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805|回复: 8
收起左侧

阿胶的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6-9-2 2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常用中药阿胶,是随着以兽皮煎煮成的胶的产生而派生出的产物。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才渐成为一种药物。     从先秦开始,人们对胶已有了深入了解,至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品种、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即对此有记载。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tian,纹理粗糙之义)而搏廉”,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然則居旱亦不动,居湿亦不动”。 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胶的药用记载始见于古医方书《五十二病方》。据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其成书应在战国或更早,说明胶的药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胶至汉代已成为常用药物,并可能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白胶(鹿胶)两种。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可能为‘胶挠水则清’另一功用开发的写照,类似‘絮凝作用’)”一语,是现存史籍中称胶为阿胶的最早记述。从中也可看出在当时人们对阿胶功用的开发认识已经相当全面了,不为医药专用。汉代大临证医学家张仲景在其被后人誉为医学经典著作的《伤寒杂病论》中,以阿胶配伍成“芎当归胶艾汤”、“黄连阿胶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成书约在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可滋补强壮身体的“上品”,并将其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一名傅致胶”。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又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东阿,古称柯或阿。按战国时阿有二,分别在赵、齐两国。西在赵者名西阿,东在齐者名东阿。汉置东阿县,属东平郡。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名誉天下,历史悠久,并非只因得天独厚之阿井(北魏郧道元《水经注》即明载此事。谓:东阿“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而是东阿先民智慧和勤劳的产物,是万千次实践和无数汗水的结晶。
南北朝时,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阿胶生产有所发展,医家对阿胶的质量也开始有较高的要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作胶因皮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分三种。虽然早期阿胶的制作工艺已无文献可考,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煮胶法”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明白,早期阿胶是以牛皮胶为主的多种皮胶,且生产有时限。若以现代阿胶生产的工艺观之,说明我们在研究阿胶古籍时应具备发展和辨证的思想。

唐宋时期阿胶及其原料用皮的演化
    唐代《新修本草》、《千金方》等尚无有关阿胶新的资料。至宋代,经济和科学文化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朝廷多文人柄政,对医药卫生事业有所关注,不仅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学教育,开设国家药局,而且整理了古医籍,编著了一批医方书和本草。使宋代医药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包括阿胶在内的药物生产,也呈现新的面貌。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谓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但据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记载,作为贡品上纳朝廷阿胶者,除郓州外,尚有济州。按宋代郓州辖六县,即须昌、阳谷、中都、寿张、东阿、平阴;济州辐四县,即钜野、任城、金乡、郓城。可见宋代除东阿外,郓州、济州的其他县也有一定的阿胶生产。其产品除纳贡外,多数已作为商品流通,以至苏颂称“都下(汴京城)货者甚多”。囿于传统,他又言“恐非真”,强调“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表明宋代尽管阿胶生产地已多,但仍以东阿县为正品阿胶产地。

  值得注意的是,自唐至宋,阿胶原料用皮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由牛皮为主转变为驴皮。宋代以后,阿胶全用驴皮煎煮,而以牛皮煎煮之胶则被称为“黄明胶”。对于这一转变,历代多有解释。大致有制作工艺和医学理论两种论述。以制作法之别解释有:《图经本草》谓“寻方书所说(驴皮胶)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尔……。故陈藏器云‘诸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可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以医学理论解释有:宋·寇宗爽《本草衍义》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驴皮)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亦谓阿胶“其必以驴皮煎煮者,驴肉能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乃借风药以引入肝经也”。

  然而最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是综合畜牧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从驴的历代养殖发展变化情况、驴皮胶的临床广泛应用以及频繁战事导致牛皮原料紧缺等因素进行合理、客观地分析。驴早先产于非洲、西亚一带,在中原至汉初仍少见。《史记·匈奴传》把驴和骡并称为匈奴“奇畜”。西汉·桓宽《盐铁论》谓“骡、驴、骆、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汉武帝时将驴同其他珍禽异兽放置皇家宫苑——上林苑供人观赏。西汉·陆贾《新语》把驴同琥珀、珊瑚、翠玉并列为彼时四件珍宝。
    后来经通商进入中原。史料记载,随着张骞出使西域,骡、驴、驼乃衔尾入塞。

    由于其体躯较矮小,禀性温驯,行走灵活,步履稳重,耐力持久,耕、挽、乘、载无不适宜,又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力,而且较牛马耐粗饲,在小农经济时,尤适宜农户畜养,故深得人们喜爱。人们开始豢养这种家畜。魏晋隋唐皇室均设置繁育驴骡牛驼的牧场和职官,在同期的史籍中更不乏役用驴的记载。《新唐书·食货志一》说:“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唐.卢纶《赠别李纷》:头白乘驴悬布囊,一回言别泪千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白居易:迎旦东风骑蹇(jian,驽马,即驴)驴,旋呵冻手暖髯须。越来越多的广泛畜养,使驴发展成为我国中原大地与牛、羊、马、猪等同样重要的家畜之一。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历史背景。正是在魏晋隋唐,驴逐渐发展成为普遍饲养的家畜的情况下,人们才可能得到大量驴皮并用之熬胶,医家才能在临床中应用驴皮胶入药,进而将驴皮胶与牛皮胶等的医疗效能加以比较,并通过长期实践,在两大主流、二者通用胶中得出“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的论断。

再由于唐末五代战事频繁,牛革皆输于官,可供煎煮阿胶的大牲畜皮张,只有驴皮最多。驴皮用于煮胶,虽较牛皮“皮薄毛长腔少”,但毕竟可用。驴皮胶既可作阿胶用,久之,牛皮阿胶自然被驴皮阿胶取代。总之,自宋一代,阿胶之名为驴皮胶独享,并载于本草,沿用至今。
    随着原料变化,阿胶的疗效也有差别,历代记述如下。《神农本草经》谓:“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名医别录》谓:“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千金冀方》主治基本是前二者的合并[3]。明朝《本草纲目》增加“坚筋骨,益气止痢,吐血衄血,血淋尿血,无子,水气浮肿”等症。今《中国药典》: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宋以后,由于有富含天然矿物质的优质井水、北方的天然气候以及经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逐渐形成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阿城镇在今阳谷县城东 25km。春秋“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候盟于柯”,战国齐候使尹子奇治阿,说明阿城镇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重要城邑。阿城镇最早的制胶起源于岳家庄村。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km。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就在阿井附近。
由于朝代更迭及黄河频繁改道(共改道1953次,平均3年2次)等诸多原因,东阿建制多有变化。见下表。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
    汉置东阿县,仍属东郡。
    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
    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
    北魏,恢复东阿县;
    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
    隋代,属兖州济北部。
    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
    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
    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
    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

东阿至明朝迁至平阴东阿镇后,明末清初则主要形成了东阿、阿城镇(阳谷)两个阿胶生产中心。明朝京杭运河开通,阿城镇设立了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阿胶生产出现了作坊(过去是以户为主,技术不外传,家人作助手,祖祖辈辈如此),较大的有吕氏、岳姓、白姓、雷姓阿胶作坊。已制成方块出售。清1810年,岳家庄张顺最先开办“和顺堂”,年产1000kg阿胶,销往祁州、济宁、江、浙一带。后来岳家庄又有“宏济堂”、“德成堂”、“魁兴堂”、“同兴堂”、“延年堂”、“庆余堂”、“玉春堂”、“同和堂”等17家作坊。1841年各堂重刊了阿胶说明书,由生产加工开始转向经营,外地来购者“每岁络绎不绝,南北省行销数十万元”。1860—1938年阿胶生产开始转向济南,岳家庄在济南东流水街〔今共青团路)开办“宏济堂”等7、8家,其中“宏济堂”盛时年产阿胶60000kg。岳家庄的阿胶1914年在山东物品展览会上获优褒奖金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龙奖”,1919年获南京政府卫生部甲质奖状,1933年在实业部国货陈列馆3周年纪念会上获奖状和全国出口货品超等奖。1947年岳家庄农民协会在“福兴堂”基础上办起了福兴古井阿胶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3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完,就像说一点,假的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3 1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为阿胶是用驴皮做的,现在看其发展史才知道最早是用牛皮做的,用驴皮的理由还比较牵强(工艺失传,材料缺乏),但现在牛皮材料也更丰富了,但市场依然用的是驴皮,不知也是工艺问题?还有我看市场东阿宣传点更多是强调水质,毕竟水具有独特性,更能强调正宗性,这个发展史也就简单提了一下水后没细说,不知水质对其质量的影响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6-9-3 11: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阿胶反正太贵了,价格都很离谱了,怎么没人管管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3 19: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煮胶法”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
    这句一直是以讹传讹。《齐民要术》根本没有提所谓的“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里面讲的是工民建筑用的黏合剂所用胶的制法。相当于现在的工业胶而不是食用胶。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化工,胶水用动物皮类熬制或者用一些植物的汁液做黏合剂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
该文也提到了“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仔细分析原文,就是用来胶粘东西用的胶。
文中提到的“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是说驴皮熬的胶虽然粘着力相似,但是出胶少,出胶率低,并且浪费人财物力。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6-9-4 0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胶有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10-29 15: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4: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7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