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文立足预混剂粒度控制之生产工艺控制,抛砖引玉,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思考与讨论,为预混剂质量提升吹号。 预混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预混剂通过饲料以一定的药物浓度给药。如果您认为预混剂粒度不是关键控制指标项,那就错了。其影响预混剂产品的稳定性;通过影响检测时的取样,间接影响产品的含量检测;甚至影响与饲料混合后的药效,所以一般不同产品对于粒度有差异化的规定。比如我们一个预混剂产品A的农业部标准规定的是2号筛通过率大于95%,且其国外注册标准在部标基础上还增加了5号筛通过率不大于20%;而另一个预混剂产品B的农业部标准规定的是5号筛通过率不低于70%。 最近生产B产品,要求5号筛通过率不低于70%,如何控制呢?首先,将喷干塔下振荡筛原来使用的24目(2号)筛网,改为50目(3号)筛网较合适。因为筛网目数太小,产品5号通过率可能不达标,而如果改为65目(4号)筛网、80目(5号)筛网,大颗粒(即筛上物)就太多了,不利于生产。 其次,需将喷干塔中的枪头孔径调整降低至2.4mm甚至2.0mm。在预混剂B生产过程中,加了碳酸钙作为基质,所以这个调整增加了堵枪头的风险。为了降低堵枪头的风险,要求制备菌浆液的振荡筛的筛网也需有调整。另外,降低枪头孔径后,随之打料泵的压力与喷干塔的进风、出风温度需调整,因为孔径-管道压力决定物料出料量,物料出料量决定对风量、风温的需求。这样可能需要对整个喷干塔工艺参数进行调整。 再次,调整制备菌浆液的振荡筛的筛网后,需考虑提升所加的碳酸钙质量与发酵液质量。此产品对发酵液质量要求,除了菌浓、效价等正常外,需降低发酵液的残糖与粘度。这就是产品B的粒度控制,基本涵盖产品控制的各个方面。 再对A产品回顾,原来湿法工艺易结块,怀疑是豆油残留的原因,通过创新喷干工艺基本解决;但喷干产品加速考察时仍易结块,是否有粒度的原因呢?如何控制其2号筛通过率大于95%,而5号筛通过率不大于20%? 除了前面的控制方案,一调整振荡筛筛网,二调整喷干塔各参数,三提升发酵液及碳酸钙的质量外,有否其他办法呢?我想再回到开头的定义---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应该是我们控制的另一个方向。个人认为《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的“粘结剂、抗结块剂、稳定剂”等都可考虑,比如黄原胶可增稠,可否用其解决菌浆液不均一导致生产过程粗粉、细粉跨度大的问题,再比如木质素磺酸盐可抗结块,可否用其解决成品结块的问题?至于各添加剂之间的配合使用,更是学问,也需试验。个人同时认为只要是符合饲料添加剂目录的,工艺变更就可能实践,只是涉及注册变更。 综上,预混剂粒度控制是其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同样涉及设备、工艺、原料控制等各个方面。其控制的好坏,对预混剂产品稳定性、均一性、含量控制等影响较大。除了已有的控制方案外,还可以考虑在菌浆液制备过程中添加适宜的物料,提升菌浆液的质量指标,控制成品粒度,最终提升预混剂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