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五批不锈钢片芽孢指示剂条(后文简称为BI)检测过程见下表,前三次空载,后两次满载,第三次满载未开展。 [td] 批次 | | | | | | | | | | | | | | 2019.10.17 15:10发现编号B11的培养基出现浑浊,已长菌。 | | | | | | | | | | | | | | | 2019.10.18 16:10发现编号E9的培养基出现浑浊,已长菌。 |
根据偏差描述的问题及情况,从鱼骨图中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推测找出可能的原因,其次逐一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确定根因。
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1、是否为人员取出BI过程中,BI受到污染? 人员从冰箱取出BI到张贴到无菌隔离器腔体中都是佩带无菌手套进行操作,而且对长菌的B11、E9的培养基进行疑似菌的测序鉴定,鉴定结果都是只含有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如果是取出过程中受到污染可能会有多种微生物,故人员取出BI过程中,BI受到污染可能性较低。 2、是否人员未按照BI使用方法张贴,导致BI未完全受到灭菌? BI按照BI使用方法张贴,将BI撕开口处的纸片成90°折贴,垂直张贴在内腔表面。故人员错误摆放BI,导致BI未完全受到灭菌可能性较低。 从设备的角度进行分析: 灭菌运行过程各阶段及作用 ① 预处理阶段,这个阶段,将压缩空气经过囊式过滤器过滤后注入主腔体,运行一段时间,以达到除湿的效果。过氧化氢加热器进行预热。 ② 充气阶段,过氧化氢溶液通过蠕动泵按照一定的速率滴入蒸发器产生灭菌蒸汽,灭菌蒸汽将会通过循环风机进风注入到主腔体中。从主腔体流回的过氧化氢蒸汽通过回风道到静压箱再回到主腔体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 ③ 灭菌阶段,在这个阶段,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充气阶段的相同,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过氧化氢可以会以较低的速度注入。灭菌阶段目的是为了让灭菌蒸汽均匀分布在腔体内,增加了灭菌汽体与灭菌环境的接触时间,使灭菌更为充分。 ④ 通风阶段,这个阶段,主腔体内的空气与过氧化氢蒸汽通过催化分解支路循环。过氧化氢蒸汽经过二氧化锰过滤器后被分解成水蒸气和氧气。 1、是否为H2O2蒸发器失效? H2O2蒸发器温度在操作屏上显示160℃左右,当30%H2O2溶液通过蠕动泵注入到加热盘中闪蒸为气态H2O2,通过循环风机扩散到腔体内。如果是H2O2加热盘失效会导致腔内H2O2浓度的下降,但是整个确认过程中没有出现设备H2O2蒸发器报警,H2O2浓度曲线也是平稳的没有异常现象,且H2O2蒸发器温度传感器经过计量在确认有效期内,故不是设备H2O2蒸发器失效导致。 2、是否为蠕动泵故障或H2O2管道堵塞?
由上表可知五次灭菌过程中H2O2消耗量都在340g左右,最大和最小值相差不超过1%;如果是蠕动泵故障或H2O2管道堵塞,则会导致腔内H2O2浓度的下降,但是H2O2浓度浓度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设备内部的台秤也经过计量,在计量有效期内故不是蠕动泵故障或H2O2管道堵塞。 3、是否为H2O2浓度传感器测量值不准? 三次小试使用经计量过离线 H2O2浓度传感器(见附件7)测腔内回风通道附近测出的浓度值与设备显示屏上显示的值差距较小见下表,但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结果值相差很大,经咨询厂家工程师,温度低、湿度高时探头滤膜上容易形成液滴导致堵塞,探头测出的H2O2浓度值比真实值偏低。无菌隔离器H2O2浓度传感器是安装在循环高效上方,30%H2O2溶液通过蠕动泵按照一定的速率滴入蒸发器产生灭菌蒸汽,灭菌蒸汽将会通过循环风机进风注入到主腔体中。从主腔体流回的H2O2蒸汽通过回风道到静压箱再回到主腔体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综上由于探头滤膜表面容易形成液滴,导致测定值不准确。故不是H2O2浓度传感器测量值不准导致灭菌不合格可能性较小。
4、是否为灭菌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 5次灭菌过程中各次预处理阶段前、后主腔内的温湿度与灭菌阶段显示器上显示主腔体内的平均H2O2浓度见表1 整个阶段时间 | 第一次 2019.10.14 09:20~12:01 | 第二次2019.10.14 12:28~15:08 | 第三次2019.10.15 09:54~13:18 | 第四次2019.10.16 09:47~12:56 | 第五次2019.10.16 13:09~15:5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1五次灭菌过程数据 5次灭菌过程第二次和第五次出现了BI灭菌不合格情况,且主腔H2O2平均浓度值比其它3次高的原因是温度低、湿度高时探头滤膜上容易形成液滴导致堵塞,探头测出的H2O2浓度值比真实值偏低。经咨询设备厂家工程师,BI灭菌结果并不是单独以H2O2浓度值来判定,而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灭菌温度、灭菌浓度和灭菌时间),这两次灭菌不合格情况主要是由于灭菌时间偏短引起的。且USP 40< 1229.11>Vapor PhaseSterilization(气体灭菌)中说明online monitoring of vapor phaseconcentration is not widely utized as a control parameter(气体浓度在线监测并没被作为一个主要的控制参数广泛的应用)。 厂家工程师对设备各灭菌阶段的主要时间参数进行了修改(见表2),对充气阶段时间和灭菌阶段时间进行了延长,让灭菌效果更明显。 表2五次灭菌过程数据 在2019.11.30~2019.12.01开展了三次小试,灭菌结果均合格 3次小试灭菌过程中各次预处理阶段前、后主腔内的温湿度与灭菌阶段显示器上显示主腔体内的平均H2O2浓度见表3 整个阶段时间 | 第一次 2019.10.14 11:48~14:38 | 第二次2019.10.14 08:36~11:30 | 第三次2019.10.14 11:46~14:38 | | | | | | | | | | | | | | | | | | |
表3三次小试灭菌过程数据 由表1可得知整个预处理阶段时间设定为10min时,主腔体内温度上升0.5℃左右,湿度下降5%左右。 由表3可得知整个预处理阶段时间设定为20min时,主腔体内温度上升1.0℃左右,湿度下降10%左右。 根据物理学中的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湿度越低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通过表1和表3的数据,判断出预处理阶段时间越长,设备内部温度就会越高、湿度越低,利于气态H2O2扩散,设备内部各个角落可以更充分的进行灭菌。 故灭菌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性较大。 5、是否为灭菌过程中主腔体出现泄漏? 灭菌当天均进行了泄漏测试,从100 Pa开始下降,保压3分钟后腔体压力均高于76 Pa。泄漏率:≤0.5%/h,测试结果合格。且灭菌阶段过程中使用经计量过的H2O2低浓度探头(50114874)(见附件11)对房间进行H2O2浓度检测,数值为零。
故灭菌过程中主腔体出现泄漏可能性较低。 从物料的角度进行分析: 1、是否为BI过期? AH-39批次BI有效期至2020.04.30,故不是BI过期。 2、是否为BI孢子数偏高? AH-39批次BI公司内部验收合格,孢子数在正常范围内,故不是BI孢子数偏高。 3、是否为BI存储条件不合格? AH-39批次BI是供应商通过冷链运输到公司仓库,从公司仓库领取到第一化验室也是包裹着冰袋,在化验室也是一直存放在2~8℃的冰箱(50025019)在设备有效期内(见附件13)中,故不是BI存储条件不合格。 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1、是否为BI布点不合理? 本次验证布点原则遵循均匀分布且尽可能找最差点,偏差中9号和11号点分别是主腔前右下角和主腔前手套内(从左往右第二个),都符合最差点条件,故不是BI布点不合理。
左右传递窗BI张贴位置图(括号中数字是右传递窗摆放位置编号) 主腔BI张贴位置图 BI摆放位置见下表
从检测的角度进行分析: 1、是否为培养BI的方法不符合操作规程规定? 5次培养过程中,BI消毒后经传递窗进入到检测间,检测用具和BI再次消毒后进入到生物安全柜内培养。说明书要求检测(生物安全柜保护下,用无菌镊子将生物指示剂逐一取出,分别放置含4ml大豆酪蛋白水解培养基的试管中,置56~6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置56~6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7天,且5个批次的阳性样品培养基浑浊,阴性对照培养基澄清,故不是培养指示剂的方法不符合操作规程规定。 2、是否为生物安全柜和培养箱没有经过设备确认? 生物安全柜均在设备确认有效期内,故不是生物安全柜和培养箱没有经过设备确认。 综上所述,导致该偏差发生的最大可能原因: 1、厂家工程师设定的设备灭菌运行参数不合理,导致灭菌阶段时腔内芽BI内的孢子未全灭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