNA修复,暗示其他分泌型球蛋白/免疫蛋白也可能对DNA修复有影响;15. 外泌体miR-151a增加药物抵抗型神经胶质瘤对thalidomide的敏感性17。推测:DNA修复与外泌体小核酸之间的功能关联不仅互相促进,也可能相反;16. 人口腔上皮角质层细胞衰老后,外泌体中线粒体和核DNA常见,表现出更典型的慢性炎症型mRNA组成18。推测:片段化DNA进入囊泡并分泌,可能是上皮细胞衰老的表现;17. 辐射后,头颈癌外泌体蛋白质组富集到更多的DNA修复蛋白和氧化应激蛋白19。推测:DNA修复与其他细胞的外泌体蛋白质组可能也有密切关联;小鼠脑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中,短读码框编码的多肽与DNA修复、转录因子辅助以及钙信号等有关。推测:人脑外泌体可能也有类似现象,灵长类特有基因/潜在蛋白基因表达产物对神经发育过程中DNA修复的影响值得关注。
图片来源: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onc.2020.00724/full
以上,是检索的文献中提炼到的重要线索,希望能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用的参考!o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