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片姜黄、莪术、郁金的药用解惑
海军青岛疗养院(266071) 吴顺俭
关键词 姜黄 片姜黄 莪术 郁金 鉴别
姜黄、片姜黄、莪术、郁金都是常用中药材,来源于同科同属植物。在形态、性状、成分及功能作用方面有某些相似,又因产地、加工和药用部位不同及用药习惯的差异,所形成的商品名、处方名、别名很多,不少是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在学名上很多教材和文献与药典记载不同,颇使不少医药人员困惑,甚至影响到临床的合理用药。本文依照中国药典,参考其他文献及教材,浅述此类药材的采源、产地、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能及药理研究报道,抛砖引玉,意在解惑。 一、姜黄
1.名称、来源 姜黄,别名黄姜、色姜黄、毛姜黄、黄丝郁金。姜科黄属植物(Curcuma Longal)的根茎。产于闽、粤、台、桂、川、云、贵,江南各省均有栽培。
2.采集、加工 冬季或初春挖取根茎、洗净、煮熟晒干或鲜时切片晒干备用。
3.性状 呈不规则卵圆形或纺锤形,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有皱纹及明显环节。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至金黄色。角质样,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4.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脾、肝经
5.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瘕、风湿肩臂痛。跌扑肿痛。
6.药理报道 a.利胆:水煎液有明显利胆作用,所含的黄色素有收缩胆囊、消除阻塞性黄疽的作用。 b.降压:醇提物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 c.抗菌:姜黄素及挥发油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好,水煎液对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二、片姜黄
1.名称、来源 片姜黄,别名片子姜黄、温莪术。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根茎,中药大辞典记载为同属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 tica Salisb)与药典规定的非同种植物。主产浙江,江南各省有栽培。
2.采集、加工 冬季或初春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切片,晒干。
3.性状 呈不规则片状,长3~6cm,宽1~3cm,厚0.1~0.4cm,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质脆而硬,断面灰白至棕黄,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
4.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5.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风湿痹痛,肩臂痛,跌扑损伤。
6.药理报道 水煎液对动物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家兔子宫瘘管引起周期性收缩,一次给药维持5~7小时。
三、莪术
1.名称、来源 莪术 别名:文术、蓬术、羌七、山姜黄、绿姜。姜科姜黄属多种植物的根茎。药典95年版规定三种: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 8l-M@?^r
莪术(Cu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F Liang)。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温郁金与前述片姜黄属同种植物,此外尚有中药大辞典、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文献记载的莪术〔Curcuma zedoaria (Berg)〕Rosc、郁金(Curcumaaromatica sulisb),此二种与药典规定的不同种。产地桂、川,温莪术主产浙江,福建、江南各省均有栽培。
2.采集、加工 秋冬挖取根茎,洗净,蒸熟晒干除去毛须及杂质,在浙江将原植物温郁金采挖后取当年下种生出的根茎蒸熟晒干者为温莪术。次年以上的根茎趁鲜切片晒干者为片姜黄。
3.性状 多具椭圆形,直径1~3cm,外表灰黄色,切面黄绿或棕褐色,内皮层环纹黄白色,质坚硬,断面角质性,味苦辛。
4.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5.功能、主治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6.药理研究 a抗肿瘤实验:分离出其抗肿瘤成分为莪术醇、莪术二酮等,存在于挥发油中,其作用机制是莪术油能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从而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种免疫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稳固性,一旦建立,能维持一年左右的时间,但不能遗传给子代。b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莪术油注射液静滴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满意,部分病人肢体血流图也明显改善,动物实验测定股动脉血流量变化以莪术油最明显。c抗旱孕作用:醇浸膏及分离的萜类化合物,动物实验有明显的抗旱孕作用,配红花、牛膝作用增强,可能与其抗孕激素有关。
四、郁金
1.名称、来源 郁金,别名温郁金、桂郁金、黑郁金、黄丝郁金、白丝郁金、绿丝郁金。为药材姜黄、片姜黄、莪术及同属植物的块根。药典95年版规定的原植物为4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et C.Ling)。姜黄(Curcuma Louga 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 S.G.lee et C.F Liang)。蓬莪术(Curcumapheaocaulis val)。中药大辞典、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记载的二种与前者不同:a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b莪术〔Curcuma zedoaria(Berg)Rosc〕。产地与姜黄、片姜黄、莪术同。
2.采集、加工 在采收姜黄、片姜黄、莪术时摘取块根,除去须根,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3.性状 长圆形或椭圆形。两端渐尖,长2~7cm,直径1~4cm,表面有网状皱纹,断面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依色泽可细分三种:a.姜黄的块根具亮黄色,名为黄丝郁金,b.片姜黄的块根具黄白色,名为白丝郁金,c.莪术的块根具棕褐或暗绿色,名为绿丝郁金。
4.性味、归经 辛、苦、寒、入肝、心、肺经。
5.功能、主治 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6.药理报道 a.郁金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b.水煎液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c.口服粉剂治疗传染性肝炎,对止痛、退黄、缩小肝脾方面效果好。d.对家兔、大鼠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着均有一定的减轻作用。
五、小结
上述姜科姜黄属植物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其共同特点是有粗大的根茎和末端膨大的块根。其块根均作郁金入药,而根茎分别作为姜黄、片姜黄、莪术入药。
姜黄的来源清楚,药材具有奇特的黄色素易分辨,唯片姜黄有特殊性,多数文献认为是姜黄的一种,中药大辞典就列在姜黄项下,药典85年版正文未收载,仅在附录中提到一句“为莪术的纵切片”,90年版和95年版把片姜黄单列收于正文,规定其原植物为温郁金,而这两版的莪术项下也有温郁金,拉丁学名与前者完全相同。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浙江地区将温郁金的根茎分为“新头”和“老头”,新头为当年下种生出的根茎(姜黄艿)蒸熟晒干,商品称莪术,老头为次年以上的根茎(原姜黄)选大形者趁鲜纵切生晒,商品为片姜黄。故片姜黄、温莪术、温郁金三者在浙江其原植物同为一种,不过药用部位和加工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莪术入药的同科属近缘植物较多,产地采收加工难以分辨。造成使用上存在品种不纯的情况。一般认为,同属植物形态相近。所含成分相似,用药上似乎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和不同的加工方法表现为不同的药理作用。《本草纲目》说:“姜黄、郁金:莪术三物,态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莪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故后人用其治疗肩周炎成为习惯用药。现代药理研究,姜黄收缩胆囊的独特作用和莪术抗肿瘤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受到广泛关注。郁金在肝胆疾病如退黄,止痛、使肝脾缩小等方面报道较多,但郁金源于多种植物,究竟哪一种效果最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